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0827~0903 Kyle小寶貝1歲2個月了!寶寶怕怕,不愛看醫生學步兒的快樂來源 (附照片30張)
2023/09/25 18:53:30瀏覽57|回應0|推薦0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寶寶怕怕,不愛看醫生   (0827)

帶寶寶看醫生,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無論是因為寶寶生病而就診,或只是例行性的檢查和預防注射,都有可能演變成一場親子間的拉鋸戰。因為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會出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為什麼要接受醫生的檢查?又為什麼身旁的孩子總是哭鬧著拒絕呢?這一連串的疑惑,還伴隨著對陌生人事物的不適應,自然會讓孩子產生極度的不安與恐懼感。

難道這樣的衝突真的無可避免嗎?其實如果處理得當,醫病關係也可以是和諧而圓滿的,我樂於分享個人的實務經驗與策略:   

發揮同理與耐性,預作心理建設

父母應嘗試以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反應,試想沒有人喜歡就醫,大人皆然,更何況是年幼未知的孩子呢!在帶孩子去醫院時,一定要先幫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耐心的為孩子說明實情,看醫生是為了幫助他恢復健康,醫生可能會做哪些檢查,就醫時可能會有一點不舒服,也讓他知道你會一直陪伴著他,以理性而漸進的溝通方式,消減孩子的的心理恐懼,千萬避免以責罵欺騙或恐嚇的口吻脅迫孩子就醫。

透過閱讀和遊戲, 體驗就醫實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與孩子分享有關看醫生的圖畫書,增進孩子的認知,也藉著對故事角色的認同,紓解孩子不安的情緒,還可以透過扮演玩具和遊戲,引導孩子模擬就醫的現況,都有助於孩子調適心情。

就醫現場適時安撫與實質的獎勵

在面對醫生時,你可以先親切的與他交談,讓醫生了解孩子的病狀和心情,讓孩子感受你對醫生的信任,也讓孩子熟悉環境和人事。當孩子顯得害怕時,及時以肢體擁抱他,以溫柔的眼神和話語安慰他,盡量讓他安靜下來,當孩子表現不錯時,以言語讚美或實質獎勵,都能緩和就醫的不適感受。

在我的親身經驗裡,醫生的診療風格和態度,也會影響醫病的互動關係,為了營造和諧的就醫經驗,父母不妨事先打聽或透過親友推介,尋找有愛心與耐性的專業醫生。為了穩定情緒,讓孩子攜帶心愛的玩偶就醫,也能發揮陪伴和安撫的功效喔!

 ↘深度了解【熱門專題】玩出好心情--情緒遊戲X互動技巧

親子互動祕笈——和媽媽一起玩「當醫生」的扮演遊戲

https://parents.hsin-yi.org.tw/NewFocus?id=playmood

(玩出好心情   情緒遊戲 X 互動技巧)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MeeA8qDa0&t=9s (3:24)

(扮演遊戲能讓孩子抒解負面的情緒,克服恐懼與生活裡的不確定感。例如:孩子可能害怕看醫生,但透過扮演遊戲能讓他們重現自己焦慮的情境、找到抒解情緒的方式。)

給爸媽的小叮嚀

為孩子準備玩具時,可以準備一些扮演醫生的玩具,例如︰聽診器、體溫表等,和孩子玩扮家家酒,讓孩子扮演醫生、護士或是假裝生病,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在這種扮演遊戲中,孩子對於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況,會獲得一些概念與了解,以後不管是去打預防針或是看醫生時,他會比較容易接受。

平日和孩子在玩「扮醫生」時,也可以和孩子輪流扮演病人,讓孩子分別體會當醫生與當病人的不同。同時,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了解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學習關懷和幫助別人;同情別人的痛苦,並藉以紓解自己的情緒。

另外,平時在教養孩子時,應該避免用「不乖就帶你去看醫生、去打針」來恐嚇孩子,讓孩子誤解治療的意義,以為看醫生是一種不乖的懲罰。當孩子需要就醫時,才不致於心生抗拒,不願意配合。

【發展小提醒】什麼都想自己來的孩子    (0903)

孩子現在喜歡掌握關於自己的所有決定,「我自己來」、「這是我的!」老是掛在嘴邊,代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如果擔心孩子做得不好,爸媽不如從旁協助他,比如:擔心孩子打破碗,那就為他準備打不破的餐碗;如果孩子不喜歡你挑的衣服,何妨讓他學著自己選擇,當然,你可以先準備好兩、三件,讓他在有限的範圍中享受自己作主的樂趣。 有時候,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吧。不僅孩子可以從中獲得自信與樂趣,連爸媽的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喔!

本期特選主題:「我好棒!」~學步兒的快樂來源

一歲多的學步兒,正處於動作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孩子大多已具備探索周遭環境的行動力,他的好心情,大多時候來自於自我完成的滿足感。過去只有大人幫忙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自己就可以做到,孩子就在一點一滴中,體驗著掌控環境所帶來的新奇與快樂。

「我好棒?」vs.「我不會?」

學步兒已經可以從掌握周圍事物的控制感中得到喜悅,會因為自己可以完成某件事而感到自豪,也會很得意自己做了大人做的事。例如:當孩子試了各種方法,終於打開玩具箱蓋,拿出想要的玩具;或是疊好積木時,會不自覺張開雙手,眼睛發光,似乎向大家展示著自己的傑作,表現出「我好棒!」的成就感。他不但心情愉悅高亢,甚至主動想要接受更困難的挑戰。

但同時,幼兒也會因為自己做不好、學不會,而覺得沮喪羞愧。例如:打翻東西時,他也許低著頭不敢發出聲音;或是難過得嚎啕大哭,好像在告訴你「我不會!」這時,父母的反應十分重要。敏感的孩子很快就會從爸媽的態度中,揣測自己表現得好不好,或是猜想自己是不是受到父母的喜愛。在幼兒學習的相關研究發現:照顧者在幼兒失敗之後所表現出來的負面音調與表情,會降低孩子嘗試困難項目的意願。而長期在批評、矯正的氛圍中遊戲、學習,孩子就算能力比同儕更好,卻比同儕少了學習動機。不要過度強調孩子表現的結果,或遊戲中的輸贏,以鼓勵的態度,才能培養出孩子解決問題的信心與毅力。

營造學習的快樂氣氛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透過一些方式,為孩子保留探索中所得到的樂趣,營造孩子學習時的快樂氣氛:

■陪孩子夢想成為大人

人因夢想而偉大,每天陪孩子談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並且鼓勵孩子說說他所發現的大人世界;一起玩扮演遊戲,讓孩子成為大人,孩子比較容易脫口道出自己的情緒和內在狀態,不僅讓我們有更多機會了解孩子,也可以讓他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給予孩子客觀的回饋

觀察孩子如何探索新奇的事物,當他努力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時,儘量不要打斷。當他轉向你求助時,可以給他一些客觀的回饋,如:「喔,這個東西有一點困難,要多試幾次!」稱讚他的進步或解決問題的努力,提醒孩子他已經學會的技能。但不要扭曲孩子主觀的感受,當孩子表示:「這很難,我不喜歡」時,不要直接回應:「不會,你很喜歡的。」

 ■適時的給予讚賞

雖然孩子並非為了大人讚美才認真學習,但通常真誠讚許,是給他最好的禮物。例如,當他第一次成功地把湯匙放進嘴巴裡、一段時間沒有吵鬧,都可以對孩子說:「謝謝你這麼有耐心,真是媽媽的好幫手!」這些值得嘉許的時刻,需要父母多用心思去挖掘、賦予意義。

能夠分享的成就格外甜美。在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不管孩子達成目標或是遇到挫折,父母的支持與鼓勵永遠都是最好的陪伴。

延伸閱讀: 讚美孩子有方法

不管大人和小孩,沒有人不喜歡聽到來自身邊人們的讚美聲。對孩子來說,爸媽的讚美更像是一劑「超級強心針」,能讓孩子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更有動機接受未知的挑戰。但讚美其實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當讚美應用於幼兒教養時,影響更是深遠,爸媽不可不小心謹慎。

讚美是一種藝術,想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心意,又不造成錯誤認知,其實有方法可循。以下,整理了讚美孩子的原則供爸媽參考。

原則 1:讚美「過程」而非「結果」

爸媽必須能看見孩子正向的部分並讚賞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只看重最後的結果,才能讓孩子把焦點放在提升實力,不會為了結果不如預期而失去自信,或是追求排名、優勝而不擇手段。

雷庚玲老師提醒爸媽,當過於看重結果,孩子很容易誤會爸媽對他的「正向關懷」是有條件的,一定要達到某種目標,爸媽才會喜歡他,孩子可能因此不敢或不願做某些嘗試,因此沒辦法真正發揮自我。她建議即使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爸媽仍須欣賞孩子正向的部分,先讚美孩子在過程中做得不錯的地方,再公正地指出可加強的部分,除了給予情感支持,也同步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

原則 2:具體地讚美,針對努力而非能力

讚美時,必須具體點出孩子表現之處,避開抽象語彙。比如:與其讚美孩子圖畫得好棒、好美,不如直接說明他使用的綠色很美,讓人感受到春天來臨的感覺。這樣的讚美會更直接傳達你的訊息和建議。

從研究中已發現,必須讚美孩子努力的歷程而不是聰明才智,幫助孩子發現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才能讓孩子有持續努力下去的動機。因此,陳淑敏老師建議爸媽應盡量陪伴孩子,不是花錢把孩子送入才藝班,只關注最後的成果或分數,才能看見孩子在不同階段投注的心力與進步,並依此提出真誠的讚美。

原則 3 讚美孩子的各種特質,不只成績

陳若琳老師發現,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從他會翻身、扶著東西站起來,到踏出人生的第一步,爸媽都會由衷地發出讚美之聲,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讚美卻日益減少,尤其到了進入學校後,大多只讚賞學業成績的表現。

但成績不是孩子的一切,在每天的生活中,爸媽一定找得到值得讚許孩子的表現。比如和孩子共讀和共玩時,發現令人驚豔的想像力;孩子很細心、有紀律、自動自發摺衣物、做菜;怕水的兒子願意挑戰學游泳,這些都是值得讚美的表現,也是一點一滴累積孩子自信的來源。

原則 4:真誠的讚美,避免誇大不實

如果口中說著讚美的話,但態度輕率,孩子會知道大人只是在敷衍他。因為聲音是有表情的,有溫度的,孩子能判斷出你的讚美是不是發自內心。

此外,讚美並不表示要說誇大不實的話,而是要多用正向語言。張召雅老師曾遇到一位幼兒園孩子收完積木後,喜孜孜地跑來問她說:「我會收玩具,我是不是很聰明!」如果回應孩子他很聰明,那是不真實的,她只有謝謝他。她認為一定要依孩子的真實表現給予評價,讓他收到正確回饋,才不會讓他產生「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的問題。

 原則 5:善用表情、口頭或肢體語言讚美

陳若琳老師指出,小孩對大人的情緒其實相當敏感,溝通與解讀訊息的能力也超乎想像。只要爸媽用心觀察,如:當在遊戲床內的寶寶望著你,再看看地上的球,你把球撿給他時,他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信心,因為你收到正確訊息。

因此,在表達讚美時,別忘了除了口頭語言,要善用大人的表情(如:微笑)、動作(如:摸摸孩子的頭)或手勢(如:以大拇指比出讚的手勢),即時讓孩子們明白自己受到認可、讚賞與注意。

原則 6:不要給孩子比較式的讚美

「你彈得不錯,但就是沒有姊姊好!」很多父母愛把孩子作比較,但孩子是透過大人的反應建構自己的形象。孩子天生不同,讚美孩子時只能和過去的他作比較。當爸媽總是以別人來評價孩子,易讓孩子產生「反正我怎麼努力都比不過別人」的自卑感,很快地就會選擇放棄學習。

雷庚玲老師建議爸媽,依孩子不同階段的能力設定合理的目標,為孩子搭出「學習鷹架」,一有進步就給予讚美。比如:當幼兒學爬時,爸媽在前方以玩具作引導(鷹架),可幫助孩子學得更好。張召雅老師則建議讓大孩子自己訂目標,否則「齊頭式」的目標(如:10分鐘內完成拼圖有獎賞),會讓很多孩子永遠得不到被讚美的機會。

原則 7:即時給孩子讚美與肯定

學前幼兒相當依賴大人的回饋,來調整行為方向以及暸解自我能力的評價,所以陳淑敏老師提醒爸媽必須在孩子行動的當下給予讚美,如果過太久才回應,記憶能力有限的孩子,不容易連結行為與讚美之間的關係。

此外,大人給寶寶的即時回應就是一種肯定,而這也是寶寶自尊和自信的起源。知名的嬰兒實驗中,讓參加研究的爸媽在和寶寶玩一陣子後,突然低頭不再看寶寶。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卻發現所有嬰兒先是臉部表情暗沉,接著可看到他們快哭出來的表情。但當爸媽抬起頭對寶寶微笑時,他們又立刻破涕為笑。這說明了爸媽與幼兒「同步互動」與給予「即時回應」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天都需要面對新的挑戰。如果爸媽能夠學習用正向的角度來看孩子,欣賞孩子的努力和進步,給孩子真誠的讚美,便能讓孩子更有力氣再往前邁進一大步。提醒您,掌握讚美原則,但仍要保有彈性喔!

 ♥【本月專題】適度教養:這樣愛孩子,剛剛好!

https://parents.hsin-yi.org.tw/NewFocus?id=parenting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7990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