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1023-1104 Emily 小寶貝滿三歲兩個月了,要保護眼睛、養成規律作息、培養獨立和愛閱讀的好習慣。(附照片126張)
2024/01/24 17:03:22瀏覽84|回應0|推薦0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孩子的第一次視力檢查

你家的孩子做過視力檢查了嗎?如果孩子眼睛會怕光、流眼淚,看電視時也不自覺愈坐愈靠近前面,就是警訊喔!爸媽至少應該在3歲階段帶孩子到兒童眼科做一次正式的視力檢查。

視覺是在孩子出生之後才漸漸發育的,雖然新生兒眼睛構造完好,但是大腦的視覺區卻是發育不成熟的。正常的視力發育會在3歲時約達到0.66歲時達到1.0,也就是說,大約在56歲左右才會達到成年人的標準。

此外,視力與視覺兩者並不相同,視力是指分辨或識別外界物體的能力,視覺則是指除了視力之外的色覺、光覺、對比覺,以及立體視覺等。任何阻礙視覺發育的因素,都會使視覺停留在較不成熟的階段,造成所謂的弱視。

視力不良有時候是因為疲勞。眼睛疲勞的時候你都怎麼舒緩?有沒有想過帶著孩子一起做做眼球體操,平日就認真保養呢?讓我們先來一段「眼球體操」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9tU-Mr-hLI (眼球體操)

定期帶孩子做視力評估檢查

預防重於治療。由於視力發育在6歲左右完成,而6歲以前是幼兒最常見的眼疾──弱視與斜視的最佳治療期。建議爸媽,從孩子3歲起,每36個月就要帶孩子做定期的眼部檢查,除了弱、斜視的檢查之外,也要測量孩子的視力進展。爸媽最好選擇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兒童眼科專科醫師,若只針對幼兒的基本視力、驗光及眼球觀察等項目進行檢查,則可選擇一般眼科門診。

看懂3歲孩子的視力標準

通常,小於3歲的幼兒在做眼科檢查時會難以合作;3歲以上的孩子,可透過普通視力表或兒童視力表測出視力。一般而言,孩子的視力若在34歲時小於0.645歲時小於0.656歲時仍小於0.8,則應視為視力異常。此外,爸媽也要了解,孩子視力表現的不正常,不一定等於視力異常。大多數視力異常是生理性的,例如:因用眼不當或疲勞所致,也可能是受到孩子配合度和操作者操作技巧影響,只有少部分是病理性的視力異常,包括:弱視、病理性屈光及其他疾病。

至於該如何分辨3歲以上孩子的檢查結果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異常,以下幾點為判定病理性異常的標準:1.視力明顯降低,例如:小於0.4者;2.戴矯正眼鏡測量視力仍偏低者;3.用近視力表測定的視力小於1.04.驗光表現為病理性屈光;5.雙眼視差大於視力表兩行以上(含兩行)。

小叮嚀:爸媽平日的觀察很重要

爸媽自己也可以在生活中觀察以下重點:

■孩子看書或畫圖、寫字時是否太近?

■是否有把一個物件看成兩個物件的複視現象?

■每次需要使用眼力時頭會歪向一邊?

■是否常抱怨眼睛附近會痛?。

■眼睛是否怕光、容易流淚?

■看電視是否愈坐愈靠近?

當幼兒的生活,早已被iPhone、iPad、電腦和電視這類螢幕產品包圍時,爸媽又該如何做呢?

眼科醫師傅宙經醫師從臨床觀察,發現4歲幼兒近視200度,竟然與他過度使用iPhone和上網下載遊戲有關。我們特別專訪了傅宙經醫師,請他進一步提供了幼兒的護眼對策。

幼兒的活動型態影響用眼習慣

從門診觀察中,傅宙經醫師發現這兩年幼兒近視的年齡下降到2-6歲的幼童個案,持續發生。以他在門診平均每天至少一百五十個病患的看診比例,4歲以下患有近視的幼童約佔1%4-6歲大約占了3-5%。而從99年度教育部調查中,小一學童近視人口竟已高達30%的數據來看,也可推知幼兒期的用眼習慣一定出了問題。當傅宙經醫師看見候診區一個個走路還不穩的12歲幼兒,熟練地從爸媽的口袋或皮包中拿出 iPhone把玩的情境,也讓他更加擔心。

從臨床與爸媽的討論中,傅宙經醫師發現有近視的幼兒,大多是忙著補習才藝的孩子,因為看樂譜、算珠心算都是需要近距離用眼、很費眼力的活動;還有些則是一看書便停不下來,不管字級大小和光線問題、用眼習慣不佳的孩子。此外,他還發現,多數由阿公阿媽帶的幼兒通常都有不限時間看電視、吃飯配電視的問題,所以相較於由爸媽自己帶的孩子,近視的比率也較高。

為何幼兒不宜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傅宙經醫師指出,多數的近視多屬於「軸性近視」,這是因為眼球的前後直徑過長而造成的視力問題。以視覺成像的原理來看,當孩子看近的東西時,呈像會在愈後面,軸長必須拉得更長,視網膜才能抓到焦點。

0-6歲的幼兒除了正值視神經功能的發育期,眼球的體積與軸長也在持續改變中,所以用眼習慣對視力的影響很大。通常高中生的眼球大小已固定下來,所以近視的度數也會較固定,但學前幼兒的視覺系統持續在發展中,若原本眼球的軸長已經持續在增長,幼兒的眼球又為了要能適應近距離用眼的持續刺激,眼球就會想辦法把軸長拉更長,幼兒的近視度數就會呈倍數飆升。

給爸媽的5個螢幕活動護眼建議

當幼兒的生活,早已被iPhone、iPad、電腦和電視這類螢幕產品包圍時,爸媽又該如何做呢?傅宙經醫師並不贊成爸媽給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iPhoneiPad、上網玩遊戲或看太多電視,如果想讓孩子體驗,他建議「淺嘗輒止」,而且爸媽必須掌握以下5個原則:

1.控制使用時間

3-4歲幼兒每天使用螢幕媒體的總時數,建議不超過 1小時;5-6歲幼兒使用的總時數不超過1.5小時;幼兒每次使用螢幕類的產品,單次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年紀愈小,時間要縮得愈短;爸媽近距離用眼後,記得帶孩子多看遠方。

2.以大螢幕取代小螢幕

如果想讓孩子體驗,必須以大尺吋的螢幕為佳,也就是說,電視會比電腦好,桌上型電腦又比iPad 好,畫面太小的iPhone 是最後的選擇。

3.以簡單畫面代替複雜畫面

設計過於複雜的遊戲畫面,須動用較多視覺細胞來解讀訊號,較費眼力,所以並不適合孩子。

4.以慢速畫面代替快速畫面

跳動太快的畫面,除了不符合幼兒的生活節奏,也會讓視網膜太過吃力,一旦視覺過度疲勞,就容易增加近視度數。

5.以聲音代替畫面

爸媽也可善用這些設備的其他功能,比如:以聲音代替畫面,讓孩子使用這些媒體聽故事或聽兒謠、音樂,就能避開近距離用眼的問題。

定期檢查,為孩子的視力把關

固然6歲前是治療幼兒視力問題的黃金期,但3歲以前是診斷視力問題的關鍵期。因此,傅宙經醫師也提醒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的眼睛有任何異狀,一定要立刻請眼科醫師檢查。當發現孩子有瞇眼、歪頭和愈坐愈靠近電視的動作,這表示幼兒可能已經近視了;若幼兒有斜、弱視問題,每3個月得追蹤一次;有小問題,每半年得追蹤一次;正常的話,每一年至少檢查一次。

本期特選主題: 為什麼孩子不肯乖乖上床睡覺?

3歲多的孩子,有些累了倒頭就睡,有些卻總有一堆藉口不上床,一會兒說口渴,一會兒要爸媽陪……。面對還沒上學的孩子,你是否覺得晚睡無所謂?或是也想讓孩子乖乖早點上床呢?

孩子到了該上床的時候還拖拖拉拉,爸媽常常因為著急、疲累,而直接斥喝幾聲,向孩子擺明︰爸媽生氣了﹗這麼做,也許一時奏效,但是,讓孩子在害怕、不愉快的情緒下入睡,容易睡不安穩。爸媽必須先探究孩子不肯好好睡覺的原因,從源頭解決。

找出孩子不肯好好睡覺的原因

以下是幾種最常見的原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改善。

■午覺睡太多或太晚睡

有的孩子有睡午覺的習慣,如果午覺睡得太多,或是較晚才睡,到了晚上該上床的時就會缺乏睡意。爸媽應觀察孩子午睡時間的早晚和長度。

■睡前玩得太過興奮

如果在臨睡前還玩很興奮的遊戲,會靜不下來。太過興奮的活動還會使孩子晚上睡不安穩,有的會說夢話或從夢中哭醒。所以,在臨睡前幾個小時,最好安排靜態的活動。

■家裡還有許多活動進行著

有的家庭習慣遲睡,卻要求孩子早睡。因此,在孩子該上床睡的時候,家中看電視、聊天等活動還熱烈進行著,想要參與其中的孩子自然睡意全無。因此,最好能在提醒孩子上床時,先暫停家中活動。

■想要和爸媽相處久一點

爸媽白天忙著工作,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可能在臨睡前會多纏一下。如果是因為這個問題,爸媽最好在孩子臨睡前撥出一段時間,全心陪伴孩子閱讀、說故事或玩些靜態的遊戲。

■怕黑、怕孤單

孩子有時候是因為怕黑、怕孤單而不敢入睡。爸媽不妨等孩子入睡後再熄燈,或者為他準備一盞小燈,也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兒陪你,一定等你睡著了才去做別的事。」給了孩子這樣的保證,爸媽也要信守諾言,確定孩子睡著了才離去,否則孩子會因為時常要睜眼確定爸媽是不是還在而無法安心入睡。

小叮嚀:3歲孩子適合的睡前儀式

知道孩子不肯好好上床睡的原因,並針對問題加以處置之後,還可以作積極的安排,加強孩子入睡的意願。例如,準備柔和的音樂,並讓孩子在音樂響起時開始做睡前準備,進行刷牙、上廁所、換睡衣等程序,這樣很容易使孩子在「儀式」出現時,就和睡覺聯想在一起。

3歲子已經很會表達意見,喜歡說「不」,爸媽在帶他上床時,不要過度催促他,只要順著平日的習慣做,也要避免使用「我們現在去睡覺了好不好?」這類問句,而多用︰「好了﹗上床的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繼續玩。」這類肯定而溫和的句子,讓孩子沒有機會說「不」,也讓孩子了解我們溫和中的堅持。

孩子獨睡行不行?

聽到好友家的孩子已經能獨睡,媽媽心想小奇也長大、要上幼兒園了,應該要開始練習自己一個人睡;可是嘗試了幾天,見到寶貝上床時的樣子,媽媽又猶豫了……

3歲後分離焦慮降低 可練習獨睡

孩子能夠在自己的房間或小床獨睡,讓大人和孩子都擁有各自的空間和時間,這是許多爸媽嚮往的新生活。但是,孩子究竟幾歲應該獨睡,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獨睡不僅牽涉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習慣,也會因每個家庭的生活作息和空間大小而有所差別,爸媽需要斟酌自己家中的情況來進行。如果孩子在3、4個月大之前還沒有分房獨睡,最好延到3歲後再嘗試,因為6個月到3歲之間,孩子正處於「分離焦慮」比較強烈的階段,阻力會比較大。

獨睡之前,先建立愉快獨處的習慣

孩子在熟悉的生活習慣中,才能感覺到安定、對周遭事物可以掌握與有所預期。對孩子來說,進行獨睡練習不僅是改變習慣,對安全感也是一大挑戰,爸媽不能滿心期待孩子聽了道理後就能立刻改變。

在培養獨睡的過程中,爸媽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擔心、害怕或是不合作的行為,要多給予支持和包容,並採漸進方式引導。你可以這麼做:

1 提供專屬獨處空間

讓孩子練習獨睡之前,可先在家中為孩子準備一個屬於他的獨處空間,並放置屬於孩子的物品、玩具,作為以後的獨睡房間。

2爸媽先在一旁陪伴

對於缺少獨處經驗的孩子,剛開始爸媽可先在房內一邊看他玩耍、一邊做自己的事(如:看雜誌、縫衣服),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在身邊。

3 逐漸拉長獨處時間

當孩子玩得投入時,爸媽不妨自然地離開房間。若孩子跟著出來,爸媽可以再回到兒童房內陪伴一下。經過一段時日,孩子在兒童房內獨處的時間會慢慢拉長,也會慢慢習慣並發現獨處的樂趣。孩子有了愉快的獨處經驗,離獨睡的時機又邁進一大步!

本期特選主題: 和3歲孩子共讀〜豐富孩子的閱讀經驗

3歲開始是奠定自主閱讀能力的時期。如果能順應孩子的發展特性來提供閱讀素材,讓孩子閱讀的質與量變得豐富又多元,就能培養出自主閱讀的熱情和能力。

當孩子的閱讀量充足、懂得思考或討論時,才能進入深度的閱讀和學習。 那麼,3~4歲這個年紀的閱讀發展有哪些特色?爸媽又該如何引導呢?

針對3~4歲 閱讀發展特色鼓舞興趣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從生活經驗中,學會辨認周遭的文字(如:標誌、標籤),也能理解與現實環境有關的圖書內容(如:交通工具、動物的特性)。對兒歌、韻文類的圖畫書感到興趣,並能模仿背誦;喜歡學著大人用手指著文字假裝自己在念書,開始嘗試以口頭述說每一頁的圖書故事主題或重要情節。

整體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認識符號、聲音與意義的關聯性,他們正在學習如何看待一張紙、一本書、一則新的知識,也嘗試用自己所學的語言解釋所見的世界,進而自我展現。例如,他們能找出文章中相同的字,也會注意到某些字具有類似的部首或構造,比如「魚」和「熊」都有四個點;他們也會去注意周遭環境中的印刷品,像是菜單、商店的招牌等。建議爸媽針對孩子所展現的興趣,多鼓勵與陪伴,欣賞孩子的探索並與他進一步討論,建立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及信心,幫助他成為終身熱愛閱讀的人。

3~4歲孩子適合哪些類型的書?

為了幫助爸媽解決找書的困擾,長期推廣閱讀的信誼基金會也邀集學者專家,從「幼兒該讀什麼?」、「什麼是一本好的圖畫書?」、「什麼書是值得珍藏與再三回味的?」等多種角度反覆斟酌,評選出《3~6歲必讀的100本好書》書單。這份書強調孩子多元文體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涵蓋了故事類、知識類和詩歌韻文等不同文體,內容主題則包括生活經驗、心理成長、親情友伴、知識概念、語文兒歌、創意想像等6大類,這些面向可以提供孩子不同的養分:

■生活經驗類 :非常多元而有趣,孩子透過閱讀可獲得不同形式的生活體驗,擴展知識領域,提升生活能力。

■心理成長類 :探討自我成長、情緒感受,也涵蓋生命教育及對新經驗的感受,有助於建立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

■親情友伴類 :家人與朋友是幼兒成長最重要的伙伴,透過閱讀,可以感受家人間的親密關係,還可以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增強人際能力。

■知識概念類 :許多認知概念可以透過閱讀來獲得,讓認知學習變得更有趣,是知識習得的重要來源。

■語文兒歌類:兒歌、韻文、詩歌都是幼兒學習語文的最佳媒介,這類圖畫書不僅強化孩子的語文能力,更增加閱讀互動時的趣味性。

■創意想像類 :閱讀情節幽默、形式創意、充滿想像的圖畫書,可以有效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啟發孩子的創意。

愛閱讀,孩子不怕假性過動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不但專注力高,更能透過書本學到是非、紀律、禮貌及跟人相處的道理,長大將是一個有內涵、不膚淺的人。

暑假是老師充電的時候,許多學校都在學期結束後,立刻辦研習會或工作坊,請老師把這一年的教學心得作個總結,從檢討中求進步。在這些教學檢討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班上過動兒增多了」。

這是很奇怪的事,以前沒有這麼多注意力缺失的孩子,為什麼現在一班都有一二個,最多居然可以到四個呢!

假性過動兒多半是電視兒童

真正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ADD/ADHD)是大腦裡神經傳導物質的不足,它有生理上的關係,不會突然增加很多,這表示有一部份疑似ADDADHD的孩子,其實是假性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仔細觀察起來,這些假性過動的孩子都有一項特性——不喜歡閱讀;他們小時候很少被父母抱在身上親子共讀,絕大多數是電視兒童,很少安靜坐下來,完成一件事。

閱讀的好處是,它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若不專心,眼睛會跳行,就會讀錯。看電視時,雖然也是坐著,但是電視畫面是不停閃動的,一秒鐘有24~26張圖片,靠著眼睛的視覺暫留使它變成連續的影像,會動的東西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動太多,2分鐘超過10次的拉近鏡頭、剪接或轉換鏡頭會使大腦工作過量而疲累。

圖片一次帶給我們很多的訊息,使我們無暇去思考細節是否合理,我們隨著影片跳換的速度在吸收資訊,若是一停下來思考,後面的訊息就忽略掉了,不像閱讀是隨著自己理解的速度進行,隨時可以停下來想,還可以「倒帶」回溯到前面不懂的地方。

因此閱讀是主動的接受訊息,操之在己;看電視是被動的,操之在人。如果比較看書或原著改編成的電影,那麼看書得到的資訊比較多,而且看書是自己的想像力,看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它會鎖住孩子本身自發的想像力。所有的研究都指出電視保母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漸進式親子共讀 培養專注力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簡單,把孩子抱在身上,在他坐得很舒服時,先唸短短幾分鐘的故事書給他聽,用手指著字,一個字一個字的講過去,訓練他專注在書本的能力,然後逐漸拉長時間,從5分鐘到10分鐘,到15分鐘,最後到30分鐘。當孩子可以安靜坐在身上聽故事30分鐘,不會爬上爬下來吵鬧時,你就可以放心他不是過動或注意力缺失了。

從閱讀學紀律 內化求知慾

透過閱讀,我們教他是非、紀律、禮貌及跟人相處的方法。現在越來越多幼稚園的孩子聲音沙啞,聲帶已經壞了,失去童聲的甜美。原來他們在家中沒有學好規矩和紀律,進了幼稚園,人多時要說話就用喊的,要引起別人注意時用拉的,不喜歡別人時用推的。

當然我們知道孩子遊戲時跑跳喊叫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喊到聲音沙啞就不自然了。噪音對別人、對自己都是傷害。最主要沒有學會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受教的。這種孩子進入小學後,就變成老師的頭痛人物了,因為課堂需要維持紀律,不可隨意站起來走動或大聲說話。一旦講不聽,被貼上過動或注意力缺失的標籤,對孩子是一輩子的傷害。

不論社會是多麼的民主開放,人們對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仍然是以歧視的眼光來看待的。所以在孩子小時候,儘量自己帶他、養成他閱讀的習慣,不但可以啟發他的智慧,將求知慾內化成他人格的一部份,更是給他安全感(沒有什麼比坐在父母身上,得到父母完全的注意力更令孩子高興的了),閱讀是一個工具,可以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教養,從小培養孩子的深度

如果從小培養孩子喜歡有深度的東西,他將來即使不是俊男美女,有內涵不膚淺的談吐也會令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透過孩子,我們的基因得以傳下去,完成大自然賦予我們使命。

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就如同我們是他們的禮物一般。暑假中請盡量陪伴孩子,養成他良好的紀律和專注習慣,這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上。

本期特選主題:孩子玩3C的危機,你看到了嗎?

新科技的發展常讓爸媽誤以為孩子早點使用才能跟上時代,但3C產品其實不適合學齡前使用,年齡越小的孩子太早接觸,不但容易成為大近視,長期下來還會增加罹患白內障或青光眼的風險。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這類觸控新科技的發明,由於直覺式的操作與反應模式,讓孩子很容易上手,加上針對孩子開發的遊戲App越來越多,大幅降低了孩子接觸電子遊戲的年齡。有些開發幼兒遊戲App的廠商,標榜孩子玩電子遊戲可以增加學習興趣,更容易達到學習效果,真的是這樣嗎?

電子遊戲缺乏真實操作與學習效率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循序漸進發展大肢體動作;也必須與人互動,學習應對進退,發展出合宜的社交能力;各種感官知覺能力,更需要藉由真實體驗才能逐漸發展。這些能力都是由程式預先設定玩法的電子遊戲所達不到的。

以拼圖遊戲為例。雖然爸媽可下載各種拼圖遊戲app給孩子玩,但滑行觸感與玩法卻是單一的;而且當孩子將螢幕上的拼圖滑到拼圖區,程式大多會自動將拼圖吸過去拼上。但在玩真實拼圖時,孩子感受到的是多種觸感與立體的空間感,他必須翻轉拼圖、同時比較多片拼圖以找出線索;即使拿對拼圖,仍必須一再嘗試不同角度,才能將拼圖順利嵌入,因此,空間概念、手眼協調能力和挫折忍受度都會提高。

小小低頭族是近視的高危險群

電子遊戲除了不利孩子的發展與學習之外,由於觸控螢幕使用LED背光源,亮度較高、螢幕也會不斷閃爍,孩子玩電子遊戲時,瞳孔得不斷收縮、放鬆以適應光源變化,調節水晶體的睫狀肌也得頻繁運動,使得眼睛更容易疲勞;加上一直看近物使得睫狀肌長期緊張,容易導致水晶體過度屈曲,而造成假性近視,若不及時治療,很快就變成真的近視了。

2個行動,減少電子遊戲對孩子的影響

現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孩子多多少少都有機會接觸,該如何避免3C產品的負面影響呢?

■提供多元遊戲的機會

對於有多元遊戲經驗的孩子而言,電子觸控遊戲只會成為喜歡的遊戲之一卻不會是唯一。因此,建議爸媽多陪孩子遊戲,有更多對話與互動,孩子就不會只愛玩電子觸控遊戲了。

■訂定與嚴格執行遊戲原則

面對3歲以上的孩子,請慎選擇適齡適性的遊戲,一定要親自試玩過,更要確實規定遊戲時間(如:一天只玩一次),絕對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

 爸媽也不要成為低頭族

如果爸媽禁止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玩遊戲,自己卻時時查閱臉書,忙著打卡、照相、玩遊戲,孩子會覺得爸媽自己獨享,卻不讓他玩。建議爸媽自己先減低3C產品在生活中的比重,多引導孩子觀察環境中有趣的人事物,或是唱唱兒歌、玩文字接龍,盡量戒除把玩手機填補空檔與零碎時間的習慣。

3C OUT!給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

爸媽不要覺得讓孩子擁有3C產品,才算是跟得上時代或擁有豐富的學習環境,其實,幼兒階段還是需要以感官經驗、具體操作為主,日常生活中取之不盡的素材,才是最佳的學習資源。

近年物價上揚,許多爸媽縱使自己過的是錙銖必較的日子,仍然無怨無悔地把孩子的教育經費列為必要的支出,希望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但爸媽要如何以最省錢的做法,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

豐富的環境不是靠金錢堆砌

什麼是豐富的學習環境?部分爸媽以為就是要擁有很多的圖書、玩具、視聽教材和3C產品,再加上讓孩子早日參加各種才藝班,以為把孩子的學習時間填滿,就能好好培養他。爸媽如果把這些林林總總的支出加起來,不難發現這些花費在每月的家庭總支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學齡前的兒童,各方面的成長很快速,有的東西(如:嬰幼兒玩具、用品),可能只適用一陣子,等孩子長大到某個年齡,功能已不能再滿足孩子的需求;有的東西可能買的時候興致勃勃,但還來不及拆封,就過時了。因此,爸媽在購買兒童的玩具或用品時,應考慮是不是稱得上是好玩具或是必要的用品,懂得適可而止地準備。

小小孩不應依賴3C產品學習

現代的爸媽尤其要謹記,千萬不要過早給孩子接觸3C科技類的產品,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3C產品日益普及,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得了科技上癮症。市面上有專為各個年齡層的兒童設計的APP,標榜著利用科技開發兒童的智力。許多爸媽以為如果在平板電腦上安裝認知軟體給小孩玩,可以幫助他快速的學習,一舉兩得。

其實,因為3C產品太方便隨手取用,有時爸媽比較忙,忘了時間,孩子一玩就好幾個小時。當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變成低頭族,長期下來,不但會影響視力,語言發展受到阻礙,社交能力也會不好,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

把握「人+生活+遊戲 」要件

想要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爸媽需要有以下幾個認知:

● 人的互動比物質重要

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並不一定要用很多的金錢去堆砌。有些無形的東西,反而是金錢買不到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大人的溫暖、關愛、互動和支持。經由大人的引導,孩子跟別人互動,跟周遭生活能產生聯結,也有機會遊戲。這樣的生長環境,會使兒童體認到自我的獨特與重要性。

● 從生活事物取材

學齡前的階段,生活中許多的事物都是孩子學習的課題。孩子藉由直接的探索,他會開始建立一些很原始且與平日生活貼近的經驗。這些重要的經驗是幫助他快速累積生活常識所必須經過的路程。例如:帶孩子上超市買菜時,可以教導孩子認識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不僅讓孩子知道名稱,也讓孩子知道蔬菜、水果的季節性;讓孩子從周遭季節、溫度的改變,察覺植物生長的變化;教孩子選水果,怎麼樣可以挑到比較甜且水分比較多的水果;給孩子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果,讓他一個一個掂掂看,感覺不同的重量;讓他親手稱稱重量,引導他認識磅秤的功用。

● 讓孩子盡情地遊戲

生活中到處藏著好玩的遊戲。兒童遊戲對個人在幼年及兒童時期的成長具有深厚的影響力。經由遊戲,孩子透過親手操作的過程,去體驗新的感受,吸收新的知識。在反覆不斷地遊戲及練習時,他也會對自己原有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整合。這些學習不但增長他的智慧,也讓他身心、情緒及社會性發展得更好。

童年遊戲有可能成就未來的專業

有些爸媽因為不懂得兒童發展的特性,誤認為遊戲是浪費生命,不長智慧的事,以為學習必須要很刻意、嚴謹,例如:學畫圖就是要跟美術老師學習素描。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大人對學習的定義不夠瞭解。

遊戲的功能對兒童而言就如成人的工作一般,很多人在成年後變成專家時,追溯他的童年時代,常會發現,他在小時候就花很多時間在這一項遊戲上。例如:有些畫家從小就愛畫圖,畫圖就是他最愛玩的遊戲。他會不厭其煩,反覆地畫。畫圖在小時候帶給他很多的快樂與成就感。

爸媽購買圖書、玩具給孩子是好事,但是更要懂得多利用生活中的資源與機會,把握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學習時機,引導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去營造!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029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