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02~03 Kyle小寶貝1歲9個月了!慶祝New Year,Lantern Festival,Sean's Birthday (附照片211張)
2024/05/30 18:58:40瀏覽76|回應0|推薦0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的性趣多多?

孩子才剛滿一歲半,爸爸媽媽可能就會發現孩子怎麼突然變得「性」趣多多?!換尿布時,可能會用手抓著自己的生殖器,或是,偶而還會將手放在自己的褲襠上、甚至伸進褲子裡觸摸自己,甚至,還會跨坐在椅子上,做有規律的來回移動……。孩子的小腦袋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怎麼會有這些令人臉紅的怪動作呢?

其實,孩子這些看來充滿「性」趣的行為,在此時,單純只是對自己身體好奇的一種反應,就如同他也會去拉自己的頭髮、用力摳鼻孔、挖肚臍的行為一般,是種對自己身體感興趣的一種表徵。

所以,當解下尿布的小男生,很容易發現並去碰自己的生殖器。當小男生在觸碰生殖器時,意識到它會變硬,會有不一樣快感;就如同小女生也會發現,當摸摸自己尿尿的地方時,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只是,這個階段孩子大都長時間包著尿布,孩子對這些器官的經驗有限,一旦無意碰觸到時就會感到特別的敏感。這時,對於性趣多多的孩子,究竟爸媽應該如何應對呢?

平常心面對孩子的第一個性好奇

生殖器,也是身體的一部份,孩子也必須對它們有所認識,所以爸媽不必過於大驚小怪,或禁止幼兒探索。幼兒單純從探索身體所獲得的快感與好奇,是發展上的自然行為,在碰觸自己的性器官時,就像爸媽給予孩子擁抱、親吻、撫摸、輕拍……動作一般,都會讓孩子有開心舒服的感覺。一般而言,兩歲到三歲才是性好奇的的高峰期,此時,爸媽無須驚慌,請笑納孩子緊接而來的成長體驗吧!

溫和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爸媽發現孩子觸摸性器官時,可能會因為焦慮,而對孩子厲聲斥責,甚至加以處罰。建議爸媽不要一直將焦點放在孩子的觸摸行為上,只需輕輕的跟孩子說明:「你在摸你的小屁屁啊?」並順勢將孩子小手移開,並以其他活動和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經常撫摸性器官當作遊戲時,就需要特別關照孩子的照顧環境與遊戲內容是否合宜。

建立正確性觀念

生殖器官,孩子或許無法瞭解他的重要功能,但是,我們可以從小教導孩子去保護自己的身體器官,告訴孩子:性器官和眼睛、鼻子、耳朵一樣重要,不能一直去摸它或挖它,否則很容易會生病。也可以利用洗澡的時候帶領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名稱。

總之,從小讓孩子以健康、正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身體器官與不同的感覺,而非以責罵、罪惡的想法,來阻止孩子在成長中必然發生的行為。我們越能以輕鬆、自然的態度來面對時,孩子的性好奇問題也就會更順利的度過。 

本期特選主題:解決小小孩的三大飲食困擾

雖然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太一樣,但「吃」的問題卻一直是爸媽的共同困擾。因此,以下將解答1歲多孩子最常出現的「偏食」、「吃飯不專心」、「吃太少」這三類飲食問題,提供爸媽參考。

Q1: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孩子偏食怎麼辦?

要解決孩子偏食的問題,首先要從烹調方式檢視起,如果你家食物都是以成人口味為主,孩子自然不會想吃。因此,製作餐點時請多花點心思,把纖維較長的食物切段剁碎或煮得軟一些、改變孩子不喜歡食材外觀,或是把食物做成孩子喜歡的口味與造形,這樣孩子自然容易吃也喜歡吃。

用說故事或共讀圖畫書的方式,也可以改變孩子偏食的壞習慣,像是:愛吃青菜,會更強壯、更漂亮;或是多吃肉會才有力氣、長得高,這樣孩子有目標,自然會有吃的動機。此外,讓孩子動手參與食物的處理過程(像是拔蕃茄蒂頭、折斷四季豆等),當「成品」上桌時,記得讚美說「這是你買(做)的喔,一定特別好吃。」孩子覺得很有成就感,當然會更喜歡吃。

此外,孩子通常比較喜歡小份量的食物,所以孩子嘗試新食物時,一定要從少量開始、更不要強迫或勉強。通常爸媽態度越輕鬆、開放,孩子的新食物適應能力也會越好喔。

Q2:孩子吃飯不專心,老是邊吃邊玩,怎麼辦?

孩子不專心吃飯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可能的是他根本不餓、不想吃,吃飯時就會出現東摸西摸不專心的現象。因此,請先檢視孩子的活動量夠不夠,多動多玩,食慾自然好;另外,家中不要放置熱量高的甜食、零食,如果孩子隨手就能吃到這些垃圾點心,正餐當然吃不下。

為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一定要固定用餐時間,時間到了,就準備開飯,吃飯時請關掉電視、拿走玩具,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愉快用餐;然後每餐約三十分鐘左右吃完,時間一到,就把食物收起來。記得在執行時,態度一定要溫和而堅持,告訴孩子:「你不吃,我就要收起來了,待會就沒有東西可以吃了。」並且在下餐飯之前,除了開水之外,不要給孩子任何食物或點心。記得要說到做到,否則孩子會覺得你只是說說罷了。如此一來,當孩子在正餐時間覺得肚子餓,自然就會專心吃飯。

Q3:孩子吃得不多,會不會影響發育?

一歲多的孩子,正值固體餐和液體(奶)餐的轉換時期,常讓媽媽們感到很困擾,一般而言:一歲半前是兩餐固體餐及三餐液體餐,當然,如果孩子吃得好、生長發育也很好的話,逐漸讓他跟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需剪碎),再外加兩餐點心也可以。

在為孩子準備食物時,千萬不要準備過多份量,以免孩子產生壓力。所以,請以孩子平均每次能吃完的份量來準備,甚至寧可少一點、吃完再加,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另外,如果孩子吃得很慢的話,很可能是因為之前轉換副食品時,咀嚼肉類或蔬果的技巧不好。所以,此時你應該以孩子做得到的咀嚼方式重新練習,持續二至四週之後,孩子的食量一定會有所改善。

很多爸媽都很擔心孩子的食量不足會影響發育,其實只要孩子的身高、體重發展正常、且精神體力都很不錯,爸媽就不必過份擔心孩子食量問題。如果爸媽真的很擔心孩子吃得不夠的話,建議尋求專門的兒科營養門診,由醫師、營養師進行評估。

【發展小提醒】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身體平衡與速度感

適度的搖晃、旋轉或跳躍等動作,可以讓孩子體驗不同的空間方位以及身體感覺,對於前庭系統和平衡感的發展很有幫助,會讓孩子的動作與反應更敏捷,也對穩定情緒與學習能力有好的影響。 不過,搖晃或舉高等離地的動作,對孩子來說是很刺激的經驗,請務必確保環境的安全,在遊戲開始時,要先降低高度或減緩速度進行,以免孩子覺得害怕而造成反效果。

本期特選主題: 搖晃、快慢、轉向~刺激的大毛巾遊戲

大毛巾也可以變身成親子遊戲的道具,促進增加孩子的「前庭覺刺激」和「操作性技能」。

 大大的毛巾可以變成小吊床,讓孩子舒服躺著、搖啊搖,讓孩子體驗擺盪的感覺;玩毛巾拉車時,不管孩子拉布偶時或被爸爸媽媽拉時,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力量概念」,體會到走路的步頻越快,身體用的力量較多,就能加快毛巾被拉動的速度。遊戲的同時,也能促進孩子的平衡感。找條大毛巾,一起來玩吧!

小吊床

躺好了,要開始搖囉! 將大毛巾鋪在地板上,讓孩子躺在毛巾裡。爸媽各抓起毛巾的兩端,讓毛巾懸空之後,再像吊床一樣輕輕搖動。

進行「小吊床」時……

◎慢慢提起毛巾,讓孩子體驗騰空的感覺,再開始輕輕搖晃。

◎搖晃吊床時,爸媽要緊握毛巾,搖晃幅度與力道切勿太快太大,以確保遊戲安全。

◎爸爸媽媽還可以抬高頭部的一端,放低腳部的另一端,讓子體會「坐」著搖的感受。

◎搖晃能夠促進孩子肢體的平衡感及協調性,爸媽還可以搭配兒謠,讓孩子更能享受搖晃的樂趣。

毛巾拉車

跟孩子說:「毛巾變成車子了!」把大毛巾斜鋪在地上,再讓孩子背對著你坐好,提醒他抓好毛巾,就可以出發囉。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111  (2:21)

(透過親子間互動的體能遊戲, 讓親子「動」出健康、 「玩」出好感情。)

進行「毛巾拉車」時……

◎你可以搭配車子有關的兒歌或念謠,比方說「火車快飛」或是「叭!叭!叭!小汽車,邊跑邊唱歌!」讓這個遊戲更有趣。

◎請在平整光滑的地板上進行遊戲。一開始,先慢慢拉動毛巾,觀察孩子是否能在毛巾上保持平衡;等孩子坐得很穩以後,可以稍微加快移動的速度,或變換移動的方向,讓孩子體會快慢的不同速度,以及左右的不同轉向,促進他的平衡感。

◎你還可以說:「豆豆也想要坐車,換你來拉他吧。」讓孩子試著控制毛巾移動的速度,提醒他不要撞到旁邊的東西,也不要讓豆豆摔出車外。

◎提醒爸爸媽媽,拉毛巾時,膝蓋要微微彎曲,以免施力不當造成肌肉拉傷;還要提醒孩子用手抓住毛巾的邊緣,以免移動時身體重心不穩而摔出毛巾外。

【發展小提醒】把握孩子的語言學習黃金期

爸媽有沒有發現,孩子每天嘰嘰喳喳、念念有詞,突然變得好會說話! 沒錯!從1歲半開始,孩子的語言學習進入「命名爆炸」期,隨時隨地他都在指認東西,還喜歡重複你說的字詞,也樂此不疲的指認圖畫或實際物品;甚至親子共讀熟悉的圖畫書時,他可能會在你念句子念到一半時,就說出接下來的字詞。在孩子語言學習力如此旺盛的階段,除了多和孩子說話,豐富他的語彙之外,挑選適合親子共讀的圖畫書,或是念唱具有押韻、重複等特色的兒歌,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期特選主題:一至二歲幼兒的語言發展及遊戲

靜華熱切地對拿著圖畫書的偉偉說︰「來,媽媽教你念,這是消防車,這是摩托車……」,偉偉卻奔向角落的皮球,高興地玩起來,靜華一邊搶過兒子手中的球,一邊說︰「跟我念,摩托車,不說就不可以玩球﹗」偉偉號啕大哭,靜華忿怒地把球塞進偉偉懷裡,說︰「給你,給你﹗快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教你又不肯學,只會玩……。」

 在上述的個案中,媽媽的處理方式有些地方是可改進的︰

■使用「教材」不適當,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消防車、摩托車」這一類語彙,對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太深了,還不如教孩子說「車子」較易被接受。

■靜態教學方式,無法吸引孩子:年齡較小的幼兒,很難經由「媽媽說一句,孩子跟一句」的方式學習語言;兩歲以前的學習是以「感官經驗」為主,只有實際的操作或遊戲才能促進學習。

■未適時把握機會教育:當偉偉對角落的球感興趣時,媽媽應抓住這個機會教孩子認識「球」,引導孩子玩球而說出「球」,不應把球搶走,造成孩子的哭鬧。

■孩子哭鬧時的處理方式不當:孩子大聲哭鬧要「球」時,父母可以先疏導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把「球」給他,否則會增強孩子「以哭鬧為手段」的行為。

一至二歲幼兒的語言發展特徵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您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您是否常抱怨孩子不肯好好學,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擔心孩子有問題、是不是天資愚鈍……?請別妄加論斷,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您的兩歲寶寶。

一歲:剛過完週歲生日的孩子,大約可以「聽懂」簡單的口語,如︰坐下來、不可以、把東西放下、揮手bye-bye等。

一歲半:孩子就可以「了解」周遭熟悉的物品名稱,如︰茶杯、衣服、小狗……,也可以「認識」身體部位名稱,如︰眼睛、鼻子、耳朵……。另外,他會「說」幾個簡單的語彙,如︰爸爸、媽媽、水、狗……,這種「單詞表達」的能力會隨 年齡而增加。

兩歲:寶寶就可由圖片中找出熟悉的物品且說出名稱,如︰看圖片說出車子、狗、杯子、鞋等,也會用簡單的語彙提出要求,如︰給我、車車……。總之,兩足歲的寶寶可以「了解」二至三百個語彙,但只能「說」五十個左右的語彙。

以上是一歲到兩歲的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和所具備的能力,接著,讓我們介紹促進一至兩歲孩子語言能力的遊戲。

適齡的語言遊戲——動感之旅

以下遊戲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與了解,進而發展成為口語表達的基石。

設計基礎︰「動感」的意思是「動作、感覺」。兩歲前幼兒的學習是以知覺動作為主,因此此時的遊戲即是以動作及觸摸來引起孩子的興趣,促進他對身體部位的認識。

遊戲步驟︰

1.爸爸與孩子面對面坐著,讓孩子可以清楚看到爸爸,媽媽坐在寶寶旁邊,以便適時協助。

2.爸爸說︰「眼睛」,並用誇大而有趣的動作蒙住自己的眼睛。媽媽協助孩子做模仿動作。(爸爸可隨時改變動作,例如︰「摸鼻子」、「拍拍手」、「爬一爬」,讓孩子跟著做。)

3.當孩子掌握了遊戲的玩法及可以了解您教的語彙後,媽媽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模仿。

遊戲小叮嚀:孩子若做對了,請立即給予鼓勵;在孩子尚未玩膩前,您都可以多跟孩子一起玩喔!

給父母的建議

■別急著要孩子開口:對年齡較小或還無法使用口語表達的幼兒,請先由認知、語言理解遊戲開始,不要急著要他說話。

■注意遊戲是否適合孩子:在開始玩遊戲之前,請父母先思量︰「遊戲內容是否適合孩子現有的能力?」「孩子能否了解遊戲方法?」「孩子現在是否太疲倦?」為了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並提昇他的語言能力,遊戲題材不妨稍具難度,遊戲開始後,父母要加強引導的技巧,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取得互動,維持孩子「玩」的動機及興趣。

■隨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短調整遊戲:兩歲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長久集中,因此遊戲中途孩子可能會分心。父母可採彈性的遊戲方式,並加強引導的技巧,以配合孩子的興趣,隨狀況變換遊戲的內容。

■隨時隨地引導孩子觀察:走在路上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車子的顏色、輪子形狀或種類等,這都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素材。

■提供孩子多樣化的語彙經驗:父母對孩子說話時,可以使用多樣化的語彙,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譬如,「飛機」可描述成「飛機在天空飛」、「飛機好大」等,以擴充孩子的語彙資料庫。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語言遊戲的題材就在您和孩子的生活中,請善用您的關愛與巧思,隨時變化遊戲的方式和內容,一起和孩子快樂地玩吧﹗

延伸閱讀: 如何鼓勵兩歲孩子多開口說話?

Q:我的兒子是家中的獨子,是一個好奇心強又好動的小男生,但是他已經2歲8個月,至今仍然只能用單字或肢體動作表達其心中的意思,如此表現很令我們擔心,不論如何鼓勵或引誘,他總是很懶得講話,不知有何好建議?

A:孩子語言的發展,共分為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兩種能力,因此,在診斷孩子的語言能力時,一定會同時考慮兩方面的發展狀況,所以,您的孩子懶於開口,請先檢測一下孩子的理解能力(兩歲多的孩子通常對一般的對話內容都非常的瞭解,也會有一定的回應),若是您發現孩子不僅僅是說的少,甚至還聽的不太懂時,就應該立刻前往醫院心智科進行檢查。

若是,孩子是基於家中缺乏互動對象,或是父母對孩子的「肢體動作」過度回應時,孩子就容易養成不開金口的習慣,因此,對於懶於開口的孩子應多帶領他多進行口語的訓練,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為他重覆講同一本圖畫書,當他聽得耳熟能詳後,就以對答的方式問他問題。或用孩子可以懂得的話描述他目前的狀況或行為,提供他模仿的機會。例:「你跌倒了?是不是很痛?」講完就說「說一次給媽媽聽」說:「我跌倒了」。另外也可常讓他聽兒歌,聽熟了,自然便會跟著錄音帶唱,增加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還可以用其他的策略來鼓勵他講話,當他有需要卻以手語來表達時,堅持要求他以言語表達之後才滿足他的需要。如果他不說,可以假裝不懂他的需要,直到他以言語表達為止。如此,亦可強化他想說話的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特選主題:「動」出孩子的學習力

在每星期的固定聚會中,小民與齊齊這對不滿兩歲的哥倆好,總是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推倒好不容易才堆起的積木,再不然就是又追又叫地繞著屋子跑。媽媽得不時提醒他們:小心一點、小聲一點!

動作是全面發展的契機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本能,尤其是滿一歲之後的孩子,肢體的控制能力明顯進步;不但學會了走路,步行能力在反覆練習後變得更加純熟,跑、跳、翻滾的動作隨之出現,展現旺盛的行動力。手的運用也日漸靈巧,您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會玩玩具、拿取東西、操作物品亦更加精準,例如動手翻書、拿筆隨意塗鴉,或試著使用湯匙進餐。

一到三歲正是孩子學習身體移動能力與基本動作技巧最為迅速的年齡。足夠的運動與操作機會,不但能讓他們獲得豐富的感覺動作經驗,骨骼肌肉良好發展,生活上也不再那麼依賴成人的照料,許多認知概念也是從這些動作與遊戲經驗中逐漸建立。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動作對孩子日後的運動能力、自理能力、甚至認知學習都舉足輕重。要讓孩子有一個最優質的生活經驗,就必須重視孩子在動作技巧上的練習與學習機會。

善用策略幫助孩子

孩子的精力無窮,如何善用時間與遊戲空間,幫助孩子促進動作的發展、精進基礎動作的技巧,是一至三歲幼兒父母最重要的課題。以下三種策略提供參考︰

■與孩子一起運動與遊戲

親子共玩是誘導孩子進行有益發展活動的不二法門。如此能讓孩子避免傾向盲動,有目標地促進發展,例如:投擲動作(接球、丟飛盤),可以強化肩、肘、腕肌肉的靈活協調,亦能增進孩子的專注力與參與感。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

此階段的孩子逐漸萌發自我意識,凡事都喜歡自己來,不喜歡別人的協助,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為了將善後的麻煩減到最低,事先可為寶寶穿上圍兜或在地上舖報紙,都會讓學習進行的更加順利。而在操作過程中,因為成熟度與熟練度都不足,很容易出錯,需要反覆教導與長時間的練習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時父母的耐心與愛心,將是孩子持續學習的最大動力。

■運用同儕的動力

孩子們一起相處,除了帶來歡樂的感受,同儕間相互激勵與競爭的特性,更能使他們克服學習惰性與恐懼。讓孩子一起到遊戲場玩,互相陪伴與競賽,可以有效消除原有的恐懼感;一起操作玩具、學習自理,則是運用孩子不服輸的心態來達到激勵的效果。因此,平日即可建立親密的鄰里關係,幫孩子尋找共同學習的友伴。

本期特選主題: 邊讀邊玩的大肢體動作遊戲圖畫書

對一歲孩子來說,大肢體動作發展是很重要的成長指標,也是展現自我能力與建立信心的主要來源。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總是整天動個不停,很喜歡東摸摸、西碰碰。相較之前,孩子現在的大肢體動作發展明顯進步許多,不但走的很穩、會小跑步,更會在沙發爬上爬下,就連蹲著玩都難不倒他。

邊看書、邊學習動作技巧

正因為孩子大肢體動作快速的發展,他們喜歡到處探索、活動,所以可能不再像之前可以安靜的坐下來和爸媽一起共讀,因此,這時不妨提供給孩子可以邊讀邊玩的大肢體動作圖畫書,不但可以吸引住他的注意力,而孩子跟著模仿書中的各種動作時,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還能感受到遊戲及閱讀的雙重樂趣。

《從頭動到腳》、《爸爸陪我玩》這兩本就是非常經典的大肢體動作圖畫書,內容非常適合1~2歲孩子閱讀,而親子在邊讀邊玩的過程中,動作還會變得更有默契喔。以下,介紹這兩本有趣的圖畫書:

《從頭動到腳》學習操控自己身體

小小孩的學習是從感受自己身體開始,因此,學會著控制自己身體是這個年紀重要的發展任務,而嘗試用身體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將是最適齡、也最有趣的大肢體動作遊戲。

艾瑞‧卡爾創作的《從頭動到腳》,以他最擅長、色彩最豐富的拼貼畫方式,畫出了12種不同動物的招牌特色動作;書中運用了重複且邀請的句型——「我是XX,我會XXX,你會嗎?」、「這個我會」——鼓勵孩子勇於挑戰,以引導他模仿書中動物的動作,是一本會讓親子從坐著讀到忍不住站起來跟著做動作的有趣圖畫書。

不過對一歲九個月的孩子來說,裡頭有些動作(例如:趴著踢後腿、動腳指頭)是非常不容易的,請鼓勵孩子試試看,但不要太勉強喔!

《爸爸陪我玩》讓孩子和爸爸更親密

如果爸爸正煩惱著不知道該怎麼跟這個年紀的孩子共讀共玩,那麼《爸爸陪我玩》將是解決這問題的最佳途徑。

書中以爸爸熊與寶寶熊為主角,在每個跨頁細膩描繪出各種適合爸爸和孩子的活動,不管是飛高高、坐在肩榜上或是騎在背上等需要較強臂力與體力的動作,都非常適合爸爸與孩子共讀共玩。

在過程中,爸爸可以展現出和媽媽不同的優勢,和孩子盡情的遊戲與互動,而孩子也在高高低低的空間中,感受到自己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相信共讀共玩之後,爸爸和孩子都會覺得非常好玩,也會很有成就感。

共讀時,請注意遊戲安全

要提醒爸媽的是,進行書中的大肢體動作遊戲之前,請先為自己與孩子做個簡單暖身,並清空地面上可能造為危險的物品,或是放些軟墊、抱枕在周圍,才能確保閱讀時遊戲的安全。

教學短片: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102 (1:53)

(孩子可以跟著書中的動物轉轉頭、彎彎脖子,還能促進孩子的動作發展。而書中不斷重複的句型,孩子也能很快學會,讓他在閱讀時更有參與感。

影片中的孩子和爸爸一起模仿書中的動物,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不管是彎彎腰、擺動胳臂或扭扭屁股,都能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運用並控制自己的肢體,促進身體動作發展。而這位爸爸在閱讀過程中,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和反應,對小小孩來說也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

影響孩子閱讀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家裡,而孩子建立對閱讀的熱愛的最寶貴時間就在學前階段。因此,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閱讀態度的養成,絕對是爸媽義不容辭的責任。該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呢?以下幾個要點提供爸媽參考。

◼ 共享親子共讀的時光

從孩子幼兒時期起,爸媽就可以一路溫暖地帶著孩子,持之以恆地和孩子共讀。這時間也是爸媽和孩子培養共同的興趣、創造家人共同話題的美好時刻。

柯華葳老師提醒爸媽,「共讀」不同於「陪讀」和「協讀」,必須兩個獨立的個體共讀一本書,一起進入書中的世界神遊;而非孩子自己讀,大人在旁做別的事情,或是大人在旁做「閱讀指導」。

◼ 隨時隨地進行語言遊戲

對0至4歲正處在語言發展和擴充詞彙量的重要階段的孩子來說,除了閱讀之外,生活環境中到處都是文字,公車站站牌、馬路上的交通標誌、商店的招牌等。只要你願意,隨處都可以進行隨機的語文遊戲,讓預讀階段(pre-reading)的孩子對文字讀寫大大產生興趣。

此外,爸媽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生活經驗,並鼓勵孩子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發生的事,透過分享,孩子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會被開發。

◼ 投入真情,為孩子朗讀圖畫書

0~3歲的孩子是透過語音來學習的,因此爸媽在這個階段多和孩子對談,可以讓孩子熟悉「口語辭彙」,並培養語感。

等孩子稍大,再提供豐富的讀寫環境,並讓孩子透過大量閱讀有趣的故事,認識更多「書面詞彙」,以及不同詞句和上下文之間的關係。

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老師曾寫過,「在識得文字之前,藉由耳朵去聽、去理解,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語言經驗。因此,大人要用聲音,為孩子將繪本中的文字『演奏』出來,讓孩子徜徉在語言大海中,識得語言的趣味與魅力。」

貓頭鷹圖書館館長蔡明灑館長也指出,對於說故事,她向來認為「單純、原汁原味的朗讀,就是最接近閱讀的方式。」

◼ 和孩子做簡單的討論

爸媽也可以和孩子針對共讀的書做些簡單的分享和討論,爸媽可以先做分享的示範,就像跟好友聊一部喜歡的電影、或是分享一本好書那樣,輕鬆地談天說地、說出你最有感覺的部分就好了;爸媽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困惑不解之處,並鼓勵孩子把不懂的部分提出來問。養成和孩子一起「聊聊書」的習慣,也許一開始孩子不說話,半年後就會開始插話了!

你還可以提出一些好問題讓孩子想一想,好的問題能幫助孩子與文本互動。陳欣希老師說,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也別著急,可能是孩子的能力不到,也可能是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這時爸媽要降低問題的難度,問些比較容易的問題,或是給予孩子一些提示選項,不要讓孩子感到挫折。

◼ 配合孩子發展與興趣,挑選適齡好書

最後,一本好書能讓孩子更容易進入閱讀的世界。嬰幼兒閱讀專家李坤珊老師在《讓寶寶愛看書》(信誼出版)中指出,針對0至3歲的孩子,要掌握「經得起孩子翻閱和操作」、「能夠參與閱讀過程」以及「能滿足孩子探索需求」等三個原則,《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這本硬頁書大小適中,一問一答的內容結構易於琅琅上口,也引導孩子預測下一隻出場的動物,是本能讓孩子充分參與並滿足探索需求的好書。

爸媽可參考圖書館或是有公信力團體所推薦的書單,如《BookStart寶寶的第一份書單》做為寶寶選書的起點。不過,也要提醒爸媽,不用完全依賴書單,可以先找書閱讀過後,依你和孩子的共讀經驗,配合孩子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以及孩子的生活經驗,挑選孩子喜歡的主題閱讀,會更加事半功倍。

【發展小提醒】唱兒歌是孩子學說話的好方法

1歲9個月孩子的語言發展非常快速,爸媽除了多跟他說話之外,「唱兒歌」也是促進語言發展的好方法。這是因為:兒歌的歌詞很短、句尾通常有押韻,孩子很容易就朗朗上口。當孩子唱著兒歌時,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節奏與韻律,增強對字音的區辦能力,對閱讀能力也有幫助。 此外,唱兒歌可說是親子相處最簡單的互動方式,當兒歌加上簡單的律動遊戲,不但讓孩子覺得有趣,也讓他更快掌握歌詞的意義,還豐富了肢體動作與情緒感受。和孩子一起唱兒歌吧!好處一定比你想像的多更多。

本期特選主題: 當兒歌遇上律動遊戲~舞動身體快樂多

當孩子唱著「小星星」這首傳統兒歌時,總是會舉高雙手、轉動手腕模擬星星閃爍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

兒歌歌詞簡單、節奏富韻律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想要跟著「動」起來,這樣兒歌結合肢體動作的有趣經驗,正是兒歌吸引孩子的魅力所在。接下來,挑選了兩首不同類型的兒歌律動遊戲,讓親子一邊、一邊動,孩子一定會玩得很開心。

兒歌短片: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082 (一隻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四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

《小青蛙》:配合詞意的大肢體律動遊戲→

在兒歌中,設計一、兩個與歌詞相關的簡單動作,不但讓單純的兒歌變成更有趣,還可以成為記憶的線索,幫助孩子經由動作逐漸掌握歌詞的詞意。

在《小青蛙》的歌詞中,提到了一隻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和「四條腿」這些身體的部位,當你唱到「嘴」的時候,就可以在嘴巴的位置,比個大嘴巴的樣子;當唱到「眼睛」的時候,就在眼睛的兩旁,比出兩個大大的眼睛;而唱到「腿」的時候,就可以打開雙手和雙腳做出跳躍的動作。

反覆和孩子唱著兒歌,再加上配合詞意的律動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連結語言與動作的經驗,孩子很快地就能記住歌詞的內容囉!

《小金魚》:手指謠是最棒的想像遊戲

將兒歌結合手指動作也非常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是《小金魚》這首手指謠,很適合親子一起邊念邊完遊戲。

Step1: 小金魚,游啊游

幼兒雙手合掌,指尖向前, 左右擺動。

Step2:看見小蟲蟲咬一口

大人伸出食指當作小蟲,

幼兒打開雙手夾住大人的食指。

Step3:扭啊扭,扭啊扭

幼兒雙手繼續夾住大人的食指,並左右擺動。

Step4:不小心就上了鉤!

大人將手舉高,把「魚」釣起。

親子還可以怎麼玩……

熟悉遊戲步驟之後,親子可試著輪替角色,由大人當小金魚、孩子當小蟲蟲,也會有不同的樂趣。此外,「小金魚」也非常適合兩個孩子和大人共玩,爸媽不妨和孩子一起發揮創意,試試看可以怎麼玩喔! 

延伸閱讀: 跟著兒歌動一動

家有小小孩的父母,是否常有不知和孩子玩些什麼的困擾呢?其實只要熟記一些簡單的兒歌,就可以和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呢!

一歲半的小玉最喜歡爬到奶奶膝上,玩那首「小老鼠、上燈台」,每天樂此不疲的比劃著雙手「嘰哩咕嚕滾下來」,而偷油吃下不來的小老鼠也從「叫媽媽」「叫爸爸」,擴大範圍到叫爺爺、奶奶、姑姑、叔叔。

午後,媽媽清洗好碗盤,回頭看到小強正好醒來,趴在小床邊露出兩顆下門牙微笑,煞是可愛,忍不住伸出濕涼的手指,點點寶寶的鼻尖,念著:「叮咚!叮咚!請開門!看看裏面有幾個人?」接著開始數寶寶的牙齒:「一個人、兩個人...」寶寶開始興奮起來,揮動小手拍打媽媽的臉頰,邊叫邊笑。

和孩子做些什麼好呢?

像小玉這樣的學步兒和小強這樣襁褓中的嬰兒,家人除了替他們換尿布、餵食、洗澡,看著他們玩玩具、看圖畫書,東摸摸、西瞧瞧外,能和他們一起玩的東西似乎不多;尤其是當大人忙著看報、洗澡、倒垃圾這些例行公事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更是「無聊」,不是坐在遊戲床裏哼哼啊啊,就是努力爬到你膝上搶報紙,要不就是趴在浴室門口迫使你洗「戰鬥澡」。有哪些遊戲可以隨時隨地和孩子玩一玩,或是在你忙碌的時候,讓你的另一半學個一招半式,好好增進一下親子關係呢?

不需工具、不需準備,只要你熟記一些簡單的兒歌,就可以滿足孩子小小的心靈,而且信手拈來毫不費力。除此之外,對孩子各方面的學習還有極大的幫助呢。

下面,就舉一些例子供大家參考:

一、隨時隨地、即時可玩

有許多遊戲性質的兒歌,是隨時隨地,即時可玩的,當孩子清早起床,還「呆」坐在床上時,就可以拉起他的小手,來一首「青蛙跳,青蛙跳,青蛙跳跳跳!」的呵癢兒歌,讓孩子「癢」一下,在微笑中回過神來,開始新的一天。

「青蛙跳,青蛙跳,青蛙跳跳跳!」一手抓住幼兒的手,另一手五指併攏微彎,從手背往肩膀方向,一跳一跳前進。

「青蛙咬,青蛙咬,青蛙咬咬咬!」改為從手背往上捏。

當孩子有小病痛,在診所枯坐候診漸感不耐時,你可以摟緊開始蠢蠢欲動的孩子,玩一首「坐車車,去爬山」的騎乘兒歌,讓孩子在你的雙膝上振奮一下,再繼續等候。

  安全帶,扣起來,

  讓幼兒面朝外坐在腿上,兩手環繞在幼兒胸前。

  坐車車,去爬山,

  大人抖動大腿。

  向左彎,向右彎

  大人和幼兒一起向左、向右彎。

  緊急煞車--向前彎。

  大人身體突然向前彎,再抱住幼兒。

二、促進幼兒語文及溝通能力的發展

「捏包子,戴帽子,撒隆巴斯,你是我的好孩子!」是一首節奏輕快,韻腳清楚的手部兒歌。從感受節奏到跟著字尾咿咿呀呀學著念,孩子甚至還不會說話,就可以感受到語文的節奏與趣味性。而遊戲中的各種動作,如跟著「捏包子」捏媽媽的鼻子,重點都不在模仿,而在「由父母引發幼兒的回應」,爸媽甚至可以根據孩子的反應,和親子之間的默契,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動作,無形中增加了親子之間的默契,和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捏包子,戴帽子,撒隆巴斯」,抓住幼兒的兩手壓壓大人的鼻子,然後摸摸大人的頭。再拍拍大人兩頰。「你是我的好孩子!」協助幼兒兩手互拍。再把臉埋在幼兒胸前轉一轉呵癢。也可將幼兒手部動作改為腳部動作。

三、促進幼兒動作能力的發展

有些兒歌遊戲是順應幼兒的習性而產生的,如「溜滑梯」這首全身律動兒歌。孩子在開始學步之前,總有一段時間喜歡在爸媽的肚皮上「爬樓梯」練腳力,不妨順勢讓他爬上去,再併攏雙腿拉著小手讓他溜下來。待孩子學會走路後,他會自己爬到你的膝上,不需扶持正坐著溜下來,在擁擠的都市裏,這或許能稍稍彌補一些遊戲空間不足的缺憾,讓孩子運動一下。

  爬樓梯,爬樓梯,

  兩手扶住幼兒腋下,讓幼兒從膝蓋一步一步往上走。

  爬到屋頂上溜滑梯。

  讓幼兒趴著從身上沿肚皮往下溜。

四、促進親子互動的良方

各種形式的遊戲兒歌,在輕鬆的氣氛中增加了許多親子互動的機會,孩子甚至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你念同一首兒歌,玩同一個遊戲。在忙碌過後,遊戲兒歌可讓孩子享有你完全的關切與注意力;在有新生嬰兒的家庭,尤其可以紓解兩、三歲小哥哥、小姊姊「被疏忽」的失落感。對積極想當「新好男人」的現代爸爸,這更是一科實用又輕鬆易學的營養學分。

跟著兒歌動一動

兒歌在幼兒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善用各種形式的兒歌,如以上的親子遊戲兒歌,或幼兒園幼兒最喜愛的唱遊兒歌、配合手指動作的手指謠,都能紓解育兒壓力,讓您和孩子的生活更有趣。

跟著兒歌動一動,您會發現,遊戲也好、學習也好,在嬰兒的生活中原來是如此自然而密不可分,而且無所不在。

本期特選主題: 善用技巧,孩子也能成為好幫手

當孩子動作越來越靈活地跟著你四處走動,也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時,他開始會很積極想參與你做的每件事,不但是跟他有關的事,他都堅持要「自己來」,連跟他無關的事,他也想要幫忙。

孩子為什麼會「想幫忙」?

其實從嬰兒期起,孩子就不斷觀察及模仿周圍的事物,剛開始,他只是模仿單一動作,例如:提起電話聽筒放在耳邊;稍大,他會串連一些動作,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例如:聽從你的指令,拿起一件東西遞給你。從單一的動作到複雜的動作,從自說自話的模仿到有意地參與大人的日常活動,孩子旺盛的企圖心使得他不斷地觀察→尋找機會→動作,能力也因此而累積。

面對這階段的孩子,爸媽的責任就是給他充分的參與機會。 不過這個年齡的小幫手常會越幫越忙,因此,爸媽可善用以下技巧,讓你能完成工作,孩子也得到參與感和成就感:

技巧一:指派有興趣、可勝任的工作

指派給孩子的工作,必須是他有興趣且可勝任的工作,像是,每次幫孩子換完尿布時,請他幫忙把尿布丟到垃圾桶裡;或是孩子玩完玩具之後,請他把玩具全部集中放回收納箱裡。這些工作都是孩子樂意去做,也知道該怎麼做的,自然能真正達到幫忙的效果。

技巧二:簡化工作步驟並引導完成

一歲多的孩子能力有限,要讓他幫忙,一定要簡化工作的步驟,再引導他完成。例如:你在摺衣服時,請他找出自己的衣服和襪子,從最簡單的分類工作開始;如果他能力夠的話,可以請他挑出一對的襪子,或是邊對邊、角對角的折手帕。這樣有步驟、有方法可循,孩子就比較能完成工作。

技巧三:選擇適合孩子操作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請先為孩子準備用輕薄的小手帕替代抹布;掃桌面灰塵用的小掃帚和小畚斗,可以掃桌上或地上的紙屑;可更換除塵紙的除塵輕巧擦,很適合讓他幫忙擦拭灰塵。有了這些順手又安全的工具,孩子可以做的更好、更有效率。

不要指責孩子幫倒忙

在幫忙的過程中,你可以和顏悅色地教孩子做事的正確做法和技巧,或是工作完成後給他一些建議,讓他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不過請孩子幫忙時,一定要預留充分的時間,對於孩子努力的成果,更要誠意地接納,不要過於挑剔。要是你請孩子幫忙擦地板,卻擺臭臉催促他快一點,或是把孩子摺好的衣服,當著他的面再重摺一遍,這些反應無異是告訴孩子是越幫越忙,會讓他覺得很挫折,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幫忙的信心與興趣。

記得跟孩子說「謝謝 」

當然,更要記得謝謝孩子的幫忙,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而這些在「小幫手」時期的正向經驗,可以為他建立自信,也有助於未來與他人的合作。但要提醒你的是,孩子想當「小幫手」的時期其實很短暫,一旦過了這個年齡,孩子的興趣範圍增加、人際範圍擴大,他就不再那麼有興趣當小幫手了。所以,爸媽們可別錯過當下這珍貴的時光,協助孩子達成「想幫忙」的發展需求,讓他將來在人格上和能力上,都成為你真正的好幫手。

延伸閱讀: 養成孩子的收拾好習慣

養成孩子收拾好習慣

「收拾」是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之一,學習打點自己身邊的東西、學習物歸原處,其實也蘊含了許多生活處事的概念或態度。爸媽要怎樣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基本的責任感、學習到有效率整理的好方法呢?

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掌握「及早培養」的原則。很多爸媽都是在孩子長大後,才覺察到生活能力的重要,其實,生活習性的養成也有所謂的「關鍵期」,若是從小過於寵愛、疏於教導而延誤學習,不僅生活能力不足,也連帶影響到待人處事。

養成收拾習慣的基本原則

一般說來,1~3歲是養成生活能力的黃金年齡,生活中的任何經驗都可以成為學習素材,建議爸媽先把握以下原則:

針對歸屬感,掌握教導時機

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有一段時期對東西的「歸屬」會相當堅持,他會很清楚哪件衣服是誰的,哪樣東西該放在哪裡,這個時候可鼓勵孩子用完東西後自己歸位。

讓孩子感受成功的收拾經驗

請年幼孩子先嘗試幫你找東西、放東西,一方面讓他熟悉東西的固定位置,一方面在他完成任務後給予鼓勵,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快感,培養自信。

布置適合孩子自己整理的環境

期望孩子整理的項目,應該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例如:收拾用的箱子、抽屜、書架等高度適合他的身高,開啟方式適合他使力,打掃的工具放在他拿得到的地方。

清楚地託付工作,培養責任感

被託付責任的孩子,才懂得責任是什麼。爸媽可視孩子的能力,將家中的整理工作託付一兩件給孩子,例如:擦茶几、把廣告紙放進回收箱等。

接納孩子與你處事方式有差異

不同特質的孩子也會表現出有潔癖或大而化之,如果孩子與爸媽對收拾成果的看法有很大差異,最好先以鼓勵或肯定的態度對待,觀察他是否亂中有序自成道理,或讓他慢慢發現有「收拾」的需求而自動採取對策。

雖然,爸媽自己整理通常比讓孩子學習整理既快又容易,但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機會,孩子才能學習、成長。他不僅要學習做事的方法,他也同時在學習面對事情的態度。

好習慣,從收拾玩具入手

「收拾玩具」是爸媽常感困擾的事,卻是很好的學習情境之一。孩子收拾玩具的經驗需要不斷地被教導,才能讓孩子在混亂、多樣化的玩具中找出收拾的頭緒。收拾的時候非常需要發揮「分門別類」的能力,建議爸媽透過以下策略引導孩子:

幫每一類玩具找個適合的家

培養收拾玩具的能力,首先是教孩子將不同類別的玩具放在一起,例如:樂高積木、娃娃家、黏土工具組,這些都是幼兒常有的玩具類型,只要購置幾個易於收納的收拾盒,並在外盒貼上照片即可,整套的樂高、拼圖則可保留原包裝盒置於固定位置。

選購玩具時也學習考慮收納

採買玩具要有計畫性,除了考慮好玩具的條件外,玩具日後的收納問題,在採買時就需要一併考慮。盡量減少購買體積過大、外型不規則的玩具,以免造成收拾困擾;每買一個新玩具時,可和孩子討論:玩具應該住在哪一個「家」,藉此強化孩子的分類與歸類能力,也能引導孩子正確地收拾。

建立玩玩具規則有助自我管理

為了保持孩子對玩具的新鮮感,建議將家中的玩具分組整理,固定時間輪替收藏運用。這樣安排,不僅孩子玩玩具的新鮮感、專注力增加,由於攤放在手邊的玩具量減少了,孩子自行收拾的難度也會降低。

汰舊換新,安排特定大掃除時間

玩具玩好就收雖然很理想,但孩子未必時時刻刻都做得完善,爸媽可以選一個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收拾,一方面讓孩子學習收拾的方法,做必要的清洗整理,另一方面也檢查是否有需要淘汰的,或是參與跳蚤市場活動,為玩具找到新的主人,延續玩具的生命及再利用的價值。

本期特選主題: 左撇右撇,該用哪手?

大腦分為左、右兩半,兩邊半腦除了各自擅長處理的訊息不同,也會發展出優、劣勢;其中右腦占優勢的人喜歡用左手、左腦呈現優勢的人喜歡用右手。

3歲之前慣用手逐漸形成

打從胎兒時期,左、右半腦的功能就開始分化了,不過爸爸媽媽並不容易從剛出生的寶寶身上,看出他到底是慣用左手還是右手。通常要等孩子的細動作逐漸發展後,才能窺知一二。如果爸媽留心觀察,大約寶寶1歲左右,偶爾就能發現:他好像比較喜歡用右手喔!或發現他需要用力時都是用左手!隨著孩子使用慣用手的次數愈加頻繁,在他3歲之前,大概就能確定了。

從日常起居窺知孩子的慣用手

即使有較具優勢的慣用手,但在1歲多這個階段,孩子多半還是左右開弓,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日常起居,觀察孩子的慣用手,譬如:

■從吃飯時拿餐具的動作觀察

1歲多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吃飯。他用哪隻手拿湯匙?使用哪隻手將飯菜準確送進嘴裡的機率比較高?

■從拿筆塗鴉動作及運筆力道觀察

這階段的孩子喜歡塗鴉。當他興沖沖地拿起蠟筆時,是使用左手還是右手?哪隻手畫出來的線條比較有力?

■從投擲動作的偏好與準確性觀察

孩子都喜歡玩球,即使動作還不靈巧,爸媽也能觀察孩子比較常用哪隻手滾球、丟球?哪隻手丟得比較遠、比較準?其他,像是幫忙拿紙屑丟進垃圾桶時是用哪隻手,都可以作為參考。

■從抓握牙刷及刷牙動作觀察

長牙後,孩子開始刷牙,不例外地,也一定要跟爸爸媽媽搶牙刷。這同樣是觀察他慣用手的好時機。請注意他經常先伸出哪隻手拿牙刷?用哪隻手刷牙?

■從使用剪刀的動作觀察

通常愈是精細、困難的動作,孩子愈會使用具優勢的那一手去執行,而使用剪刀就是一例。不過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比較謹慎、細動作發展較好的孩子,2歲左右就可以讓他嘗試用安全剪刀,反之,最好晚一點再開始練習。

平時左右開弓,遇困難鼓勵使用慣用手

爸媽平常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就好,不需強迫他用哪隻手。偶爾可以來個左右開弓的遊戲。譬如:吃飯時改用非慣用手試看看,親子一起體驗不同的操作方式;遊戲時多提供需要兩手操作的玩具,讓孩子的左右手都有充分活動的機會。

在得知孩子的慣用手偏向之後,爸媽只要在孩子遭遇困難之際,稍加提示即可。比方當他用左手玩釘釘敲敲的的玩具,卻使不上力時,爸媽可以提醒他:「你的右手好像比較厲害喔!」協助孩子提高成功的機率。

至於喜歡左右開弓的孩子,倒是不必特意糾正,畢竟有些人左、右利的傾向並不是那麼強烈,加上大腦具有相當的可塑性,兩手如果都能靈活使用,長大後左手寫詩、右手畫畫,生活將會多麼有趣!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0668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