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照身心的開始 四念處
2010/02/27 21:21:50瀏覽610|回應1|推薦5

引用文章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4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享受,說貼切一點就是感受。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必須曉得我們所接受的統統是苦,決定沒有樂。經上通常用三苦、八苦,來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實際上就是三苦的苦苦。苦苦,後面一個「苦」是名詞,前面一個「苦」是動詞與形容詞。生、老、病、死這四苦是一切眾生都不能避免的,在世間上至皇帝,下至乞丐,都無法避免。生之苦,我們已忘記,但是佛經卻說得很清楚,眾生不出六道輪迴,就必須接受下一次生命的出現,因此就又有了生,有生就有老、病、苦,這是我們親身體驗的。尤其現代社會,孝順的兒孫愈來愈稀有,老人就可憐了。而我們這一代又沒有照顧上一代,我們造的因不善,下一代還能照顧我們這一代嗎?因緣果報,現在造不善的因,果報決定不善。

八苦裡面,生、老、病、死是內苦,身體之內的苦。身外也歸納為三類,第一「怨憎會」,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生活環境偏偏遇到,沒有辦法避開,幾乎每個人一生都不能例外。第二「愛別離」,我們喜歡的人、事、生活環境,偏偏不能長久,這是現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事實。第三「求不得」,我們的願望、希求不能實現。這三類把我們身外之苦包括盡了。最後是「五陰熾盛苦」。

如果把八苦區別來說,前面七種屬於果報,最後這一種是苦因。換言之,我們何以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原因是五陰熾盛。五陰用現在話說,就是我們的身心不健康,身心都在造不善業,所以才得不善的果報。如果身心健康,所造的都是善業,如經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八苦就沒有了。

第三「觀心無常」,這是最重要的。「心」是妄心,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心是無常的,剎那不住,念頭生滅就像洪水一樣,要知道如何去防範、疏導。徹底解決的方法是高級的佛法,讓我們捨棄妄心,常住真心,這是究竟徹底正本清源的方法。

心是念頭,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楞嚴經》講的「常住真心」,常住是永遠不變的,真心是永遠不變的,清淨寂滅。我們現在真心起了念頭,念頭就是無明,無明是個動相;真心是寂靜不動的。佛家講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禪定。為什麼佛教這樣重視禪定?禪定不是指禪宗修禪定,其實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禪定,念佛也是修禪定。戒、定、慧三學,離開了定,哪來的智慧?禪定生智慧,亂心生煩惱。亂心就是雜念,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六道凡夫各個都是這樣子,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永遠不會停止。你要把念頭停止,止就是定、止觀,真實的功夫就是怎樣把妄念止住,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而念佛法門是所有法門中最方便的法門,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妄心止住。

六道輪迴的根源是什麼?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止住,以一個念頭止息一切的念頭。念佛要如何念功夫才得力?妄念才起,就提起「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要有高度的警覺,念頭無論是善念、惡念,要統統打掉。為什麼?善念是三善道,惡念是三惡道,都出不了六道輪迴,淨念才能超越六道輪迴。

世間人知道惡念不好、善念好,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念在三善道享福,享完之後惡業又現前了,所以這是不究竟法。究竟法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善惡是兩邊,兩邊都放下,中道的念頭也沒有,這時常住真心就現前了,常住真心現前才是住真實慧,真實慧就見到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就是心性,即《無量壽經》講的「真實之際」,你才能見到,才能夠證實,然後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方能現前。

所以妄念不是好東西,我們有思想,思想也不是好東西。中國古人造字有智慧,心上畫了格子稱作「思」,心裡有個相稱作「想」。心裡起分別就稱作「思」,著了相就稱作「想」,思和想都不是好東西。你把格子去除、相去除,心才是真心。有思有想是六道凡夫,離思離想就超越六道。因此,用思想就障礙了真實智慧,能夠不用思想,用的就是真實智慧,一定要曉得無常的心不是真心。

現代社會人心無常到了極處,我們一定要曉得。在這個動亂的時代當中,佛教我們要自度;換言之,我們救不了別人,至少要救自己。救自己不是找一個避難所,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所以要把避難的念頭斷除。如何保全自己?決定不怕死,要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們的身雖死了,但精神不死,外國人說「意識」,肉身毀了,意識存在;中國人講「靈魂」,佛經講「神識」,印度教稱作「神我」。六道裡面投胎是它去,身體像衣服一樣,壞了脫掉換一件。佛法講神我還是假我,不是真我,真我是自性,自性就是靈性、覺性,《楞嚴經》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真我。眼能見,能見的見性是真我,能聞的聞性是真我,六根雖然隨著根說性,性實在是一個,不是六個。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工具,這個意思諸位要是不懂,我們可以用電器來做比喻,電通過攝影機能夠錄像,通過收音機能夠聽到聲音,通過爐灶能夠煮飯,電只是一個。我們把電比作真性,這個東西在我們身上,這個人就是活人,離開就變成屍體,所以它好像電器一樣,接上電源就起作用,電源拿掉,它就死了,但電仍存在。

佛講性才是真我,《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性、同一個阿賴耶識。知道同是一個,慈悲心就生出來了,佛家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念念為別人想,就是慈悲,就是愛。

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愛人才是真正愛自己,敬人才是真正敬自己,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因為虛空法界是一體。大乘佛法的教學,就是講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慈悲就是愛(愛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就稱它作慈悲),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來生活,用這個心來工作,這是把這個心完全導向最正確的方向,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方向,佛家稱之為「大菩提心」。人能有這個心,自然能放下,自然能看破。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通達,放下是絕對不自私自利,全心全力無條件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

第四「觀法無我」,教我們對於自身有正確的觀法,爾後再放眼世界,一切人事物是世界,佛用一個「法」字做總代名詞。萬法皆空、萬法緣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無我」,我就是一個自體,萬法沒有自體,所以《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是四念處觀。一切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怎麼個觀法?佛具體教導我們,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從這四方面仔細觀察,都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無常。所以,學佛入門首先講看破,知法無我、知心無常就是看破,沒有這個功夫,怎麼能入得了門?

我初學佛時遇到章嘉大師,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的具體方法就是四念處觀,放下的具體方法就是四如意足、四神足。四正勤就是十善業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佛法的基本法。離開基本法,無量無邊法門,不論怎樣勤修,最後都會落空,所以基礎比什麼都重要。

「我」的定義,佛法說得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意思有兩個,一是「主宰」的意思,一切諸法沒有主宰,自己做不了主,包括我們的身體;自己要是能作主,就不會老、不會病。二是「自在」的意思,一切諸法,自己得不到自在,自在就是自由,任何一法都逃不出這個定義,我們要仔細觀察。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不但自己不能生,也不能共生。我們今天說一切諸法因緣而生,這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中觀論》云:「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才是真實。諸佛菩薩清楚,才真正得大自在,證得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皆具有「常樂我淨」。觀身不淨,他淨得到了;觀受是苦,他是樂;那個心是常住真心;諸法真的有我,真有主宰、真有自在。凡夫沒有常樂我淨,不但六道裡沒有,十法界裡也沒有,到一真法界才有。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給我們啟示,引導我們放下六道、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真在哪裡?法身是真的,般若是真的,解脫是真的。法身是體,般若是能證性體的智慧,解脫是受用。這是佛對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

「觀心無常」就是《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觀法無我」就是萬法皆空,《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緣生,緣生無性,沒有自性。這一切法的現象,真相就是緣聚緣散。緣聚,現這個現象;緣散,這現象就消失。真正看清楚了,緣聚,諸法不生;緣散,諸法不滅。它沒有生哪有滅?如果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清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就入境界,得大自在是自受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今天做不到,什麼原因?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講四科:信、解、行、證,我們今天止於信解,沒有行證,所以得不到真實受用,一定要真正行。行什麼?改變我們的觀念,觀念改變了,言語、行為就都改變了,改變之後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徹大悟之後,入佛境界,《法華經》講:「入佛知見」。入佛知見之後,表現出來的樣子,在十法界裡,無論他現什麼樣的身分,決定是大慈大悲。他示現在世間,決定是大開方便之門,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覺悟。我們今天無法契入境界,就是不知道三心不可得,不知道萬法皆空,「無我」就是空。

真正能到觀法無我,心才真正得清淨,像諸佛菩薩一樣,無量劫來積功累德,度化無量無邊眾生,一塵不染。《金剛經》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實無眾生」是心裡不著相。為什麼不著相?觀法無我,還要有居功的念頭,就是著相,就是凡夫,不但出不了十法界,恐怕六道都出不了。凡夫要想出六道難,因為他有:「我做了多少好事,我積了多少功德」,這只能在六道裡享受有漏的福報。要把有漏的福報變成無漏的功德,實在講連無漏功德也了不可得,才真的是無漏功德。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叫真實功德。你心裡還有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是變成有漏的福報,再大的好事都是有漏福報。

我將四念處做一個總結,就是「看得破」,四如意足是「放得下」。你要是不懂什麼是看破、放下,就細細研求這兩科。世尊對於這兩科的開導,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常可以看到,所以古大德說,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總不出三十七道品。我們不能把三十七道品看作小乘,天台家智者大師講的藏、通、別、圓,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圓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所以才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總之,四念處是智慧的觀察,這個觀法是正確的,確確實實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與《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如果我們要像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四念處就是最好的下手方便。前面三條屬於人生觀,教我們觀自身的變化,進而清楚的明瞭自己;末後一條是教我們觀宇宙之間的萬事萬法,從而清楚明白萬法的變化。思想、見解與諸佛菩薩等同了,然後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是遊戲神通,我們在六道裡是受業報,造善業受福報,造諸惡業受苦報。

實際上,四念處的義理無有窮盡,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努力修學。《心經》的目標就是四念處觀,要我們用智慧觀察世間,才能得知世間法的真相,才能修清淨心,才會放下,不染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世間法不染著,出世間法也不染著。《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樣才能漸漸契入佛菩薩境界,這是我們常講的轉業報身為願力身,你就自在了。

在世間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自己一念行善的念頭都不起,這是真清淨,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向這個目標、方向邁進,這稱作「成佛之道」。

網址: http://www.amtb.tw/magazin/edu49.htm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auchian0223&aid=3809519

 回應文章

慧 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師曰
2012/04/03 19:01

第一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游拘樓族,在劍摩瑟县那都邑中。
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
佛言:諸比丘,有一妙道可淨眾生,
可度憂悲,可滅苦惱,可達正道,可証涅槃,此妙道即四念處。
何謂四念處?諸比丘,今有比丘,

即身觀身而住,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世間貪憂。
觀受而住,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世間貪憂。
觀心而住,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世間貪憂。
觀法而住,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世間貪憂。



�X�B:四念處經之即身觀身而住 - 道玄之門(四寶)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omhon/5811874#ixzz1qyRt2X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