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隱藏在亞瑟港 “隔離監獄” 裡的秘密(澳洲 - 塔斯馬尼亞漫遊記 之十)
2019/09/18 16:39:39瀏覽3052|回應0|推薦131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本是古早時期一個毫無“科學依據”,純臆測性的爭論。 

不過, 最近旅遊位居「 澳洲 」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時, 在參觀了當地勝名遠播的「亞瑟港古監獄」後,卻赫然發現,其實在人的本性裡,隱藏了一樣非常非常重要的東西

「亞瑟港古監獄」位於「澳洲」外海 -「塔斯馬尼亞州」東南隅的「塔斯曼半島 」之上,它雖然不像「舊金山」的「惡魔島(The Rock)」那樣的惡名昭彰,不過它卻也是個固若金湯的「天然牢籠」,因為它的東西南三面環海,海岸崎嶇險峻,分別被八個波濤洶湧的“海灣”緊緊環繞著。在每個海灣裡,每隔七公里的水域,就會有一條大白鯊來回的巡弋,虎視眈眈的監控著它的“天然專屬水域”。 

監獄通往北方內陸的唯一“陸路交通”,必須要經過一個叫「鷹脖子」的“隘口, 這個“隘口”僅有30公尺的寬度,「英軍」在上面佈下了天羅地網。因此,罪犯們一旦被關押進這個監獄, 縱有通天的本事,也休想跨越雷池一步:

「殖民時期」的「英國政府」相當的看重這所監獄, 期望它可以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示範型監獄」。監獄前後10位指揮官,莫不苦心經營,在此進行了長期的「獄政改革」,開始用比較“人道”的精神來看待關押罪犯,讓犯人能夠接受教化而改過歸善。

 

從1833年起的47年悠悠歲月裡,這裡前後總共關押過12500名囚犯,透過了像造船,木匠,鐵匠,車床工,鞋匠這類的技能訓練,讓罪犯們在離開監獄後,很快的就融入「澳洲」移民初期的社會,成為「澳洲人」的先祖,為「澳洲」先期的墾荒開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不過,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這12500名的囚犯裏,當然少不了喜歡帶頭滋事的壞份子。他們是監獄罪犯們的意見領袖,有的純粹是為了彰顯個人的風頭,有的卻也是為了爭取罪犯們的福利,裏面更不乏行俠仗義各路的英雄好漢。 監獄指揮官們對這等人犯,當然不會心慈手軟,總是想用盡最嚴酷的手段來壓制他們。

 

當時最為常見的刑罰就是「鞭刑」,不過可千萬別小看這根細細精緻的鞭子,官派的導遊提醒我們說,那鞭子是由八股繩索組合而成,每一股繩索的頭上都綁上了一個小疙瘩。因此,這一鞭打下來,囚犯的身上立馬就會有八處要皮開肉綻,要是10鞭打下來就會有80處血淋淋的累累傷痕,一個常人根本就承受不住幾十鞭的抽打:

可是,監獄的指揮官們卻慢慢的發現,奪命的鞭子根本就嚇唬不了頑劣的犯人。每當受過鞭刑的罪犯,皮開肉綻鮮血淋漓被拖回牢房時,整棟監獄的犯人都會緊張的手握牢房柵欄,透過柵欄瞠目结舌的“目迎”被鞭打的罪犯回籠,那光景像極了是在歡迎一個打了勝仗的大英雄班師回朝。而此時,那受過鞭刑的罪犯眼睛裏閃爍著莫名的光芒,嘴角上漂浮著詭異得意的笑。用「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來形容這些人當時的心態,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百思不解的監獄指揮官們,經過苦苦的琢磨後,最後終於發現,頑劣的犯人害怕的並不是奪命的鞭子,他們真正在乎的竟然是他們的「社群影響力」。因此,監獄指揮官們想出了一個破天荒的“絕計“。他們設立了「隔離監獄」,犯人一旦關押進去,就不可和任何人接觸,白天出去放風,還得帶上特製的面罩,讓別人根本認不出他是誰。其實「隔離監獄」裏的設施依當時的生活標準,堪稱是五星級的套房。但怪異的是,犯人一旦被關進去,卻好像即時掉進了人間煉獄,待不了多久就多半發了瘋,失去了心智!: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 「派屈克·亨利」的傳世金句 - 「不自由,毋寧死!(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在這裡好像根本就派不上用場。這裡真實的景況是:「不社群, 毋寧死!」,對這裡的人而言, 失去自由有什麼可怕的,失去了與人最起碼的交往與被人認同機會,那才叫「生不如死」!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闡述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七層需求,而「社交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被放在第三層。不過,從這個監獄裏所顯示出的實際情況看來,似乎「社交的需求」要比什麼都來的更為重要!

有位網路作家說過,「現代人」的頭上有兩盞看不到無形的燈;一盞是“點擊率”,另一盞是“點讚率”,加總起來就是「被人認同 」的程度。這種「被人認同」的需求,其實從我們嬰兒時期就緊緊地跟隨著我們,直到我們離世。它一直就是我們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就連聖人也不能列外。孔子「著書立說,周遊列國」,所求無它,也不過就是要「被人認同」罷了。

如果要我票選「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我一定會票選首創「觸屏式智能手機」的「賈伯斯」,和開創「社群軟件」先河 - 「臉書」的「扎克伯格」。因為,這兩位仁兄把人類追求「被人認同」的渴望,提昇到史無前例讓人難以置信的境界。如今,在餐館裏,你很難再看到專心用餐的人了。在機場候機室裏,能像我這樣優閒自在無所事事,東張西望的“無聊人”已經少之又少了。智能手機上那5.8 英寸的觸屏裏面像是有超級的磁吸魔力,吸得讓這世上人人都抬不起頭。說穿了,這股魔力的裏層,正就是我們需要「被人認同」的熱望。而這股子熱望,和186年前那些在「亞瑟港隔離監獄」裡垂死掙扎,寧死不屈的罪犯們,眼睛裏所流露出的飢渴是一模一樣的。 這是隱藏在人的本性裡,至為重要的一樣東西! 

不過,這「朗朗乾坤」萬事萬物的運行,都得有個「度」才行,沒了「度」就會亂了套!過度的去追求「被人認同」,卻忽略了如何和自己單獨的相處, 忽略了去追求自我內心的寧靜和內在靈性的提昇, 久而久之當然會扭曲我們本來的「天然」,這會使得我們整個的社會文化變得愈發的膚淺而浮躁。最近忽然聽說:「社群軟件/網站」的“龍頭大老們/領頭羊”們,已經注意到普世這種愈演愈烈的亂象,因而開始研議,要把「點擊率」和「點讚率」從社群網頁上給屏蔽掉,好讓網友們更加的去專注「“內容”與“內涵”」。若真能如此,那這可算得上是本世紀值得大書特書的重大事件了!

過去,我們要憑著一張郵票才能和親友通信,如今,我們可以在網上和任何人任何時間做「秒回式」的即時通聯。不過,那種「魚雁往返」「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高妙情趣,卻早已不復存在了! 過去,我們要辛苦的從紙本書裏去獲得知識,如今,透過搜索引擎,一個 ENTER 鍵按下去,立馬就可以蒐集到全球海量的資訊。不過,我們的心靈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深邃,我們的良知良能卻也未必變得更加的靈敏。過去那種在大樹下輕風裏安靜讀書,獨自冥思的樂趣,也早已不復存在了!。在這鋪天蓋地人云亦云,洶湧磅礴的「社群狂潮」裏,我們真的有比從前更加的幸福嗎?

後記:

常聽人說「瑞士」風光甲天下,不過人們卻也不斷的提到「瑞士」的消費相當的貴,食宿交通都不便宜,讓人望而卻步。不過,琢磨了好些年,最後還是鼓足勇氣,來「瑞士」玩了一趟。來了才知道,只要預先做好詳細計畫,其實「瑞士」旅遊的消費並不像傳說中的的那麼貴。再怎麼難,一生也總得來「瑞士」玩一趟嘛。欲知詳情,請看下回分解:

待續:

萊茵瀑布 (Rheinfall) – 大水沖垮了龍王廟 (好山好水遊瑞士 之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ngguanwuwei&aid=12948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