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20 16:39:37瀏覽1849|回應0|推薦82 | |
18世紀英國的「艾薩克·牛顿爵士」是影響人類近代文明至鉅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 和 “哲学家”,他在300年前曾說過這麼一句讓世人不斷傳頌的傳世金句:「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智能手机”,“社群網站”, “網上購物”這些科技新貴,像出閘的猛虎,駕馭著愈飛愈快的”互聯網”翅膀,在“21世紀“才一開始就排山倒海勢如破竹式的顛覆了人類原有的“生活型態“和”行為模式“。不過,正當人們還暈眩在這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變革洪流裏時, 「纽约時報」卻在2012年向世人宣告:一個影響人類生活更為深遠的「大數據」大時代已悄然降臨,假以時日,人類所有的決策工作將無需再倚靠 “經驗“ 和“直覺“,取而代之將是根據 ”海量資料” 處理的結果,精確的從中提鍊出最佳化方案。 「大數據(Big Data)」的直譯應該是「大資料」才對,說穿了它不過就是一套套的「資料處理系統」而已,不過那個「大(Big)」字卻又說明了這類的「資料處理系統」大大的不同於一般的「資料處理系統」。這類「資料處理系統」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裏的”各個層面”,它無所不用其極的使用各種”傳感”裝置,無遠弗屆,無所不在,鉅細靡遺的擷取資料並加以儲存。搜集到的“海量”的資料經過慎密處理後,精煉出極為有用的資訊,變成我們作決策時的最佳依據。 我是電視劇「琅琊榜」的鐵粉,我對原作者 -「海宴」那超凡的想像力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在第一集中的電視劇裏,劇情一開始便將「琅琊閣」裏那一套巧奪天工龐大無比的「情資處理系統」清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看了歎為觀止,拍案叫絕。 「琅琊閣」遍佈天下的情報探子,將搜集到的大量情資,用飛鴿傳書的方式(當時最快的傳感設備)即時傳遞回總部,「琅琊閣」一收到傳回的情資便予以精密的分類並妥善的歸檔儲存,等到有買家高價收買某項情資時,有“內在關聯”的情資便被快速的挖掘提取出來,經過了詳實的“統計、比對、解析”後就變成了價值連城的「錦囊妙計」,提供買家提升其“決策與洞察”的能力從而得出最佳化的方案。仔細的看進去,這可不正就是一套具體而微繪影繪聲 “古代版”的「大數據系統」嗎? 當時盛傳「得“麒麟才子”者可得天下」,其實 「麒麟才子」之所以能夠“料事如神”,總是能泰然自若胸有成竹的做個“看透未來”的 “事前諸葛亮”,他背後所依仗的不過就是「琅琊閣」裏那套古代版的「大數據系統」。以今天的眼光來看, 今日的「大數據系統」不就正等同於現代版的「麒麟才子」嗎?若是古時「得“麒麟才子”者可得天下」,那麼換作今日自然便是「得“大數據”者可得天下」囉。 這些年當大家在討論「大數據」時,總喜歡套用「牛顿爵士」的傳世金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站在“巨人”已然成形高大身軀之上自然會「看得更高,看得更遠」。這個“巨人”高大無比的身軀是由億億兆兆的資料堆疊而成,它之所以出奇的利害,是因為它能從這億億兆兆的資料堆裏不斷的進行挖掘篩選,掀開人類看不到的「事物内在關聯性」。它根據人類“過去”已發生的事件,精確的預判“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人類以往在作決策時所依賴的 “經驗“ 和“直覺“在它面前將顯得偏頗膚淺微不足道。擁有「大數據」,就好像擁有了可以看穿“未來”的「水晶球」。誰善于利用「大數據」,誰就能掌握主動擁有“未來”! 不過這世界上任何新生的事務,總有“抵制”它的人,有的是無意,而有的卻是故意。電商巨擘「馬雲」在演講時經常提到「紅旗法案」的故事,來說明這種“抵制”的動作所需付出“鉅額的代價”。19世紀「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先驅,原本在機械發明和運用的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可是當汽车在「英國」正要開始流行時,「英國議會」卻在1865年通過了「機動車法案(後來被世人謔稱為“紅旗法案”)」,要求每一部汽車前面要有一個專人搖著紅旗在50公尺外為汽車開道,這樣就限制了汽車的行車速度不致超越馬車。立案的精神是顧慮初期汽車的粗陋和不安全,同時更在保障 “馬車業者”的既得利益。不想這樣一個將“汽車” “妖魔化”的荒唐舉措卻讓「英國」坐失“汽車和能源”研製改進的大好良機, 這個法案一直拖到30年後才被廢除。可是“時不再來”,「英國人」這時才像傻瓜一樣大夢初醒,後悔而莫及。因為莫名其妙的短視,白白的將 “汽車工業大國”的寶座拱手讓給了「法國」,「德國」和「美國」 。 「紅旗法案」的故事即便是在今日仍然在不斷重複的上演著,用”海量資料” 處理的結果精準的去驗證事務的正確性,去預測事務未來發展的走向,乃至提供事務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人類生活必然的大趨勢。可是,抵制的人,卻大有人在。其中一類是“無心”的,因為他們太相信自己的“經驗“ 和“直覺“。而另一類則是”有意“的,因為他們被束縛捆綁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裏,根本就不願意看到事務未來發展不合他們心意的走向。 曾經聽過一位「城市規劃」專家的演講,他感嘆的說常年的專業工作環境會使得他們對自己的“經驗“ 和“直覺“充滿了“自信”。不過,這些過度的“自信” 卻侷限了他們的視野,這使得他們在處理像“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規劃這些類似的課題時,會不知不覺的陷溺進一種“固定的框架”之中。當他們開始啟用「大數據」對相同的問題進行解析時,他們赫然發現,「大數據」所提供的方案,和他們所認知的迥然不同,徹底顛覆了他們原有的框框架架,讓他們眼界大開。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大數據處理系統」從億億兆兆的海量資料堆裏,孜孜不息不知疲倦的不斷的進行「挖掘,篩選和比對」,故能搜尋到專家們未曾看到過的「事物内在關聯性」。在大數據面前專家們的“所知,所覺”自然會變得相當貧乏而有限。 我們觀看歷史,最討厭看到的就是「任性的皇帝」。因為這樣的皇帝是聽不進忠良的逆耳之言,卻偏好聽信奸佞順耳的讒言,因而會禍害天下蒼生。可嘆的是,今天普天下的「現代皇帝」們,也「任性」得很, 只喜歡去聽信悅耳爽心話, 事實和真相卻並不重要。「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16年年底的一場會議裡,憂心忡忡的宣稱 「世界已經整個倒過來」!她認為普世的亂象的造成,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當道的時代。 「维基百科」指出,這樣的社會現象會造成:「雄辯勝於事實,意見重於事實,立場決定了是非,人們把“情感”和“感覺”放在首位,“證據、事實和真相”卻淪為次要(甚至毫不重要)」。「大數據」之所以出奇的利害,是因為它可以根據人類“過去”已發生的事件,精確的預判“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它就好像是一顆可以看穿“未來”的「水晶球」。不過,當人們 被束縛捆綁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裏硬拗時,就會像鴕鳥一樣硬把把頭給埋起來,根本就不願意去看事務未來發展不合他們心意的走向。「大數據」縱然再利害,碰到這樣的人群,就會像「英國紅旗法案」時期被「英國人」「妖魔化」的“汽車”一樣,毫無用武之地。若干年後,當這些人醒悟過來時,良機已失,時不再來,那時再來後悔也就於事無補了。 「無人駕駛」,「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5G通信網路」,「量子科技」,「基因工程技術」,這些和「大數據」息息相關的“科技新寵”們正日夜兼程向我們快速奔襲而來。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因著它們,用不到幾年的光景,我們的生活型態將面臨更為巨大更為徹底的蛻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本就是這“地球”上億萬年不變的天然法則,當我們周邊的人都奮力的往“巨人”的肩膀上攀爬時,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