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2 09:39:51瀏覽2549|回應0|推薦12 | |
覺林菩薩偈(二)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大種是個假名。大種是生命,是「能」。《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修行心得,在早期惠能大師還用「佛性」這個名詞,所以在《六祖壇經敦煌本》惠能大師在東山寺說的偈是這樣的: (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二)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六祖壇經》到了【南頓北漸第七】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惠能大師表演了這一段,離一切名相,用的是「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覺林菩薩也是一樣,用了不得已的假名「大種」。 要理解這段說明,先從第二句「色中無大種」來理解,《圓覺經》有一段佛陀指導普眼菩薩,用分解法來找,找到最後發現原來「身心皆是幻垢」,果然「色中無大種」。有時我們會剪指甲,會流鼻涕,會吐痰,這些「指甲、鼻涕、痰」之中,果真是「色中無大種」。既然色中無大種,那麼大種中自然無色。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生命需要累劫至各道學習,為了方便在各道的特定環境學習,因此生命必須有載具,而這個載具就是形形色色不同的外相。每次再來,載具都可能不同。上一次是英偉大丈夫,下一回可能是池塘小雌龜,或許也曾是光主,更必須到人間歷練。佛陀釋迦牟尼就是如此,從最遠因緣善慧行者起,歷十萬劫,端看學習的需要,在六道中取不同的載具而展現生命至諸法如宜。因此為生命學習故,雖然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但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敬請延伸閱讀: 覺林菩薩偈(三)、覺林菩薩偈(四)、覺林菩薩偈(五)、覺林菩薩偈(六)、覺林菩薩偈(七)、覺林菩薩偈(八)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