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15)受想行識亦復如是(1)
2018/05/16 15:32:09瀏覽99|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15)受想行識亦復如是(1)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接續的表達方式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與孔子的教導方式是一樣的,舉一隅而待學生自舉三隅。所以「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學人自己要廣演之。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這一段是正觀受蘊,與正觀色蘊相同,學人盡可能一一分解受蘊的緣起,而能取適當的覺受,可調伏是間貪憂。在《念處經》則說觀受如受,並要學人在身、心、食、欲等四方面練習。在十二緣起中,《雜阿含298》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分述如下

 

  受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來自知不久亦當過去時,勸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念處經》(二)觀覺(受)如覺(受)念處:

  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不苦不樂覺。

  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如是,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觀覺如覺。

 

《雜阿含298》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六入、觸、受為一組連貫的過程。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滅。有觸就有受,六入、觸、受為一組連貫的過程。無明觸則生受,明觸則如實知。

 

  凡夫的反應是被受所遷不如實消化。愚痴凡夫的反應是,不習聖賢戒,不守諸根門,不護心正念。眼見色是時,取形相。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眼如是,餘五亦如是。一切貪嗔癡都來自對受沒有如實消化。樂受沒消化就變成貪,苦受未消化就變成嗔,不苦不樂受沒有消化就變成痴。

 

  藉事練心是半轉處。當無明觸而生三受時,行者不是逃避,而是藉事練心,如《雜阿含282》對不可意的苦受,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面對困苦不逃避);對可意的樂受,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無所住於快樂,而求如實知);對不苦不樂受,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不明白時就仔細想)。當如是修方能如實知。佛說: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眼如此,餘五亦如是。

 

  受的轉處—身受心不受。何謂心不受,常一其心也,心不起苦、樂兩邊。是名律儀。如聖賢不受第二箭。《雜阿含470》以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面對同樣的苦痛逼迫,乃至奪命,卻有不同的反應。愚癡無聞凡夫是憂愁啼哭。稱怨號呼,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而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心不受,是無所住而生心。

 

  心不受而如實知見是轉處。行者的反應若能不落在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上,而是對受如實消化,正知自心為何有如是之受,這個過程亦稱「正觀」,又名「正思惟」,即是「感受、領悟、覺醒」。經過這樣的過程,生命行者更深刻的認識自己,方有機會改變自己,從無明變成明。當如實知自己的執著處,這個執著處才有可能會真斷,如實知方能離,離是轉彎正處。

 

  例如樂受時,發現自己對該境界執著,故自心起樂受,這時方能解開執著。例如說法者聽到聞法者恭維說:「說法如醍醐灌頂、法食禪悅」而生大樂受,這就不妙, 因為這位說法者落在相上,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吹得動。若這位說法者不因他人之讚美而生心受,才堪稱行在正路上。例如《金剛經》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雜阿含27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律儀.律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不律儀。眼根不律儀所攝護。眼識著色。緣著故。以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不一心故。不得如實知見。不得如實知見故。不離疑惑。不離疑惑故。由他所誤。而常苦住。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不律儀

 云何律儀。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識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樂更住。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如實知見已。離諸疑惑。離諸疑惑已。不由他誤。常安樂住。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1203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