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14)(補充1)聞思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18/04/28 14:36:30瀏覽57|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14)(補充1)聞思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延伸思惟,悟法解義。佛說四依止:「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明顯指出大覺者說法不僅是傳遞知識,主要目的是在啟發聽聞者覺悟的能力。對於上篇所引用的四段經文,學人應在字裡行間,領會佛所半遮未說而待學人思惟解義的部分。

 

  點、線、面,層層提升。當學人對某一點有體會時,順著同樣的思惟方式就有所延伸,就有點線面。以《增一阿含19》念身法來說:當我們修剪頭髮後,外型雖有所變化,但我還是我,因此知色中四大之身的髮非我,同樣修剪指甲後也是一樣。順著推理過去,知此四大之身非我,這時應生疑情:「我是誰?我在哪裡?」所以世尊續問:「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耶?風種是也?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終當生何處?」這續問就是層層提升,已經問到生命本來面目以及分段生死,若聰慧者,更能想及:「這次我到世間所為何事?應如何行方不枉來?」

 

  撥雲見月指中現。以世尊所說的念身法為例,學人若能延伸思惟、悟法解義,由點線面層層提升,是能從標月指 (念身法) 撥雲見月(本來面目)。

 

  前人去指月無缺。因為學人根器不同,所以大覺者就有八萬四千法門,有時學人得益處時,往往執著當下的法門是唯一的法門,這是住於法相而未真正見月。若真見月者,知無有定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就是前人去指月無缺。

 

  撥雲見月指中現,前人去指月無缺。去指之前是先有標月指,從《念處經》云:「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捉一羸人,處處旋捉,自在打鍛。」學人應體會標月指(八萬四千法門) 皆為調心,其目的在恢復本來面目 (見月)。而從《念身法》中學人起疑情,能延伸思惟悟法解義,經點線面層層提升,這些從開始的疑情到階段的體悟,就是「般若」波羅蜜,再慢慢的體會,這些標月指是眷屬般若,總歸於實相般若,體會了本來面目。

 

  色不異空落實在生活中。前面所說的偏於「理則頓悟,乘悟併銷」然「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當色法落實在生活中,學人當從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規則中落實「以心治心」,例如學人若不貪食,又勤於勞動,四大之體態則不顯臃腫,由這項生活習性的轉變,體驗緣起法「有無、生滅」的法則,亦體驗佛陀所說「猶木工師,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的積極主動,在各項緣起條件中自己負責,在眾多選項中選擇最適宜的行為。若能如此,方是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何對待載道器。在此分段生死中,生命學習者必須藉由載道器(四大色身)展現生命 ,雖然四大無常,但善待載道器是必須的,這個觀念如同道家的性命雙修:「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靈。」而這也是《無量義經》所云: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11666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