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觀自在菩薩
2018/03/16 21:37:46瀏覽234|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觀自在菩薩

 

二、自在

1.何謂自在?自在是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當學人行事為人達「諸法如義」時,那時心的狀態就是自在,所以《無量義經》大莊嚴菩薩讚歎佛陀是「於法自在稱法王」。自在亦如《中庸》所說:「發而皆中節」,中節者合於時宜,因而能自在。若學人當分段生死來到時,能自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亦是自證一生自在。

 

2.自在的例子。九歌兒童劇團團長的經驗談,一些手足無措的兒童們在練習行走,只要老師提示如是操作:眼睛有焦點(目標),每個人維持適當的距離(空間領域與自我定位),這些兒童就行走的自在了。

 

聞思修:學人可以從這簡單的舉例,試著想,我們當如何行,方能自在?

 

三、菩薩

1.菩薩的特質在覺悟。菩薩是「覺有情」,是有情六道生命中的覺悟者,因此不在生命型態的異同,而在於是否「覺悟」了。菩薩覺悟了甚麼?《佛說八大人覺經》是最佳提示。

 

2.菩薩的行願。菩薩因著覺悟,故有菩薩的行願。《佛說八大人覺經》「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由於菩薩的特質與行願,因此常說菩薩是「求佛道,化眾生」。所以能「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世間聖賢皆是大菩薩。

 

3.菩薩的任務。菩薩體會佛心,所以菩薩的心常與眾生在一起,如佛本生,善慧行者見然燈佛授記時,所說的「我現在如果希望,可以把煩惱燒盡。但我何必作此偽相,我將達一切智,在人天世界成佛。我有了力量,獨自得度,有甚麼用,要達一切智去度人天世界。我將成為有此大力量者,達一切智,去度許許多多的人。斷輪迴之流,滅絕三有,乘正法之船,度盡人天世界。」

 

又如《法華經》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而《金剛經》須菩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在《維摩詰所說經》佛陀更以「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贈於眾香世界香積佛座下諸菩薩作為臨別贈言。這些都可讀出菩薩應作之事。

 

《佛說八大人覺經》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111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