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綜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018/03/14 23:48:21瀏覽344|回應0|推薦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2)綜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唯一大事因緣出世。《雜阿含760》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

 

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在《心經》所教導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然從外相看,佛陀世尊亦示現老病死,因此度一切苦厄,非學人心中所想像的那種無災、無病、不死。

 

苦厄非苦厄是苦厄也。從文字相上言: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外在的苦難是絕對有的,無人能倖免,所以佛陀世尊教導不受第二箭:「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既然如此,那麼苦的目的是甚麼?苦難是生命成熟的推手,學人的生命是從苦難中得以成全,《華嚴經》云:「一切業成就一切種智。」古聖孟子亦如是認為。學人該問的是:在苦厄中,我被成全否?

 

法如筏度一切苦厄。分段生死中,學人在苦難長河未盡苦邊以至彼岸時,需要渡河的方便工具,觀自在菩薩提到的有七處善與三種觀義:五蘊、十二處(六根、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還有十二緣起、四聖諦等等,藉由這些法所傳遞的,學人能認清「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亦能勤行「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而生活在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透過這些法,學人生命的特質得以建立,生命的漏洞得以縫補,這正是度一切苦厄的真義。

 

法尚應捨然《金剛經》云:「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故須菩提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由須菩提對法的體悟,對照觀自在菩薩所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就能了然於胸。

註解:

歌曲《裂心》「我愛過你。那是全心全意。有了你才能成全自己。但談何容易。本來以為剛硬。卻又如此疼痛的裂開的心。」

然裂開的心長出蓮花,那又是何等的美好。

 

不受第二箭《雜阿含經470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苦痛逼迫。乃至奪命。憂愁啼哭。稱怨號呼。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

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

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

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1108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