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02 19:23:49瀏覽1190|回應0|推薦13 | |
費茲傑羅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應該是曾改編電影的《大亨小傳》,至於《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則改編自《爵士時代故事》裡七個短篇小說之一,他的創作靈感啟發自馬克吐溫的話:「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更美好。」 於是他嚐試塑造一個和所有人同樣必須經歷生、老、病、死,卻反向成長的人物,班傑明出生時是個80歲形貎的老頭,然後逐漸從年老變年輕。費茲傑羅以魔幻寫實風格突顯逆行的矛盾與衝突,和妻子結婚之後,越來越年輕的他和越來越變老的妻子,終需面對親密關係的愛慾難題,在小說中他選擇移愛他人;年齡與外貎相反的障礙,使他必須先體會社會經驗,到了形貎年輕的年老階段,方才回到學校學習,錯置於現實裡的外在混亂與內在衝突,是小說探討的重點。 導演大衛芬奇卻用了將近三個小時,去舖陳一段幾乎牽絆終身的宿命之愛。在電影中班傑明除了因為異常,遭到父親遺棄之外,我們幾乎看不到來自於群體與這個不同個體的衝突,他不曾被罵「怪胎」、也沒有被霸凌;我們也沒有看見因為形貎與眾不同,他無法上學、沒有同伴,是否孤獨、是否痛苦,有何掙扎與想法?顯然大衛芬奇並無探討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興趣,除了生離死別的生命哲學,他最想印證的仍然是愛情的浪漫與永恆。 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傷心父親,打造一座逆走的時鐘,這段魔幻寫實的傳奇揭開班傑明的身世。電影由三個部份建構而成,第一部份交待班傑明出生、成長與原生家庭、收養家庭背景。班傑明巴頓,本來是鈕扣商的兒子,然而他的出生卻未受到歡迎,母親生他難產,驚憤莫名的父親隨即將他遺棄,諾蘭基金會的看護昆妮收養了他,將他視如己出。生活在老人院,班傑明衰老的身體與實際的稚齡並不違和,他的視野所見皆為與自己相同的老人,他們的生命閱歷,讓無法上學的班傑明擁有默會知識。 第二部份是大衛芬奇著墨最重的情感主題,班傑明與黛絲相遇、相知、相愛與分離,最後兩人以反轉的樣貎,相攜到老。11歲那年,班傑明遇見黛絲,從此宿命相繫,然而初識的關係是微妙而奇特的,內在是童年玩伴,外型卻如忘年之交。年齡的增長,讓班傑明的外型由老年到中年到壯年,黛絲則由小女孩成長為花樣少女,然後成為班傑明唯一摰愛的成年美女。他們在年齡與外型最相當的時候攜手共渡。即使之後班傑明害怕無法承擔父親角色而逃離,但黛絲依然不離不棄。已成佝僂老婦的黛絲牽著嬰兒型貎的班傑明,竟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另一種風景,不知為何螢幕上兩人前行的背影讓我莫名的感動。 也許這正是大衛芬奇想要傳達的理念,人生無論從幼年順行至老年,或者從老年逆行至幼年,都必須經歷相同的兩個點,那就是出生與死亡。而也是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所說,要珍惜生命長河裡和我們相遇的個體,因為我們都是旅途中的同伴。 第三部份則是班傑明離家自我追尋與放逐的二次遠行,小矮人帶著班傑明走出從來不曾離開的老人院,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外面的世界,也是視野的啟蒙。18歲那年,他展開第一次離家遠行,以水手生涯與世界連結,旅途中不同的人彷如他的老師,船長教他縱情生活,同伴教他信任,伊莉莎白教他品味和禮儀,以及成人的「情慾」儀式,甚至遭遇戰火無情,讓他體驗了生命的無常與個體的無奈,如同船長智慧的遺言:「你可以像瘋狗那樣對周遭咆哮,你可以詛咒命運,但是到頭來,你還是得放下。」 大衛芬奇運用公路電影的成長意涵,完成班傑明學習與成人的歷程。如同王志成《公路電影上路吧》中所言:「公路電影是一種源於德國文學類型中成長及教育的主題,強調年輕人必須離家,在旅程中學習與認識自我,由此獲得成長。個體從熟悉的事務與既定生活中抽離,在旅程中思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如果第一次遠行是班傑明的成年禮,第二次的遠行則是尋找英雄的聖杯。和黛西渡過短暫幸福的親密生活之後,他意識到自己無法成為適格的父親,於是再次自我放逐,然而經過第一次遠行的「成年」儀式,第二次遠行的意義卻不同。觸動遠行的關鍵,是那個曾經告訴他,18歲未能橫渡英吉利海峽,而感到遺憾的伊莉莎白,多年後在電視螢幕上出現,她以68歲高齡挑戰完成這個夢想。因此,他離開不只是逃避,而是自我完成。 這正是大衛芬奇冗長三小時所要表達的意涵,並非只有順行與逆行人生才是不同,世界上每個人皆有不同的內外在條件,不同的人生際遇,然而無論有何不同,每個人卻都有相同之處,那就是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無法逃離孤獨。因此短暫人生裡雖然老生常談卻最真實的領悟,永遠都是「活在當下」,就像班傑明最後給女兒的這段話: 成為你想當的那種人。沒有時間限制,隨時都能開始。你可以改變或保持現狀,人生沒有任何規矩,我們能積極或消極過日子,希望你能積極過日子。我希望你能看見讓你驚艷的事物,我希望你能體會從來沒體會的經驗。我希望你認識和你想法不同的各種人。我希望你過一個你感到驕傲的人生,要是你發現你過的不好,我希望你有力量重新再活一次。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