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07 23:11:29瀏覽2535|回應5|推薦18 | |
電影和原著以同樣的方式介紹葛奴乙出場:一位18世紀最天賦異秉,也最萬惡不赦的佼佼者,但他的名字早已被人遺忘,他的野心在歷史上未留痕跡,因為他傾生命所全力追求的竟是稍縱即逝的氣味王國。 於是如何讓觀眾透過視覺、聽覺體會嗅覺,成為「香水」電影化最大的考驗。顯然這一場聲光影像藝術的「氣味」革命是成功的,「香水」幾乎成為這個歲末最熱烈的電影話題。 當然改編自德國大作家徐四金原著,這件事本身就是個話題。徐四金獨特的書寫風格,前所未有的「氣味」主題,「香水」打從開場就緊扣人心。那是18世紀的法國,在巴黎最腐臭的魚市裡主角葛奴乙出生了,他所發出的第一個哭聲將母親送上了絞刑台。他不只切割了母體,也放棄所有人際的參與,孤絕的活在與他無關的社會群體中。既然對人際無所關愛,當然也就無所畏懼,他不屬於這個世界,彷彿借住在此,只是為了追尋自己的王國,一個歸他所有,歸他獨有的「氣味」。 他用嗅覺認識世界,他的語言充滿嗅覺:溫暖的木頭、濕的草、冷的水。無論什麼樣的氣味,他那神奇的嗅覺都能夠加以辨識,他對氣味的耽溺毫不掩飾,也沒有好惡的抉擇,他貪婪的想要辨識全世界的味道。 當他隨著皮革店主人進城,認識了香水的世界,他知道一件事,原來氣味具有誘惑與征服人的力量。隨後賣黃李少女身上的氣味,讓他陷入無法自拔的「迷戀」,那是一個足以令他從前所聞到的味道黯然失色的精緻氣味,那是最純粹的美,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如果無法佔領這個香味,活著便無意義。」 問題是他棄絕人際的親密關係,怎能接近人的體香呢?為了強留賣黃李少女的氣味,他粗暴的扼死了她。可是那個氣味卻彷彿戀物成癮,讓他無法忘懷。他開始計劃學會保存香味的方法,於是設法投入香水商人包迪尼門下,他以精準的嗅覺,對氣味的天賦,為包迪尼配置大受歡迎的香水,使他的生意蒸蒸日上,迅速享譽整個歐洲。 可是葛奴乙的目的並不是製造稀世香水,而是為了保存體香。離開巴黎,他在格拉斯城學會保存香味的技術,接著他開始最恐怖最冷酷的計劃,殺害26位年輕女孩,擷取她們的體香,製成一瓶舉世無雙的香水。 他的暴行終於被發現,主教親自宣判他的罪行,將他送上絞刑台。然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葛奴乙將一滴香水擦在自己身上,然後走上刑台,廣場上所的人突然起了奇妙的感受,那是一個善良、純潔的人,他不可能是兇手。突然間葛奴乙擁有征服世界的權力,在他的氣味王國裡,所有的人都將臣服。當他把灑了一滴香水的手帕抛向人群,那宛如超級費洛蒙的香味,竟使得廣場上所有的人意亂情迷。葛奴乙突然明白了,原來人們表現愛的方式是彼此結合、彼此親近。他回憶起最初,那位賣黃李的少女,那迷戀著他的香味原來是愛,可是他不知道如何愛人,他更不知道留住美好的氣味,最好的方式就是愛與被愛,站在群眾當中,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於是他帶著那瓶比名利、身份、地位更有力量的香水,回到生命的最初,巴黎魚市。他將香水灑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民眾的獵物,一點一點的被撕裂、被分食,在天地間消失,不留痕跡。 電影結束,留下更多的困惑。葛奴乙需要的是愛嗎?如果他懂得愛與被愛,也許屬於他的故事就會有所不同。但徐四金在書中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葛奴乙可以用香水控制別人,讓人們愛他,但讓他感到悲傷的是他不愛他們,他耽溺的是屬於他的氣味王國。所以真正的問題是,他錯置在一個不屬於他的世界中,這個世界不懂他的氣味王國,所以他註定必須孤獨,必須消失。 因此留給我的悲傷是:關於包容的學習,在屬於我們的世界裡,恐怕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