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18 18:20:38瀏覽4388|回應0|推薦27 | |
潘朵拉打開箱子,放走了種種邪惡後,只剩下希望靜靜的躺在箱底。 「失蹤時刻」有一點吊詭,因為它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真正的壞人,卻讓兩個家庭都受到傷害。 可能因為片酬及票房都押在蜜雪兒菲佛身上,所以菲佛的表現有點太過其他人則不及,以致減弱電影的深度。 劇情從蜜雪兒菲佛所飾演的媽媽貝絲帶著大兒子文森、老二班以及小女兒凱莉參加同學會引爆。遭逢喪子之痛的女明星西瑟洛可,在同學會會場偷偷帶走三歲的班,使得貝絲一家人陷入孩子走失的傷痛中。 9年後,住在兩條街之遙的班因打工來敲貝絲家門,終於讓一家人重新團聚,然而在不同家庭中成長的班和原生家庭格格不入,家庭風暴再度展開,最後一家人在經過風風雨雨之後,用愛和諒解將破碎的家庭重建。 「失蹤時刻」讓我感興趣的原因不在於劇情,更不是蜜雪兒菲佛,而是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角色承擔。家裡的成員經常各司其職的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包括:英雄、烈士、乖寶寶、搗蛋鬼、出走的小孩。 英雄經常是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家庭裡的中流砥柱,他的特質是勇敢、堅定,權威以及負責任的代表,「失蹤時刻」中的爸爸就是典型的英雄角色。 烈士是家庭裡的犧牲者,總是扮演著成就別人,犧牲自己的角色,烈士最常有的感覺就是為別人而活,卻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家庭中媽媽經常就是烈士的典型角色。蜜雪兒菲佛在「失蹤時刻」一開場,為三個孩子忙的團團轉的場景立刻說明她的犧牲者地位。 每個家庭中總有一個乖寶寶,讓爸爸媽媽感到安慰。但乖寶寶是一個把道德、禮貌、孝順、服從等等美德像盔甲般穿在身上的小孩。帶著這麼多負荷的乖寶寶當然很難表現自我,他其實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角色。「文森」在電影開場就是個乖寶寶,幫媽媽照顧弟弟;失蹤9年後重回家中的班也努力的扮演乖寶寶,卻力不從心。 搗蛋鬼是個trouble maker ,爸爸媽媽最頭疼的人物,但是家庭中的成員卻不知道搗蛋鬼其實是家中危機的救援者。因為搗蛋鬼其實是藉由製造事件讓頻臨破碎的家庭重新凝聚,例如電影中的文森把妹妹弄哭,是為了解除爸媽爭吵的危機;而酒醉駕車更是讓文森與媽媽、文森與班、爸爸與媽媽重新溝通的轉捩點。 走失的小孩則是指家庭成員的缺席。當家庭中的角色離開,經常讓家人的互動產生重組與補位。老大離家,可能讓老二有機會獨當一面,但是像班的走失,就可能造成家庭的崩解。家庭裡經常有這麼一個成員,喜歡扮演出走的小孩,證明自己在家中的價值,或者出去尋找自我,或者只是不想一成不變。 在「失蹤時刻」中,因為班的走失,家人的角色承擔開始發生變化。應該堅強的父母,卻因為變故擁抱傷口消極逃避,退化成小孩子的狀態,反倒是留下來的孩子被迫加速成長,代替大人捍衛家庭。所以我們看到班走失之後,貝絲的反應是終日憂傷,怨天尤人,不理家務;反而文森開始扮演家庭的守護天使,代替媽媽照顧妹妹,也在爸爸媽媽吵架時,故意把妹妹弄哭,好轉移父母的注意力化解一場家庭危機。 打開箱子救出弟弟的文森比消沈的蜜雪兒菲佛令人感動多了。但是電影的重心仍然偏重在菲佛身上,導致許多可探討的角色及題材被犧牲掉了,例如同樣痛失愛子的父親,除了儘速恢復正常,勇敢過日子外,深沈的內心世界我們完全一無所知;而在誤解中扶養了班9年的養父,面對所謂真正的事實,如何調適?原生家庭和養育家庭中難道沒有一個較為溫暖的互動方式,非得殘忍的讓班二擇一不可? 這種遺憾似乎總是好萊塢電影無法避免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