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09
2010/11/09 15:47:34瀏覽328|回應0|推薦29

十八歲時的寒假吧,家姐曾從學校帶回來過一本屠格涅夫的《煙》,而不久前感冒期間,突然想起了印象剩下的,似乎只有對一座火車頭冒出的煙的悵惘,找了出來,不過,似乎是當時的簡單下的瀏覽,多聞闕疑的太輕鬆,而這次卻到了今天都還翻不過一半,也許吧,腦海裡有太多關於當時甚至不到字裡行間所形成的某種浩瀚的叛逆,與到今日間那種當時囫圇吞棗間的感嘆吧!

不過這次倒是先翻過了他的《處女地》,是找書的時候遇見的。服役時在中山室的書籍裡遇見過他的《羅亭》,不過當時對於汗牛充棟的各種文學,也沒有概念,甚至當時之前似乎沒花過錢進書店的我,那次進書店找的還是 E佛洛姆,以後才比較有,而雖然逛的時候好像遇見過《初戀》,不過似乎開頭的一段較無感應,包括三十幾歲時遇見過《獵人手記》,雖然買下來過,但也不知道當時是何種心情,並翻不開幾頁。

當然的,關於上下封面與書頁的介紹與賞析中,似乎並未提到過「西比雅金」,這對或屬於某種貴族夫婦心態與生活模式的對照,而屠格涅夫對於這對夫婦頗細膩的勾勒裡,不曉得為什麼我曾想起若是那是在二十幾歲的服役時就相遇,是否能夠有一種更為淑世的角度來矛盾這些之間。

「 在岩層中,本已嵌入了某一礦物的結晶體。當裂縫與罅隙出現時,水流了進來,而結晶體逐漸洗去,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後,只剩下晶體留下的空殼。然後發生了火山爆發,山層爆炸了,熔岩流了進來,然後以自己的方式僵化及結晶。但這些熔岩,並不能隨其自身的特殊形式,而自由地在此結晶,它們必須將就當地特殊的地形,填入那些空間中。故而,出現了扭曲的型態,晶體的內在結構與外在形式互相牴觸,明明是某一種岩石,卻表現出另外一種岩石的外觀。礦物學家稱此為「偽形」或「假蛻變」( Pseudomorphosis)。 」

當時的腦海有很強烈的有史賓格勒於《西方的沒落》中的這段關於「歷史偽形」的陳述,而這段陳述在當時的那個累積叛逆的空蕩裡,甚至形成有反卑怯的,而在那個兵役的環境中,各種來自不同環境不同學習的混合裡,關於「喚起群眾」及「世界平等待我」都覺得那是需要點福分的,包括退伍了幾年後,將一本歸結的方向中似乎帶向較多「德高望重」帶領的社會心理學,送給了位覺得較有福分,也覺得的越來越無從認識的年輕時結識的同伴,也都是類似那種反卑怯心態在作祟吧!

當然的,關於完全的意義的難以剖析,跟純粹無染的意氣、相對有染的義氣形成間,關於「人民生活快樂」的均能與節能,關於「生命的意義」如何於「涅茲達洛夫」、「沙羅明」、「西比雅金」,去年才記下了的 1862 差不多都忘了 ,明年要怎麼才能記下今年又多點閱了幾趟維基百科才記下 1109 ,就不知道了!

當然的,似乎也又有好些年都不曾記得1112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edeyes&aid=4577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