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駭客任務遇上弗洛依德
2010/07/24 08:58:35瀏覽1527|回應0|推薦10

看完 Inception 《全面啟動》的第一個念頭:如果給我六個月時間不愁吃喝,和一名編劇全心全意投入創作,我們有可能寫出堆疊「四」層夢境的犯罪動作加愛情故事嗎?每層夢境都由七八個不同角色共同分享;場景都是由「築夢師」建構出的虛無世界;要有專人保護做夢者不受潛意識「投射」出來的殺手傷害;要能算準每層夢境運作的時間,因為越進入深層潛意識時間過得越慢;最後還有設計喚醒做夢者的機制 ( 英文叫做 Kick) ,每一層 Kick 要同時發生做夢者才醒得過來。

或許我們只能甘拜下風,畢竟導演花了數年時間逐漸「完美化」這個劇本:或許我們會想出更具深度的故事。

除非你是讀心理學的,沒看過 Inception 的人絕對搞不清楚我在胡說些什麼;事實上我懷疑念心理的人也不一定能懂。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視覺風格與前兩部《蝙蝠俠》如出一轍,緊湊刺激又華麗的影像讓兩個半小時呼嘯而過,無疑地,《全面啟動》是視覺和聽覺上很「好看」的電影,但它到底好看在哪裡?既然大部分故事發生在夢境中,等於給了創作者完全自由,再離譜的事情都可以發生:巴黎街道突然對折成兩半頭尾相連;火車頭莫名其妙在街頭撞翻車輛;兩個人浮在真空狀態的飯店房間走道打鬥;或建築物表面不斷剝落的無名城市等等。只可惜在電腦 CGI 和音效技術萬能的今天,這些應該很酷的特效場面似乎沒那麼酷了,反而讓人見怪不怪甚至似曾相識。

真正賣點是電影的劇情。編劇和導演「頭腦風暴」出一個精緻而奇特的虛構世界,以人的心智做為犯罪現場:一群能侵入他人夢境的神偷不但幫客戶偷資料,在逼迫之下甚至同意將不存在的觀念永久植入 (Incept) 做夢者的意識;更複雜的是,男主角自身破碎的家庭陰影隨時會被帶入夢中,將神祕的亡妻投射出來威脅任務的成敗。看得出編導花了許多精神在雕琢劇本上,讓前後邏輯得以自圓其說看不出破綻,但太在乎技術性細節的結果也讓故事精準有餘卻匠氣過重,一陣陣腦袋轟炸之後我不免要問:難道就這樣?把難懂的電影拍得讓人看懂就值得鼓掌嗎?

紐時影評拿 Inception 與科幻名作如 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或 2001: A Space Odyssey 《 2001 太空漫遊》做比較,覺得諾蘭的新片氣勢還不足以登大師之作。我覺得它拿人腦世界做文章比較接近 Dark City 《極光追殺令》和 Eternal Sunshine of a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兩部取了爛中文名的好電影都在講消除和修改記憶,前者是外星人在黑暗城市中研究人的腦袋,因為他們自己無法留住記憶而逐漸衰亡;後者則是為了遺忘逝去的愛情而陷入歧途,結果在夢中被「記憶消除者」追逐。兩者都兼具特殊風格和較有說服力的愛情故事,故事背後表達的意念也發人省思。

無法發人省思正是 Inception 的問題。相當程度上諾蘭模仿 The Matrix 《駭客任務》,二者都在描述脫離現實的虛無世界,一個是由電腦創造出來的綠色矩陣,另一個是人的潛意識產生的夢境,在商業考量之下都拍成動作大片,讓一群好人和一大堆faceless的壞人在虛構世界裡打打殺殺,不同的是《駭客任務》的好人會死在矩陣中,《全面啟動》的好人被殺只是從夢中醒來,除非墮入無人去過的混沌。

既使如此兩部片子的深度還是有差別。 The Matrix雖然商業, 故事結構有其哲學和宗教內涵,即我們熟悉的感官世界其實是虛構的,由主宰人類的超級電腦創造出來蒙蔽我們,真正的人類則盲目地像待宰畜生被飼養著;The Matrix對觀眾提出一個終極問題:我們應該活在美好的物質感官虛幻中,亦或選擇冰冷殘破但真實的世界裡?這個選擇其實出現在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中,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肉體與心靈,像拿在手中的紅色藥丸般隨時要我們做出選擇。

Inception 背後沒有哲學思維,它不需要觀眾做任何選擇,因為它不反映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夢畢竟只是夢,炎炎夏日中只要看懂電影在演什麼,而且看得爽就夠了。

後記:看過《玫瑰人生》的人也許會注意到,諾蘭選用Edith Piaf的歌做為喚醒沈睡者的音樂是有深意的;瑪莉詠科蒂亞在本片中美呆了,可惜講的是英文而非母語法文,讓演技打了折扣;李奧納多則維持一貫水準,皺眉頭的表情從Blood Diamond, Body of Lies 到Shutter Island就沒變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anjwu&aid=4256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