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4 22:46:33瀏覽1070|回應0|推薦8 | |
記憶中,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前這個世界上存在兩個「壞」白人國家,其中一個自然是散播共產主義的蘇聯,另一個則是施行種族隔離的南非。年輕一輩也許不清楚,本屆世足賽主辦國在二十年前還是個非常不同的國家,少數白人統治階級以粗暴高壓手段對待佔絕對多數的黑人同胞, Apartheid ( 即種族隔離政策 ) 成了 South Africa 醜陋的代名詞,一直到 1994 年國會選舉黑人才首次獲得政治權利,席捲多數席次並由曼德拉組成「彩紅」政府,讓 Apartheid 正式走入歷史,南非逐漸成為今天大家在電視上認識的新國家。 南非世足賽開踢的第一周裡,在當地剛好有個極具意義的國定節日 Youth Day 。每年六月十六日南非人以烤肉歡慶方式紀念發生在 1976 年的「索維托起義」 (Soweto Uprising) 。 24 年前的當天數千名黑人學生在索維托發動遊行抗議,反對政府的黑人教育政策,並抗議學校簡陋設施,以及被強迫學習波爾人的南非荷蘭語,結果白人警察展開血腥鎮壓,造成學子死傷無數。 這個 Youth Day 所紀念的學生起義曾出現在 1987 年英國電影《哭喊自由》 (Cry Freedom) 中,由以傳記史詩《甘地》聞名的李察.艾登保羅執導,我個人覺得這部片子的成就甚至超過《甘地》,對當時南非 Apartheid 提出擲地有聲的控訴,充滿了人道精神,並在全球各地獲得高度迴響。 《哭喊自由》描述南非黑人民權鬥士史帝夫.畢可 (Steve Biko) 短暫一生奮鬥和被虐殺的真實故事。今天我們談起南非黑權的歷史時,大都以受人景仰的曼德拉總統為核心人物,他是南非黑人長期遭囚禁卻永不放棄奮鬥的精神象徵。然而在曼德拉成為家喻戶曉人物之前,南非曾有另一位精神領袖叫畢可,以他為核心的草根性組織是黑人民權運動的先軀,他倡導的和平反抗觀念影響後來的非洲國家議會 ANC 至深。畢可是曼德拉的先行者,他的啟發間接導致索維托起義,事件後白人政府決定將他除之而後快,旋及於 1977 年以非法參加群眾集會名義逮捕他,最後慘死在獄中。畢可的葬禮有如國葬般哀榮, ANC 公開讚頌他為南非的烈士。 《哭喊自由》同時也描述存在於朋友之間的忠誠,這讓它在人道關懷之餘更多了普世的深度。畢可好友之一是南非自由派日報的主編唐諾.伍茲 (Donald Woods) ,伍茲是富正義感的白人,他原本以為畢可只是個反動分子,後來因採訪畢可而逐漸認同並轉而支持他的理念,伍茲的改變自然不見容於當局,在畢可身亡後他也失去工作並遭全天候監視,不得己之下伍茲和他太太帶著一家大小分頭逃向自由,電影後三分之一多在描寫這個歷險,最後伍茲一家順利逃到鄰國賴索托,再以政治難民身分搬到英國定居,《哭喊自由》電影即由伍茲為畢可撰寫的傳記改編而成,1978年出版時造成轟動,向世人清楚揭露當時南非政府的真面目。 電影中有一幕,分別由丹佐.華盛頓和凱文.克萊飾演的畢可和伍茲相約在南非的穹蒼之下,他們漫步於大草原中暢談畢可的理念和期望,兩個人當時並不知道,他們偶然的友誼不但將震撼一整個國家,更因此喚醒了全世界。 曼德拉於1990年獲釋,當年復活節他去到倫敦參加反Apartheid活動時特別致電伍茲,感謝伍茲對祖國的貢獻。七年後,畢可的紀念銅像在他的家鄉完成時,曼德拉總統親自主持揭幕式,伍茲自然受邀回國觀禮,也算是與他英年早逝老友的重逢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