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3 10:15:48瀏覽2332|回應0|推薦5 | |
看了幾部日本推理大師級的作品後,我決定換個步調,挑有代表性的新世代作家來比較,於是找到湊佳苗的處女作《告白》,甫獲得去年日本書店系統選出的本屋大賞肯定。 《告白》清楚分為六個篇章,每篇各有不同的主人翁,以第一人稱告白的方式描述某個殺人事件的前因後果,這種創作結構由來已久,我能想到最早的例子是日本電影《羅生門》,延用至今這個詞彙已經不需要被解釋。但《告白》並不真的是個羅生門,作者並非利用不同角色觀點來呈現故事不同的版本,而是在基本相同的情節上加入更多後續發展,以及解釋兩個少年的犯罪動機。 小說的首篇〈神職者〉無疑是整本書精華,初中老師悠子甫遭喪女之慟,她在課堂上向學生們發表辭職感言,從自己選擇教職的心路歷程講起,透露某位在媒體上爆紅的熱血教師就是女兒生父;接著以溫柔的口氣回憶稚女愛美短暫的一生,然而愛美並非死於意外,而是被班上兩名學生 A 和 B 殺死;結尾時悠子出乎意料地宣佈自己選擇報復兇手的手段。湊佳苗的文筆有種不帶感情的魅力,即使隔了一層翻譯,讀者仍能感受她文字的冷酷和銳利。〈神職者〉寫來一氣喝成,流順暢快,我閱讀時就覺得這根本是非常精采而完整的短篇,事後證明它確實曾以短篇形式存在,並獨立得過獎。 第二篇〈殉教者〉的敘事角度換成班上同學美月,以寫信方式告訴悠子老師她離職後發生在兩名兇手身上的事。悠子並未在課堂上講明兇手是誰,但學生們很快猜出 A 和 B 就是天才學生修哉和問題學生小直。事後修哉依然故我,小直則躲在家裡不敢上學。最後小直把他媽媽殺掉了。 從第三至第六篇,敘事者陸續轉為小直的姐姐、小直、修哉、最後再回到悠子。姐姐以閱讀亡母日記方式,帶出小直媽媽眼中兒子的學習和掙扎過程,案發後小直一連串怪異的行為,他在愛美死亡一事中的角色,以及母親打算親手弒子的煎熬;小直則說出他參與殺人的因果,淹死愛美的真正動機,以及他怪異行為背後的原因;修哉也道出更多關於他殺人的目的;最後小直因殺母終於被捕;似乎全身而退的修哉則接到悠子最終的制裁手段。 有評論者認為《告白》在闡述「制裁」的概念: 唯有受害者家屬才有權力制裁犯人 。依我看這是表面的訊息,小說真正的主角是三個「母親」:悠子老師因喪女展開的復仇之旅;小直母親因盲目溺愛造成小孩不切實際的自我認知,導致後續學習和認同障礙;修哉母親離家出走造成兒子的心靈空虛和變態,渴望以驚人之舉獲得眾人目光,同時贏回母親肯定等等。作者似乎覺得少年犯罪背後總有來自不建全家庭的惡因,才會造成後來犯罪的惡果。如此合理化少年的行為,甚至同情他們的行為,讓這個故事少了些震憾力。 由於《告白》以類似羅生門卻又非羅生門式的結構安排,在前兩個篇章中已把大致情節交待完畢,後續三篇雖然陸續有新訊息出現,很大部分篇幅只在重複先前的內容,讀來難免讓讀者不耐,這是本書一個不小的遺憾。 即使如此,《告白》依舊是瑕難掩瑜的處女佳作,單讀第一篇章就值得向大家推薦。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