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香港味道」‧也談香港味道
2007/04/14 01:35:54瀏覽11687|回應31|推薦51

有個跳躍式讀書的怪習慣,一會兒看這本、下一會兒看那本,於是一堆新書都夾著各色書籤。最近唯一沒夾書籤者,便是飲食書籍:歐陽應霽先生著「香港味道 (1) - 酒樓茶室精華極品」。此飲食書不但講述各色香港餐飲,由於係集結作者散見於香港「明報」等刊物之文章,篇篇洋溢港式短小精悍方塊文章特色,本身便充滿著「香港味道」。港人看報,沒有此地悠閒、攤開一讀便一小時的 luxury,常是乘坐交通工具時看一段、得空時再看一段、進食時又看一段;於是,報章雜誌都是小方塊文章,直截了當,沒有長篇大論文字、矯揉造作形容詞堆砌。這本書便是如此風格,隨時拿起、三分鐘看完一篇,隨時可放下。

到底是港書,雖已算是「書面語」、但仍有甚多港式詞句,編排上也頗花俏。個人看得慣、不在乎,不知本地讀者接受度如何?

精采的四年

廣東自古距政治中心遙遠、戰亂少,又因沿海、接觸外界早,是中國「先富起來」省份之一。香港更是獨特之例,租予英國之百年間造就了國際化大都會。如說『為官三代,始知吃喝穿』、『富貴三代,始懂得吃』,那麼整個粵港區已經富了許多代,各路美食、當地佳餚薈萃毫不足奇。

幼時初訪港,只覺「怎麼跟台北的廣東菜都不一樣?」「為什麼都那麼好吃?」-- 後來才知道真的台港大不同

年紀大些再訪,當地親戚開始不厭其煩逐道菜介紹來龍去脈、甚至講述做法。我的疑問變成「這裡怎麼人人都是美食專家?」-- 後來才知道的確如此

讀「香港味道」,看歐陽介紹酒樓茶室佳餚,只覺「轟!」的一下、自己居港四年飲食點滴全部湧現腦海、頓時 Overload 自己記憶。吃粵菜、港式小吃,無論吃遍台北粵菜館還是蜻蜓點水赴港觀光,總似隔靴搔癢、難以深入;久居細品、才得一窺堂奧。對一介饞人而言,那是多麼精采的四年

懵懵懂懂吃吃吃

當年尚未流行「普通話」,帶著唯一會的兩句廣東話「唔該」(謝謝)及另一句(罵人粗口)遷居香港。與某些對象以英語溝通無礙,走入市井尋覓小吃便有得受了。幸好有親戚、有朋友,又因緣際會結識一眾寫美食、評餐廳的當紅專欄作家。雖不認為那些三百字小方塊妙筆生花,但作家們還真出名、個個出書連連。算一算,與陳、唯、薛... 眾食家都有幸「撐檯腳」(同桌),即使與蔡瀾、倪匡、金庸等素以「懂飲識食」著稱的名家亦有飯緣。後生小輩跟著吃、隨著瞧、豎起耳朵聽、往腦裡強記,是另類饗宴、活生生的美食課程;更見識了「飲食」一事在港人心目中有多麼重要、崇高。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隻身大街小巷嚐百味是必修課,在 Internet 方興年代,資訊仍靠刊物、口碑,卻還比今日網上資訊精準些(最近有感) 。饞人住香港,如同入寶山,天天口、舌、目不暇給。早、午、晚三餐,外加下午茶與宵夜,餐餐有新鮮。商業應酬、友人邀約、親戚聚餐,自然會去有模有樣的大餐廳酒樓,其他用餐時間、肚皮則完全奉獻在無窮無盡的小吃上。

日日小吃樂無窮

早餐:從路邊墊著紙的豉油皇炒麵、包成一「兜」的腸粉、油炸鬼(油條)到茶餐廳的沙爹牛肉米粉、肉絲炆米、餐肉蛋公仔麵、通粉(煮得軟軟的 Macaroni)、腿蛋治、公司治、奄列蛋(Omelet)、西多士(French toast),從檀島咖啡、飛砂走石啡(黑咖啡)到老茶樓一盅兩件飲早茶... 居港的每一天,便在繁多選擇下開始,哪還輪得到什麼麥當勞、星巴克...

午餐:從五花八門配料車仔麵、雲吞麵、湯麵、撈麵、河粉、瀨粉、米粉到常見的叉雞叉鴨燒鵝燒肉飯、有主題的碟頭飯、蒸盅飯、炒飯,僅粥、粉、麵、飯及其眾多變化組合,已夠連食百日、天天不重複。中午沒時間慢慢吃,最常以盅飯解決,僅公司附近一家小店,便有吃不完的鳳爪排骨飯、豉汁排骨飯、鹹魚肉餅飯、梅菜肉餅飯、土魷肉餅飯、北菇雞飯、斑球飯、原盅臘味飯... 再交叉組合一番,週而復始又是吃一整月。

何洪記雲吞 街邊魚蛋、魷魚串

下午茶:配合當地時間、多半八時才晚餐,下午少不了小吃點饑。無論是在外奔波,落座茶餐廳一歇、吃菠蘿油飲鴛鴦或絲襪奶茶,還是在街上撞見絕不放過的碗仔翅、生菜魚片等道地小吃,樣樣行。甚至路邊一串咖哩魚蛋、魷魚或叫外賣奶茶、蛋撻來調劑一下會議都好。

晚餐:即使一個人,也該好好吃一頓。百吃不膩的是撈麵,柱侯牛腩、南乳豬手、魚雲(頭)、豬腰膶(肝)、薑蔥、蠔油蝦籽、雲吞、水餃... 總之什麼都能配撈麵,甚至連叉燒、切雞、燒鵝、咖哩、龍蝦都上場。有麵、有餸(菜)、附湯,再點個青菜,飽餐一頓。單人慣常組合是牛腩撈麵加一碗淨雲吞湯,不然便是雲吞撈麵加一碟白灼腰膶或五香淨牛雜。撈麵外,其他選擇更眾多。

柱侯牛筋腩撈麵

宵夜:又是精采時分。不必再入 24 小時營業的茶餐廳、粥粉麵,現炒現做的大牌檔什麼都有,潮州打冷宵夜別具特色:三朋四友,切一碟鵝片、掌翼、鵝頸、鵝腸、鵝血、滷水豆腐下啤酒,再來半條魚飯(凍魚)、一碗蠔(蚵)仔粥,是街邊的一級佳餚;如果以潮州凍蟹下酒,可就是帝王級了。再豪華些,避風塘式炒蟹、油鹽水蜆或青口、辣味東風螺,最後來碗艇仔(豬雜)粥、泥鯭粥、燒鴨河粉,已是不羨神仙

潮州凍花蟹

湯湯水水:廣東湯精采,無論餐館例湯(中式 "Soup of the day")、還是上好料燉湯,都勝過其他中菜系。至於那些滾湯(快湯),只能充數、無法入當地人挑剔法眼。「染上湯癮」後,真是餐餐要有「湯水」,即使最簡單的青紅蘿蔔南北杏豬腱湯,那天然、無味精的甘甜一樣引人入勝。

甜品:雖然不嗜甜,仍偶而無法抵擋當地不死甜、手工精製甜品誘惑,現磨芝麻糊、杏仁露、核桃露是最愛,飲用的蕃薯糖水、竹蔗茅根水,配水果的西米撈、楊枝甘露,熱飲的燉蛋、雙皮奶、薑汁撞奶、雪蛤膏... 統統來吧!

寫也寫不完。能夠日日快活大啖各色小吃,夫復何求?如此吃下來,居然連一些香港朋友尋尋覓覓的懷舊吃食,如金錢肝、雞腳包也成為最愛;連特別時段、節氣的豬腳薑加滷蛋、黃油蟹、禾花雀、三蛇五蛇羹、枝竹羊腩等也變成自己每逢季節一到便躍躍欲嚐的好東西。

食一份「情」

歐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談香港小吃的文字雖簡潔俐落,仍讀得到那份濃厚鄉情。個人雖與香港有著不解緣,但當時純為好吃、嚐味;諸多傳統小食,對這外來後到者、竟成了新滋味,怎也談不上什麼回憶、鄉情。幾年下來,開始覺得這許多美味吃食垂手可得、理所當然;直到再遷他地,才忽然若有所失:週遭怎麼少了那麼多好滋味、充斥四不像版本?

遷返亞洲後,到香港更便捷。再赴(返?)港,操著已過得去的廣東話點菜後痛快大嚼,發現自己居然對香港這地方、其吃食有了無法割捨的牽絆關係。也許,已經開始與那些當地小吃有了一份「情」?

曾經滄海

台北居,不乏各路吃食。某些方面還勝過香港(如日本料理、川菜、北方小吃等),但是廣東菜嘛... 就完全沒得比。不是高下之差,而是天壤之別。說台北沒廣東菜,大概人人反對,這麼說吧:「不缺變種廣東菜」。大飯店請港廚,還有幾道像個樣;一般餐廳就差多了,如是粵港小吃、就完全不成。以近年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港「式」茶餐廳那般水準,在香港恐怕撐不了三個月。初時大惑不解,與若干本地粵菜界人士聊起、方知『待遇問題,能做的年輕師傅在香港薪水比這裡多一倍以上、即使去大陸也比這裡賺得多』,『老師傅看本地客反正不懂,就「求其」(馬虎)做了』。

口味可能是另一問題,曾經出現一兩家頗具道地家常風味粵菜小館,沒多久便消失無蹤。再者便是材料,許多粵菜材料台北皆找不到,初返台時連青蘿蔔、好西洋菜、小白菜、油菜梗、中式芥蘭菜都找不著,基本之河粉、腸粉、生麵、蛋麵也付缺,更別說鯪魚、沙葛、柱侯醬、老抽生抽八珍醬油、好蝦醬、海鮮醬;蠔豉、大地魚、霸王花、菜乾等各色乾貨了。「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港廚也只好窮則變。

四年體會,像是一場 Slow motion 綿延盛宴。欲親身深入了解博大精深、花樣繁多的粵菜,如有機會住幾年香港,去去廣州(外人稱「吃在廣州」)、順德(廣東人認為「食在順德」),當然最好。如無機會,一讀「香港味道」、挑幾種心儀的來品嚐吧。

2007‧04(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香港味道」台灣版為大塊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再會了,風味獨特的老渣甸街
「得閒飲茶!」‧閒談飲茶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ubagolfer&aid=891695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upp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港式餐廳
2007/04/14 11:28
最近一星期去了兩次的同一家港式餐廳,有賣皮蛋香菜鍋,但我朋友小龍一看到就說那是西洋菜,我還硬凹說明明就是香菜,小龍說廣東人愛用西洋菜而不是香菜,叫店家來問當然是小龍對啦。難怪他能做一手好菜,我只能在旁邊端菜盤!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