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2/09 18:15:59瀏覽12339|回應19|推薦24 | |
東寫西扯,由中至西到日都出現了,但是謹記饕友說過一句有理名言:『就只有牛肉麵與麻辣鍋不能推薦』。原因?飲食本就主觀,牛肉麵與麻辣鍋更是 "Personal",人人都有心頭好、遇上這兩樣便執著得緊,說了等於白說(但令人反而更想一談...)。 牛肉麵 牛肉麵已成為台灣的代表麵食之一,這由空軍(早年多四川籍)眷村及山東大叔大伯鋪陳開來的「國民麵食」,現今變化繁多。僅做法上便有紅燒、清燉,後更演化出蕃茄、麻辣等;麵體更是由麵疙瘩、粗如日式烏龍到細如麵線者全用上了;用肉部位、大小也琳瑯滿目。有意思的是價位,由五十元至五千元(!)都有,還真是豐儉由人。 筆者幼時初嚐川味牛肉麵便是在空軍總部後的眷村(早已拆除重建)無名麵店,回想起來,擔擔麵、麻辣麵等記憶都是由那家無名小店開始。那種滿頭大汗、唏哩呼嚕的吃麵法今天已難找,不過味道還延續於台北幾家店(例如《吳抄手》擔擔麵就仍與童年所吃神似)。 台北市去年辦了牛肉麵大賽,果真應了饕友名言、認識者全部對賽果有意見:「怎麼那家沒上?」「這家有什麼好?」「這些人懂不懂牛肉麵?」,說個沒完。如此街頭巷尾可見的吃食,真的難比。大賽結束,網路票選的冠軍店《饌王》即未見人龍,以涮牛肉冷麵獲得創意冠軍者也不知去向?大家各自回到自己喜歡的麵店。未名列前茅的《永康街》、《桃源街》等照樣高朋滿座。 麻辣火鍋 麻辣鍋紅遍全台、變成觀光客也來一嚐的代表吃食。筆者從小就吃《寧記》,當時只因為住得近、大人求個方便而已。那時的寧記還沒賣麻辣鍋,是以牛肉麵、川味小炒小菜為主。老闆頗有意思,見客人點多了、一定說『夠了、夠了,不要再點了!』,進料天天不同、所以常跟客人說『今天沒這個,點別的啦!』。後來熟了,四川老闆話匣子大開,與家父「擺龍門陣」(川話「聊天」之意)的講起生平。老闆原來是四川富家子弟、飲食無憂,某日出遠門玩耍,才十來歲的他竟然被部隊「拉伕」從軍,從此顛沛流離、輾轉到了台灣。來台後退伍、擺攤賣麵,終於開出店面,但是率性的「公子脾氣」還真未改。 麻辣火鍋應該是由四川毛肚火鍋演變而來,寧記也是由毛肚火鍋開始,加賣麻辣版後,台北忽然多了許多競爭者如《沈記》、《盧記》、《藍寶寶》、《黑武士》、《太和殿》、《福記》等等,搞到今天滿街都是、最後多數終於變成「吃到飽」一級。而寧記老闆賺夠了早已閒雲野鶴返鄉去,剩下大小徒弟還在兀自為了那塊招牌爭執不休、甚至對簿公堂。 早期麻辣鍋沒有那麼多食材,要就吃辣,也沒有港式鴛鴦鍋具。現在可說是材料豐富、也可以說已經四不像(哪有那麼多材料都與獨特的麻辣鍋底都相襯的?),什麼材料全成了一個味。年輕朋友吃自助式麻辣鍋,多半儘量拿、儘量倒(不是放),堆到要滿出來了,已經沒有初嚐麻辣鍋時一樣一樣料汆、涮、燙有味道。 閒話後,不能推薦但是「自選」: 細緻牛肉麵《鼎泰豐》:到鼎泰豐吃牛肉麵?沒錯,鼎泰豐牛肉麵水準穩定,麵體用的是滬派粗細的黃麵,煮熟下碗擺放整齊,是傳統手法,與一些麵店亂糟糟一團麵不同。優質腱子肉色淺而烹煮適中、老幼都可入口,份量不多不少。雖然友人認為他們的紅牛湯麵更好,但是紅燒牛肉麵也佳。如果喜歡清湯牛肉麵,《嗎哪》則是吃巧一選。 粗獷牛肉麵《永康街》:老字號,絕非吃巧、而是吃個飽。麵多、肉巨、油重,貪其桌上酸菜、也喜歡該店還有老店老籠感覺的粉蒸肥腸、排骨。不過清潔衛生方面無法與鼎泰豐、嗎哪比較。 麻辣火鍋《太和殿》:鍋底風味好,不至於「重辣忘了麻、重麻沒了香」,可點的材料不算多,但都有水準,湯底老豆腐與鴨紅(血)亦佳。不過太和殿已經成為觀光食肆,價錢也扶搖直上,台北總店價格已有些離譜(較外縣市分店貴一倍以上)。另外就是衛生問題,在老店後巷洗碗、處理某些食材的景象仍有如路邊攤,實在跟不上它的價位。 2006‧02(Pictures courtesy of Dingtaifung.com.tw) 延伸閱讀:《嗎哪》以湯取勝、物換星移‧台北舊風味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