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太多: 思考的優先順序
2007/02/17 01:49:48瀏覽956|回應4|推薦20

引用文章江郎才盡:論破壞性情緒

江郎才盡:論破壞性情緒這篇雜記竟然也引起幾位有興趣的人開始深入談一些道理

我們的世界是由很多願意多想一些的人在主導文明的進步.

達文西不只在藝術上有成就, 他在所遺留下的科學資料, 也影響深遠.

文字是誤導的. 我失眠時寫下失眠, 但不代表我永遠失眠, 更是要告訴自己, 一定要繼續改善自己. 有些人該擔心失眠而不 該擔心睡眠品質不好而不 那是"成熟"還是"無知"?

因此, 問題是不要想太多, 還是...

"荒謬劇場"著重的就是類似"不要想太多"(就像A對B說:我愛妳一樣)這種話全憑當事人如何去定義"想太多(或愛)"而了解說這話的人背後的用意

我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於"不要想太多"變成很多人慣用的口頭禪(對有些人甚至有說教的意味), 而將事情過度簡化或是誤導解決方向的可能(PS: 不是在我這個例子, 不要多心!).

繼續申論: "不要想太多" 是同一件事不要想太多, 還是不要同時想太多事, 或是不要一天想太多事情?

記得我的"雪為何會滑"的文章? 若人不想的多, 人怎麼能往尋找水的第四態, 第五態, 第六態一直研究下去?

而我的烤羊排一文也是, 若不去多想, 我們的生活樂趣又在哪呢?

我必須要做的是: 了解如何將事情分門別類, 並且分析事情的原委, 而減少擔心,了解什麼是該能處理的, 什麼是該放下的.

這次寫這篇文章 對我最大的收穫是我重新時起"失信而失信" 這句話自己歸納出來的原則. 但是, 別人對這句話的認知, 絕對跟我不同, 這是我把"不要想太多"與許多其他"哲理"融合在一起的.

對我: 信與信是最重要的兩件事, 如何拿捏就是我的思考中心.

.回到"想太多", 我大可簡單問: 該如何才不要想太多? 希望能得到近一步的開導, 但是也能自己想"多"些而找到答案.

"不要想太多"是一個不會錯的哲理. 可是就像"禪"一樣, 必須想的多, 才知道如何去做. 不要想太多, 跟這篇文章的標題很有關連: 想到"破壞性情緒"出現時,就是想太多了.

下一階段就是: 了解什麼是"破壞性情緒"? 希望我剪輯出來的文章能提供參考.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liao&aid=753736

 回應文章

jessamin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07/02/21 22:37

回想了一下,我也常對有些人道:不要想太多, 可老是在心裡同時會有一個漣漪: 其實我也還没做到

到底該不該"不要想太多", 哈~~說實話:俺不知

不過好像情形是這樣的:要不要想太多?什麼事該多想,什麼事就別想了?

真正操控自如,懂得明白分別的人應該是修持有成的人吧

如果,如果我能分的清,想的透,妄想來時,我就大喝一聲:”妄想,這回我逮住你了,看你往那裡鑽!”

(對不住,最近”想太多”~~~ )


Lady MM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都該想想吧,
2007/02/21 09:46

對於 

"不要想太多" 是同一件事不要想太多, 還是不要同時想太多事, 或是不要一天想太多事情?

若能想、有時間想、可以同時想,那就多想、想多。多想、想多有時是很奢侈的事。



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想太多
2007/02/17 10:08

當你為ㄌ某事煩時, 想得到協助或意見時 , 如果得到ㄉ答案是 < 想太多 >一定更不舒服 , 每ㄍ人都有自己ㄉ一套思考模式,  而與人溝通又必須建立在相互瞭解ㄉ狀態, 但是要別人信服也是非常ㄉ難ㄝ,  所以封閉ㄌ自己也阻隔ㄌ情誼 , 城市中處處是寂寞ㄉ人, 到底是自己生病ㄌ還是別人ㄉ心死ㄌ ?  最近很容易與人衝突  該閉關 


天寬地遠 雲淡風清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2/17 10:02

著名的 宗教哲學大師 南懷謹老師(曾在 台大 文大 輔大 中興大學任教)

他曾説:"歷史跟人一樣是個大輪迴 當時代的氛圍過於極權時 人們就想要

            獨立(自由) 反之若太過於自由虛浮而無法有交集時 人們又想要極權"

 南老師的自在和簡單直探人心的生活方式 比一般人直接多了 但他在講

説"真理"時又能一絲不苟! 那是一種身教! 思考的本身没有錯!如果有人犯傻

那是他自己的錯! 因為大家在寃枉"聖人"!  孔子不也跟他的弟子去游泳嗎?

釋迦牟尼不也跟弟子去到處去郊遊嗎? 當然 過慮是不好 但真正能帶領人們

向正確方向走的人物  誰没有過"過慮"的階段 然後再反而歸真!

所以我支持 稻柏臨的説法! 因為這個時代已經"很簡單"了 不須要再強調

"簡單" ! 就們 唐朝時人們很豪放 所以禪師們就會強調一下"戒律" 而在宋朝

時因為太保守了 有些禪師們就會示現一些"自由"的精神  對一個時代 對我們

自身也是一樣 要時時活潑地調整  這或許是另一個大師 聖嚴師父所說的

"捨兩邊不取中間是為中道"的道理吧! 我如是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