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3 11:07:37瀏覽1081|回應5|推薦0 | |
1、 「人格神」真的存在嗎? 隨著馬齒徒增,越來越支持向秀與郭象的「崇有論」。 萬物是自生自適的; 萬物有其各自的崗位,有其各自之獨立性,不受天之支配,亦不受鬼神之主宰。
2、 是的,我愛山水; 而山水若是有靈,當驚遇知己於千古矣!
3、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源於一「道」; 而「道」之本質,即是「自然」, 而「自然」是「自爾而爾」、「自獨而獨」; 亦是莊子所言之「真」也!
4、 我體會生命之真,來自大自然與山水勝景。 在與自然之接觸裡,可將自我獨立於塵俗與社會之羈絆; 那山那水勝境,最能體現天道之自然真諦。 故我心甚欣之!
5、 康德根據「純善」之理性與第二批判,建立了自由意志屬於上帝、靈魂不滅與人沒有自由意志等預設。 但孟子之「不忍人之心」,卻是一種「本心」之高貴意志,是一種「覺情」; 姑且不論其論理為何? 我知道:「人作不到絕對之道德判斷」! 只能說,「本心」並不完全只有理性,還包括其他概念,或許真如牟宗三先生連到「智的直覺」的闡釋上。
6、 根據第五所思考的: 人作為一個有限性的生命的存在,是事實,是無可改變的; 但是「良知之呈現」,即「本心」,卻可通往「意義之無限」,非存在之無限性上作區隔。
7、 我們每每去詮釋「經典」; 可是我所詮釋的經典,是「經典」本身所要闡明的意義嗎? 是自我對「文本」的操縱之憑藉,或是自我的詮釋之闡釋呢? 或是吾人拿「經典」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呢? 是吾人拿自己之思想去研究經典之「文本」,或是自己不經意的在作「取消」文本之動作呢?
8、 我的問題在: 怎麼確立與建立我與文本之間的關係呢? 我又怎麼去建構「意義」呢? 我沒有得「經典焦慮症」; 我只是自問自思而已!
9、 「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之中-----」這個命題, 代表著----這個世界不可被「認知」! 所以說,吾人都常常是,在某一種情境當中與某一些條件之下去認知; 但是,這個世界是詭譎多變的,這是事實。 那麼,怎麼知道「變化」是可以被「認知」的呢? 而「變化本身」又如何去釐清呢? 自然科學在處理自然界之種種變化; 歷史科學亦在處理變遷--- 而吾人怎麼在不斷變化的變化之中,體現與認知吾人之變化人生與生命呢?
10、 明‧湯顯祖〈寄達觀書〉上說:「情所有,理必無」、「理所有,情必無」是有其道理的。 情感經常是無法作解釋的。 當一個人情感相當穩定,或是大徹大悟時; 就寫不出文學作品。 文學需要用極敏銳的情感去接觸生發,若無見識廣博、生命閱歷豐富、情緒不太穩定與喜怒哀樂極端,如何盡情的灑落胸中之塊壘,如何盡力的輸出與體會不同之人生變化之情變呢? 而釋迦牟尼、孔子、孟子-----等聖賢,是寫不出詩歌來; 只因為他們的人生已經充滿了智慧,他們參透了生命的變化,情感與情緒都是穩定,所以「太上忘情」、「至人無情」、「聖人無夢」。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