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6 14:35:04瀏覽1306|回應3|推薦0 | |
1、 什麼是純粹的真實,什麼是優良與弊劣、雜混呢? 文學與人生一樣… 作者所勾勒的社會、政治、事件與歷史,全是作者本身所建構的擬象; 所以,真實到底是什麼? 是一堆游動可變的隱喻、換喻及文字間關係的綜合體; 作者在書寫時,往往不自覺的受制於文化制約與個人所知的框框中。 在空間與時間流蕩裡,什麼才是「本體真相」? 人世變動不居,屬性認同亦往往隨時空而變動; 因此,一切,都只是歷史的偶然,即使自我認同可以到生命定位,在受羈囿的個人限命與思想裡,那安身立命也是不可避免的自以為可接受的框框。 這麼說,人的可能性與不受限性,在哪兒呢? 這是一個問題。 2、 當社會中的群體,分化到某種極端對立,彼此為了自己所堅持的核心利益或自以為「正義」而各執己見時,也會失去彼此溝通平台,以致無法達到所謂的「對話」,這是一種荒謬,但卻是現在台灣社會與政治的二元化現象; 而現今的文學界亦然如此… 文學有雅文學與俗文學,有純文學與雜文學,孰美孰不夠美,誰又是主流文學與非主流文學?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化,文學也出現了不同於過去幾百年來的所謂的不同的「雜文學」; 若以泛文化型態看現代新型的雜文學,可以攬括電視文學、電影文學、廣告文學、流行歌曲、網路文學、短機短訊文學、電視連戲劇文學-----這些新雜文學亦往往與文化身份、大眾傳媒、文化消費、性別研究、後殖民主義、大眾文化、政治闡釋學---等等泛文化現象運作相關。 這麼不同於過去的觀念與現象,怎麼對話,怎麼溝通,怎麼互往呢? 首先,還是先梳理「文學性」的位移,大眾文化與純粹審美之間分際,人文精神與新科技精神之分野,消費文化理論與經典文學理論之疏通----觀念先析理釐分清楚,再放下自我的執著的不可變的古典文學觀的觀念之後;能夠做到放棄自己的偏好,找出合理的依據,試著去「理解」對象,或許才能比較客觀吧。 3、 讀歷史,多少雲天滄桑,多少驚心動魄,多少鐵劍柔情,多少無奈哭嚎--- 明知「變」是恆亙的常道,仍希冀可以尋繹其深層的尋常的意義,並從而真真切切的存蘊著一種真實的存在的感受。 讀史裡,那時代的人世情懷,那屬於文人的風骨裡與詩性生命的魂魄,使得心靈浸染了無限性詩般美的感受的渲薰。 我進入歷史的靈魂深處,又重新返回自身的自我,這是存在意識裡的真實,我惟求心靈的崇高意識與優美,我惟要解剖自我之後的掙扎之後的再生。 4、 如果建築是美學的話,那麼,一建築裡,具有屬於他自身的空間表情; 這樣的空間,穿盈了自己純粹的線條美與造型美; 除此外,這建築自己獨特的純粹的表情,也是動感流動的交錯縱橫的表情,曾經在裡面穿梭往來的人們,曾經有過怎樣的心情與情懷呢? 這建築特有的文化氛圍與不一樣的空間,呈現的是清幽或是解放,又或可能是某些人的煉獄呢? 而此建築的裡與外,是沈靜之美還是隨意的粗糙呢? 建築的表情,一物一景、一事一人都帶入曾經有過的歷史與社會情節; 而我可以細細品味那典雅或小樣的表情美。 所以,一個建築一種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表情與風景。 所以,一建物,必有一些故事,必有幾許他自身的意義,必有其情感需要被訴說與被瞭解。 只是,請告訴我-----誰會是哪解語人? 5、 這酷熱的暑夏, 主體的我,處在房中--- 客體是偶來幾許微風,綠窗依舊爬滿野生苦瓜綠蔓,是中午時分依然有雞叫聲,房外家人開電視聲---- 但最最清晰的感覺,是熱,依舊是熱。 如何散熱? 《文鏡祕府論》中有此關於作詩說,亦可與此時此境相映: 「---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 好個以心照境、以境映心; 所以,我這主體當就穿越客體的秘境裡,,去窺究萬象之機; 因之,境非心外,心不在境中,兩不存,各不廢; 那麼,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就主體客體各自表述亦各不相妨吧!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