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66
2024/09/11 11:07:07瀏覽13|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66  267頁2行-268頁6行

日常老和尚第二輪開示

﹝第三布施差別有三: 總一切依當如何行,

觀待別依所有差別, 布施自性所有差別。今初﹞

我們做任何的布施都有它的原因,你根據什麼原因而去布施?

1.總的原則是如何?這是第一部分。

2.等到去布施的時候,布施所依的特質不同,比如有出家、在家等等的差別。

3.最後布施本身又有什麼不同。布施差別分這三部分講述。

【初中具六殊勝。依殊勝者,依菩提心,由此發起而行布施。物殊勝者,總諸施物無餘行施,若於別物而行施時,亦應不忘總施意樂。】

首先我們布施時,心理上應根據一個大原則去布施,換句話說,基於這種心理去布施。這樣的原則就是布施所依的,共分成六個殊勝。

第一個我們是依菩提心發起而行布施。平常我們送人家一點東西都是為了自己有所求;或是他給過你好處你感恩;這些都陷在一個圈子裡面繞來繞去--繞我。進一步能把「我」放掉,那個慳貪執著之心沒有了,但是沒有去想「捨」。現在要為利益一切有情而捨,不但使他們得到世間的快樂,而且共同圓成無上菩提。這個所依非常殊勝,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顆心,是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跟它比的。   

第二物殊勝,你所要送的東西也是非常殊勝。同樣的東西,拿到菩薩的手上,就變得非常殊勝,因為菩薩從發心那個時候開始,所有的東西統統送給別人,所以他所施的是他所有的一切。在任何時候,儘管只是送給你一個銅板,或任何一樣東西,但是他都是以這樣的心情:我的一切都送給你們,你要多少,就給你多少,這些都是你們的。這是第二個。

【所為殊勝者,為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究竟利義而正惠施。】

三、為什麼要去施?目的是為了令一切有情得到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利益一切有情分兩方面,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我們自己要求的是這個,當然別人也是希望如此。我們施的目的往往弄了半天還是為自己;現在菩薩他不但是利益別人,而且是利益一切有情。一般的布施,只是對他人眼前有好處,將來沒有好處,而現在這個布施,不但眼前有好處,將來永遠都有好處,這是無出其右的。

【善巧方便殊勝者,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初發業者,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

四、這個布施的方法是極美好、極善巧的!因為是無分別智所攝,所以施的時候三輪空,不著事相,不會受染污。初發業者(就是初發心的修行人),雖然我們並沒有真實地證得,但是要有了解「法無自性」的這個智慧,以這種心理去布施。前面講聞思修,真正的「無分別智」是與修慧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剛開始是與聞思相應

前面提過幾次沒有細講,真正智慧的特質就是破煩惱,但不是隨隨便便地只是在枝末上打轉,後面會告訴我們,是有它一定的重心,如果能從根本上去破,那麼枝末自然不存在。但是一下子要找到根本很不容易。以我們現在來說,煩惱粗得不得了,馬上要談細的題目沒有辦法,只好先在粗的地方慢慢對治。   

毘缽舍那--「慧」的特質,並不是說眼前小小吵了一個架的煩惱,把它破除了這個叫智慧,這樣是以偏概全。舉例來說:麥是穀類,但是穀類不一定是麥。又像說:我是人,沒錯,但是說人就是我,除了我以外的都不是人,這就是錯的。這裡因為避免大家對聞思修的定義含糊不清,所以順便講一下。至於嚴密的定義,到最後毗缽舍那的部分會把聞相應、思相應、修相應的內涵說得很清楚。

這裡說的無分別智之所攝持,那是相應的,而我們現在初發業的人,就是聞思相應的,前面說八因三緣中的心清淨,就是剛開始做的時候心裡應該有狀態,這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   

所以布施的時候,心裡要懷著這樣的念頭:我為的是迴向無上菩提。「菩提」翻成中文就是「覺」,覺悟兩樣東西--一個是了解勝義諦,即真實的狀態;一個是了解世俗諦。這在唯識法相上分別稱為「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對於這兩個的特質,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才叫智慧。

八因

一、壽量圓滿者
二、形色圓滿者
三、族姓圓滿者
四、自在圓滿者
五、信言圓滿者
六、大勢名稱者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
八、大力具足者

三緣
一、心清淨
二、加行清淨
三、田清淨


八因

菩提道次第廣論 P139 最後一行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迴向殊勝者,迴向施善於大菩提。清淨殊勝者,《攝大乘論》說,滅煩惱障及所知障。】

五、布施是一定有功德的,但是要明白,得到這些功德的目的是為了求無上菩提,不求別的。

最後第六—清淨殊勝:我這樣行布施,能把煩惱障跟所知障徹底淨除;所以這是清淨的,別的是染污的。以上這六點是它殊勝的地方。所以總此一切就是布施之所以成為波羅蜜,能夠渡生死大海到達彼岸的原因。

**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瞋痴等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

所知障又名智障,即眾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

【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聲聞獨覺作意,是名持戒;於種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罵;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心專一趣不雜小乘,迴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靜慮;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種力最強大,此是《八千頌廣釋》所說。】

根據以上的特質,再進一步是講布施一度當中具足六種波羅蜜。布施本身當然就是布施度。你行法施(就是講說佛法、修持等等)之時,防止(成為)聲聞、獨覺二乘作意,這就是持守菩薩戒。   

「於種智法信行堪忍」,是對於無上大菩提一切種智這個法,能夠信、行、忍,而且安住在這上頭。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有一位同修問起有關大小乘之間種種不同的論點的情形。我聽了回答他:「這個概念,說它重要是重要極了,但是你若要真正地幫助別人,也是難極了。」所以至少現在我們不必深談,眼前修行的第一步--建立正知見,才是最重要的。但這很不容易,也是我為什麼說幫助別人很難的原因。從理論上去說,會變成長篇大論,不曉得說到哪一天。

佛在世的時候,處處地方希望把最圓滿的教法帶到世間,真正接受他的人卻不多,只有少數人接受了。另外還有一些人,佛經當中有所謂十四無記,有十四種問題佛不回答。為什麼不回答?佛雖然具有不可思議的無窮妙辯,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沒有一點畏懼,因為他了解一切事情。但是碰見這種問題他就是不開口,因為對問這種事情的人,你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佛都莫奈何他了,憑我們現在就有力量能夠說服人家了嗎?

因此眼前對我們真正重要,而真能幫別人的方法,還非自己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內心絕不動搖,信得過,然後照著去做,能夠堪忍。要不然,自己都信心動搖,懷懷疑疑的,連腳跟都站不穩,怎麼能幫別人呢?

以上是對法施的正確認識。至於我們要行布施的時候,雖然是去幫別人的忙,可是有的時候別人不一定領情,這件事情我們大家都感受得到的。你不去做,躲在後頭,也就算了,但如果你去忙了半天,這個人要你這樣做,那個人要你那樣做。你會覺得:我不做倒還沒關係,一旦做了以後,這個人這樣,那個人那樣,弄得頭暈腦脹。所以說要「忍恕他罵」;現在人家都還沒罵你,只是嘀咕幾下你就受不了了,所以真正想做到布施,一定要具足忍辱波羅蜜。

還有,這樣去做是必須要的,「為令法施倍復增長,發起欲樂是名精進。」所以要努力去做,這就是精進。專心一致,不為其他的動搖,不夾雜二乘的作意--這是靜慮。布施之所以成為波羅蜜,就是由於了解到布施不是為了自己。但為什麼可以為了別人而做?這是平常我們做不到的,那是由於了解了,原來這個「我」本身就是虛假的,對這個有正確認識的緣故。

智慧就是瞭解一切世間萬事萬物的真實特質,乃是性空所顯的緣起之相,所以它是如幻如化的。了解了這個,行為上儘管去行施,心情上則是了無執著,那就是慧所攝持的方便,方便所攝持的慧;所以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布施度當中所含攝的般若。現在六度具足,「具足六種力最強大」,這是《八千頌廣釋》所說的。《八千頌》的廣釋就是《大般若》的解釋,內容說得很清楚。這是總括的來說。

【第二者,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出家菩薩應行法布施。《菩薩別解脫經》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薩,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薩,開示宣說一四句頌,此所生福極多於彼。舍利子,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集學論》說,此中密意,障礙聞等,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若無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當行財施。】

修菩薩道的初行者,所依的身都必須是人身,個別的來說,因為所依修行的這個身不一樣,所以布施的方法也不一樣;在家人應修的是財施,出家人應該行的是法施。所以《菩薩別解脫經》上說:如果修菩薩行的在家人,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就是恆河沙)數諸佛國土,供養如來、應、正等覺,這是在家菩薩應該做的;這裡說供養恆河沙佛,實際上是廣利一切。

真正開始要修行,圓滿的身相是出家人。出家人應該怎麼做呢?菩薩戒上說:在家人是行財布施,而出家人是鼓勵、強調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非常殊勝,即使在家菩薩有這麼大的供養還不如出家菩薩說一四句偈的福多。下面一句話很重要,對出家人來說,如來並沒有教我們修財施哦!所以我們出了家以後,很多事情不一定是我們該做的,不是不要做,是不一定。那麼以什麼來判斷呢?   

真正修學的內涵,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知見,而這一定要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得,現在我們真正要忙的就是這個。

《集學論》說:《菩薩別解脫經》這段話真正的意趣,是指假定你一天到晚忙著要修布施,以致障礙你聽聞正法等等的話,對正確修行的這條路是個大障礙。所以說出家人忙著弄財要去布施,這個是要遮止的,而另外一種狀態是,自己並沒有去忙錢財,但是因為宿生的福德因緣,自然而然的財就來了,這種情況應當要把它送出去。就像我們廣化老和尚,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從來不忙這個事情。早期在這裡辦學,沒得飯吃,那我們出家人該幹什麼?討飯嘛!就到馬路上去托缽,這種精神真了不起!但是現在信施潮湧而來,這是他的修持,他從來沒求過。而且他只要看見人家有需要,就拼命的送出去。我們出家人要這樣做,那就對了!所以不要以為我布施好像做了很多功德,要曉得功德的特質在什麼地方,根本因一定要先把握住,不要在差別因及其他的方面下手,這一點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霞惹瓦云:「我不為汝說施功德,我是宣說攝持過患。」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積財寶而行布施,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霞惹瓦說:“我不為你說佈施的功德,我是說攝持財物的過患。”這是針對出家人辛勤追求、積累財富佈施,導致清淨戒多生染汙而說的不歡喜的話。

88. 多生瘡尤:多生染汙罪過,令戒律不清淨。

新譯廣論

出家人若努力求取財物來進行佈施,而令戒律有損,那就是令人不悅的消息。

師父開示

祖師教誡我們,出家人應該避免忙這些事情,因為攝持財物有種種的過患,出家人的真正責任是要弘法,要弘法必須先了解佛法並如法去做。如果忙了半天,自己都不如法,請問你還談什麼!這樣行財施固然不可以,法施也是如此。現在有很多人在弘法,也有很多人勸我:「您老人家怎麼不出來啊!」並且用種種道理來說服。我自己曉得,如果具條件我當然願意去行法施,可是我感覺自己對佛法並不懂,不去施至少我沒有害人家。如果我自己對佛法根本已經弄錯了,然後又去告訴別人,那是在害人。我寧可跟外道講,因為他根本不信佛,會認為我亂講,不聽我的。但一般信仰佛法的在家人,會覺得法師們是了解道理的,我如果說錯了,他們聽了也會把錯的當做對的,覺得這就是法,一旦有了先入為主的錯誤概念以後,正確的法反倒聽不進去了,因此佛法就這樣衰敗了。我自己深深地感覺到這個影響,所以非常害怕。講起來也真慚愧啊!財施固然做不到,法施也做不到,只能說我正在努力,為了要幫忙別人,所以自己要先弄清楚,然後才有機會幫忙別人。   

不但佛法如此,世間也是一樣,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大了能發大財,有高的名位,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送到學校去。這時候不但沒賺到錢,還要在他們身上賠錢。養了兒子是希望他將來賺錢,怎麼還賠他錢啊?原因是正因為將來要賺錢,所以你得培養他,送他上學,從最低的小學一年級開始,將來希望他爬得很高,這道理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我們談佛法,一定要靠如理如量的正確內容。所以在家人忙些什麼、出家人又該如何做,這個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

【施性差別有三: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佈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布施從它的自性來分,有三種差別:財、法、無畏。法施跟無畏施的定義比較簡單,所以先說。財施內容比較廣泛,所以擺在最後。法施是無顛倒地、沒有一點點錯誤地開示正確的方法。

剛才說到我為什麼不敢出去,因為我出了家以後,聽見的法是五花八門,大乘、小乘、性宗、相宗,然後淨土、禪等等,各說各的,你不曉得怎麼辦!如果聽見了隨便拿一點就出去弘法的話,這是在混亂當中增加混亂。真正的法施是無顛倒,正確如理的。結果你不施還好,垃圾少一點,你越施垃圾越多,叫人家根本沒辦法解決。所以前面說過,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對大乘應該信解還要堪忍,在任何情況下絕不動搖。「堪忍」兩個字不容易喲!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是如理的認識,然後要如理地思惟,等得到了勝解以後(譬如天台所講的「大開圓解」),在任何情況下,不管人家怎麼說,即使天塌下來,你心裡還是了不動搖。  

就我本人來說,現在這個是談不到,但由於得到善知識的攝持和指示,至少有一點自己覺得蠻高興的,就是當外面說得天花亂墜,眾說紛紜時,我雖然沒有力量幫助別人解答,可是我內心當中的確再沒有什麼疑問。這並不是說我開了圓解,而是因為這種問題善知識都告訴過我了,我所了解的只是表面最起碼的一點點。如果我已經大開圓解,那就可以出去弘法了,可是我知道現在沒有,因此自己安住在裡邊修行,把穩了不敢動;否則的話,連好好修行不敢動這點都做不到,因為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會不斷地動盪,弄得一生空過。這點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菩薩不但是對於正法了知,而且還要廣通五明,「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也就是凡是世間所有無罪的事業都要能夠正確地了解,為了利益眾生,這都是菩薩該受學的,這是法施。無畏施就是使人家能夠免於恐怖。下面是詳細地說明財施。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02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