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論消文267
2024/09/11 19:40:53瀏覽4|回應0|推薦0

廣論消文267  268頁7行-269頁8行

日常老和尚第二輪開示

第三是萬一有障礙的時候,怎麼對治它。

初中分四: 惠施何田, 何心惠施, 如何行施,

施何等物。今初

第一個捨財道理又分為四項,分別為:

1布施的對象、2應該以什麼樣的心去行布施、3布施給別人的時候怎麼送。以及4所送的東西是可送或不可送的;每一個地方都很明確地說明它如理、不如理之相。現在看第一個「惠施何田」,這個比較容易。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於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平常我們布施,對自己好的人就送,冤家不但不送,還要害他,中庸的則無關緊要。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布施是三者一律平等。從文裡邊看,它包含了一切對象,不管是從自己的感受上,或從他人的德行上,乃至於從他的富樂、地位、名聞來說,一切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這就是「田」--是我們成佛的資糧田。我們恭敬佛是因為佛能使我們究竟離苦得樂;但是真正究竟離苦得樂,必須廣行六度萬行,現在那些人就是能夠成就我們的,為什麼不敬他呢? 

再進一步說,施的時候內心的相狀。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意樂就是實際上把財物送給別人的時候,當下的心理狀態。「唯意樂施」所說的是沒有東西的時候如何修心;這兩個是不同的。   

當你布施的時候,心裡面就這麼想:我現在把東西送給別人,對出家人來說,我現在說法,或者是供養三寶、莊嚴佛殿,或者我布施別人無畏,我忙一點,但讓他省力,這是應該做的事。因為這樣做能圓滿無上菩提資糧,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對所做的事情該有像前面的想法,那對於我們送出去的東西,平常總覺得這是我的,現在要想: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只是他暫時寄存在我這裡。不但財物送給別人,我的身體、氣力也送給別人。既然是別人的,現在他要我做,我當然高高興興做啊!就像僕人為主人而忙,現在我們就是如此,這個身體是僕人,這個主人是什麼?無上圓滿佛果等著你啊!你這樣去做,就是為著無上圓滿佛果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如果了解這一點,必然會精進努力,盡最大的力去做。

【緣行施田,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第三,你要做布施的事,一定需要受者,所以這受者就是你的資糧田、善知識。如果有人跑來向你乞討,這些人都是你的資糧田,他如果不來要的話,還不能滿足你的菩提資糧。東西擺在身邊不捨,其實這東西是虛誑的,反而還害我,送給他卻可以換取安全而且堅實的佛果。

所以不管你所施的東西,或所做的事情,乃至你的對象,能夠三輪清淨,在因地當中聞思相應,果位當中修證相應,有這樣的因,自然感這樣的果。

【《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攝波羅蜜多論》所說的,就是前面講的這個道理,乞者出現在前面,既然我們是學菩薩的人,行布施會增長我的菩提資糧,所以很高興,他是我的善知識!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他的,現在卻可以用來滿足我的菩提資糧。不管送任何東西,都要想到是為了成佛而施。布施時內心的所求,詳細的內涵就在經論上面,這裡只是提個綱要。所以宗大師為什麼教我們要不斷地多閱讀無垢經論,原因在這裡。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別意樂者,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

前面所說的緣由意樂,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這樣,這個是總的意樂。此外,面對不同的境界,還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是對我有怨害的人,要用慈心布施,這不但行布施。而且還對治瞋心,不但對治瞋心,而且增長無量慈悲,多好啊!   

「於諸有苦以悲意樂」,這一點要特別講一下。苦有身心兩種,現在我們外面看起來是好好的,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大部分都很苦。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迴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愍。如月稱云:「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悋,善士所稱讚。」】

對所有這些田都是住於捨心,乃至於布施的果也都迴向給他們,本來你就是要迴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特別是對苦田當住悲愍,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受苦眾生的策發才生起。

月稱大論師是一位大菩薩,他說施就是離慳貪。這種情況之下,不管受施者是器非器,不管十種田中哪一種田,布施的時候以平等心。布施這個行為本身以及施者都是清淨的。布施的時候用悲心,然後布施所得的果報也都布施給人家,這個布施才是真正圓滿的,才是善士所稱讚的。

【《無量功德讚》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諸乞者。」】

有的人因為布施有德者有功德,就會去供養,但是有窮人來求乞,他卻沒有悲心,因為覺得這個窮人沒有功德。他把錢集在那裡,要布施有德者,這個時候他的意樂已經不清淨了,雖然行布施,就像乞丐一樣。而世尊真正珍貴的是以大悲心,正因為看見他苦、貧窮,所以布施。

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要了解,不是在於他要不要,而是說我該不該。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境界現起了,我真正要修改的就是內心這種不如理的慳悋狀態,這個拿掉就對了,這個是布施時的意樂。   

「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雖然布施了,但是布施的心理狀態錯了,所以像乞丐一樣。乞丐是和尊貴成對比的,就世間名位來講,最尊貴的是王者,最下賤的是乞丐。現在你已經布施了,為什麼還講像乞丐呢?要了解布施根本因在哪裡,以大菩提心行六度萬行,如果你的大菩提心、悲心沒有了,那就錯了。

所以前面說,有窮人來求,正是大悲所緣的境,你現在不救而求果報的話,根本錯了,這個就是它真正的意思,這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前面是說應該具足何種意樂,下面是說我們不應該有的違理的意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8102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