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31 22:03:50瀏覽1971|回應2|推薦8 | |
為什麼是我?
我年紀輕輕不滿三十,每天早睡早起,不抽煙不喝酒,工作兢兢業業,處世誠懇正直,既不逢迎拍馬,也不背後傷人,愛護動物不殺生,雖然看見蟑螂還是忍不住,不罵髒話不亂丟垃圾,而且遵守交通規則。但是,我竟然得到癌症。 為什麼是我?而,不是--那些--揮霍青春浪費生命一肚子壞水--的人? 年輕時努力工作,遵守社會規範,唯唯諾諾,不要強出頭冒風險,就是為了退休時可以盡情享受,一切的苦難都在退休的當下,得到補償;一切的遺憾都在退休的當下,得到滿足。這可說是日本甚至現代社會的中產階級的信念與價值,保守、拘謹而沈悶。然而這樣的信念,卻因為例行的健康檢查發現罹患癌症而破滅,猶如世界末日。接下來等待死亡的日子怎麼辦?常言「慷慨赴死意,從容就義難」。「人生」這樣沈重的課題,無法迴避迎面而來,再也沒有藉口,比如「我很忙」,又比如「妳幾歲啊!還這麼幼稚!」,可以當作擋箭牌,可以暫時逃脫,可以視而不見。《我和我的生存之道》這部戲的張力在此陡然升空。不多囉唆,沒有前戲,第一集就直接進入正題。 漫漫人生,生死無期,人,該怎麼生存呢?是盡情追逐夢想,精疲力竭,死而後已?還是節制慾望,努力囤積,預留後路?是主動出擊?還是側重防守?是享受人生?還是延緩滿足? 人生,當然很難就這麼單純地二選一,更難的是,選擇未必是自由的,而所謂的「未必自由」也經常不只是「性格」作祟,至少還有每個人所屬的社會階層在作用著。如果以為平民百姓能動用的資源,能想望的未來,能遭逢的機會,跟含著金湯匙出世的人相同,那就算不是天真,也是自欺欺人。套用一句這幾年常聽到的話:「這年頭不是過勞死,就是餓死」,不管怎麼選擇,終究只能難堪的死。這在日本這樣講求合群,壓抑個人特色,階級流動這樣困難的社會,不同社會階層的空間,更是如同地心引力般的自然而無可逾越。尤其,來不及參與泡沫經濟的人,在後泡沫經濟時期,除了小小慶幸自己毫髮無傷之外,只能安分宿命般地過著棄之可惜食之無謂的日子。世間已無神話,知足才能常樂。 但是,當癌症降臨之時,就只剩下「為什麼是我?」的疑問。 第一集有一幕堪稱經典的橋段。主角正在煮麵,水開了,麵已經放進碗中,他想給給自己加個蛋,從冰箱拿出一個雞蛋,瞬間,他靜止不動,畫面轉向時鐘,時間一秒一秒地走過,滴答聲堅定穩健的在耳邊響著。忽然,他瘋狂地將雞蛋砸向牆壁,喘著大氣。 是憤怒,但為了甚麼?而這份情緒,為什麼又讓我震撼? 已經知道自己罹患癌症的主角,正感嘆自己過去努力囤積的果實,已無享用的機會,這樣節制的生活,如今看來,只是浪費青春,應該在生命的最後,好好彌補一直以來的空白歲月。盡情吃喝玩樂吧!盡情揮霍吧!可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刻在身體上的習慣,卻陰魂不散,過去的生活戒條與規律,還是緊緊的綑綁著他。讓他食不知味,揮霍卻無快感,想飛卻擺脫不了地心引力。就算,已經沒有了未來,就算,已經豁出去了。這個軀體、情感模式、生活方式、慣習,圈禁著他。也同樣,圈禁著我。 這場生命最後的戰鬥,這個所謂的生存之道,在我看來,就是與社會─軀體─文化三位一體的戰爭,如同萊特兄弟與地心引力的戰爭。 於是,他,憤怒。於是我,被鐵鎚狠狠地敲了腦袋,還來不及準備的時候,如同戲中的他被檢查出罹患癌症。 漫漫人生,生死無期,人,該怎麼生存呢? 看完了《我和我的生存之道》,當然不會就這麼找到答案,被啟蒙之光照耀而頓悟,終究只是個神話。至少,明白了面對這個問題,在社會革命不再可能的今天,可以從我每天餵養但卻經常沒有跟她交流互通聲息的軀體開始。 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像無法得到共鳴的空洞回聲,在夜空中遊蕩,留下劇中醫生的一句對白:「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我也要種下這棵蘋果樹。」 既然是我,那不妨have a good die。 憑心而論整齣戲的步調有點慢,但這齣戲的好看在於找到好的切入點,像調配得當的顯影劑,劇中人物的心情很容易地讓觀眾感同身受,可說是平凡中見感人。劇中角色的表現都很棒,尤其矢田亞希子的演技在這裡已經展現,難怪可以得到last x'mas的女主角。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