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Change了什麼?寫在結局之前(2008春季檔)
2008/07/10 16:14:23瀏覽3499|回應0|推薦3
好久沒寫關於日劇的文字了,現在這一篇又是算命式的寫作,主角還是木村,莫非是天意。因為我實在不那麼想接下木村粉絲的頭銜啊!

寫作的動力主要是自己的虛榮心作祟。我在 華麗一族 的文字中,冒險的說出後木村時代來臨,坦白說,心裡不免忐忑。特別是這齣 Change,又是月9大戲,又是走回帥傲的英雄路線,據說電視台為了拉台聲勢,不僅故意延遲上檔時間,製造發酵的空間,還大手筆的打出 看日劇得汽車 大獎的行銷策略,看來頗有寶劍出鞘的氣勢。不過逆水行舟終歸吃力,儘管精銳盡出,木村還是遭逢了十年來的首敗,而且很可能是二連敗,其一是十年來首次新戲上檔的第一集收視率不是當季冠軍。而另一個很可能的敗績,則是平均收視率不僅無法蟬聯冠軍,而且很可能無法守住20%大關。

就我個人的日劇口味來說,Change其實還不錯看,也遠比灑狗血的極道鮮師3來的出色。木村迷也能在Change中隱約看到Hero的身影:同樣實事求是,不怕威脅;同樣從平民百姓的視角出發理解世界;同樣不推託不諉責不文過。作為當今社會不太可能存在的理想典型,就算是虛妄不真,也足以慰藉生活在辛苦卻又找不到意義的世界中的我們,而且遠比罵髒話容易有共鳴。那麼,從檢察官久利生公平升級到首相朝倉的木村,為什麼還會遭逢敗績呢?

有人說都是題材惹的禍。政治題材一直有比較高的門檻,加上日本社會普遍對政治的冷漠,使得Change不如預期。有點道理,不過去年的華麗一族題材上也同樣嚴肅且門檻高不是嗎?

有人說木村演首相太過年輕,不具說服力。我不相信以日劇製作團隊的能力和事前作業,會不知道這個危險。相反的,我倒是認為這是本日劇的賭注:木村過於年輕的爭議既是風險也是賣點。Change從劇名開始,到預告宣傳,一再強調這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相,相對於一向被嘲諷的老人政治,Change要從這裡開始。而且編劇也意識到過於浪漫的訴諸年輕、沒有包袱、改變等,只會變成浮誇的童話,已經不適合轉型的木村。要扛起日本社會的既不能也不該是英雄,還需要經驗和深謀遠慮,嘿,又被我巧妙的轉回木村轉型為長子的論點了,華麗一族的接班策略用的是生命換取理想,Change則是直入接班的中心--政治場域,要跟官僚與政治前輩們接班。小心的維持兩邊的平衡與互動,是編劇的終極任務,也是這齣日劇成敗的關鍵。

所以,Change了什麼?當然不是年輕(準確的說是沒有包袱尚未污染)與理想這種也應該被Change的老掉牙的答案,而是喚起官僚們與政治老手們的初衷。日本官僚的能力一直有口皆碑,不同於菁英大多投身於華爾街的西方社會,日本許多菁英卻以進入官僚體系為目標。但誠如Max Weber所言,民主政治與專家系統帶來的不會是科學、理性與進步,而是被科層綑綁的官僚體系,以及政府認知與人們需求的必然鴻溝。菁英們不但大半精力耗費在各部門的溝通協調(這是好聽話,其實是相互掣肘),而且因為擔心行政權擴大(背後擔憂的是像希特勒般的獨裁)而發明了各種典章制度,結果不僅使得官僚決策與社會需求脫了節形成鴻溝,繁雜的程序和公文也淹沒了投身的菁英。在第二集競選首相的演說中,木村就說:「我會用跟大家一樣的眼睛來看問題,用跟大家一樣的腳來訪視全國。」前五集的主題就是年輕首相喚醒官僚的戲碼:難道政府的存在不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問題嗎?怎麼反倒只擔心政府財政赤字呢?甚至更擔心起自己的仕途。

政治老手更不用說,雖然現今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政客的嘴臉,但有哪位民意代表不是以為民喉舌而踏上政治之路的呢?然而正因為政治涉及了如此巨大的權力與資源,人類的血肉之軀與薄弱的意志又怎能抵擋住誘惑呢?於是法案審查不再以人民需求為主,反倒成了政黨鬥爭的工具。是政治的大染缸淹沒了良知與信念。第一集木村的政治初登板,為了回應選民對自己父親收賄疑雲的懷疑,他先是公開道歉,然後說:「不願意教小孩為了成就大業,有些罪惡就不可避免。」

不過假如喚起初衷這麼簡單,那當今的世界早已太平。很可惜,我們不是生活在童話故事中,我們也不是小孩了。怎麼辦?Change播出了九集,木村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一路挺進,雖屢遇困境,也能化險為夷,但不斷累積的疲勞早已暗暗潛伏,伺機爆發,加上政治老手神林議員的布局之下,終於身陷風暴。被神林議員節節進逼,終於必須兌現自己的承諾而自動請辭下台。當他在神林議員的將軍之下,必須為了自己閣員的收賄醜聞而下台之前,突然因為過勞而昏迷。大結局上演之前,埋下了巨大的變數。

下週的最後一集,木村會因為生病而獲得人民支持、喚起政客們的良知而再一次的化險為夷嗎?最終的逆轉就要發生了嗎?正義與理想終究勝出嗎?

我認為,不會。

在故事的結構設計上,史上最年輕最乾淨的日本首相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像櫻花般短暫璀璨地大放光彩,接著,倏然結束,留下回憶。社會的千斤重擔當然不能靠英雄來承擔,但英雄的風範,卻足以喚醒沈睡的心靈與早被遺忘了的初衷。只有重新啟動機器,回到政治的原點:人民的託付與需要,才能振衰起弊。只有靠著年輕的生命才能為老態畢露的政治進行電擊療法。這是年輕的首相可以擔負也是唯一能發揮的角色。

我相信答案是神林議員,他的謀略、才智與人脈,才是務實的變革之路,而只有木村可以讓他重新張開雙眼。所以木村雖然病倒,意識昏迷,但應該還會甦醒,因為他的任務還沒結束。但是辭去首相一職則無可避免,縱使千萬人要慰留他(如果要催淚的話,這是最好的橋段),他還是要豎立起負責、說話算話的政治典範。這樣看來,如果要衝收視率,也許木村得再一次死亡啊!原諒我的壞心眼。

不過官僚體制的慣性在一段時間之後,還是會再次令人沈睡,重新開機也不能變成例行公事,這讓我想起黑澤明的經典 生之欲 。生之欲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即將退休的公務員,在發現自己罹患癌症之後,一掃之前因循推諉與不做為的心態,終於完成了一項被市公所各局處踢皮球的空地改造成公園的計畫。在主角終究過世之後,他的同僚們緬懷著這份熱情,在守靈之夜發願要在官僚機構中找回自己的熱情,為民服務。但官僚機構終究不是熱情可攻堅,當感動退潮,一切便依然如故。

Change的結局如何,重要的不是我的預言能否成真,而是呈現出日本社會對政治的態度,是相信Change呢?還是回到黑澤明的預言。

到底Change了什麼?還是什麼都沒有Change?現在只能拭目以待。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202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