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 ?--關於《華麗一族》
2007/03/09 16:06:27瀏覽5306|回應2|推薦7

為什麼是《華麗一族》而不是《白色巨塔》?

不管是作為書寫者,還是讀者,看到一篇關於2007年日劇《華麗一族》的文字,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應該會是這個問題:為什麼是《華麗一族》?這齣雖然是大卡司大製作,原著劇本還是《白色巨塔》的作者山崎豐子,但持平而論並不算太好看,標準嚴格點的話,只能算中上水準,而且都一年過去了,為什麼現在還要寫/讀這麼篇文字呢?甚至,為什麼不寫《白色巨塔》呢?

我的確還記得《白色巨塔》在台灣首播時造成的轟動。從來沒有哪一齣日劇在台灣首播完畢之後的第二天就開始重播!而且,我自己竟然也就跟著又看了一遍。《白色巨塔》的確是膾炙人口的好戲,不論選角、場面,還是戲劇張力都是少見的佳作,但是可有人知道,就收視率來看,《白色巨塔》還以千分之一小輸給《華麗一族》!而且《華麗一族》還奪得2007年的年度收視率冠軍!光憑這一點,妳不覺得《華麗一族》值得書寫,值得探究嗎?

特別是當我看到《華麗一族》一字排開的演員陣容,從主角木村拓哉(這可是他暌違兩年的新作),到搭配的已有盛名的鈴木京香、長谷川京子、仲村徹,還有崛起中的兩名年輕演員成宮寬貴、相武紗季,連演技備受肯定的西村雅彥也願意屈就小小小配角…,真是星光燦爛;還有電視公司TBS特地將《華麗一族》訂為開台55週年的宣傳慶祝大戲,因而傾力投注的資源,《華麗一族》的華麗,真讓人無可想像。然而,結果卻僅僅勝過《白色巨塔》這麼一點點,如果是民調的話,等於在誤差範圍內,兩軍勢均力敵。再者,如果光比較與《華麗一族》同期上演的其他兩部日劇《流星花園2》和《派遣女王》,《華麗一族》也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第八集還落後給《流星花園2》!簡單的說,《華麗一族》之奇特之怪異,就在於它的收視率既太高又太低!說太高是因為比起《白色巨塔》的經典,《華麗一族》的確太高了,但比起它砸下的資源動用的關係,結果卻不盡人意。這樣奇特的現象難道不值得一個「為什麼」的問號嗎?

不過收視率能代表什麼嗎?不是有人說那充其量不過是媚俗的指標罷了!當然這裡的媚俗並不是昆德拉的用法,只是單純的討好大眾而已。話雖如此,的確收視率與作品本身的好壞無法等量齊觀,但《華麗一族》作為連續劇可是大眾文化商品最重要的類型之一,收視率高低當然意味深長,何況我還以為我們已經告別了菁英vs俗眾這種分類方式很久了!

答案會是因為大卡司大製作大宣傳,再加上《白色巨塔》的庇蔭,所以才硬是被拉抬上來的嗎?

如果是這麼一番兩瞪眼的答案,這麼樣的權力與資源決定一切的話,那麼妳我的生活都將失去光彩與希望,同時作為夢工廠的文化商品,一如連續劇,也將功能盡失。況且現實畢竟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理性的分析經常只有事後諸葛,替成功合理化而已,我們不是眼睜睜目睹過電子雞、葡式蛋塔的爆起爆落嗎?當然還有幾乎蒐集了MLB明星隊陣容的洋基不也好幾年拿不到世界大賽冠軍了嗎?旋風掃過,不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更難堪的是那些滿地找眼鏡的專家!

我認為撐起收視率的第一個關鍵是木村拓哉效應。

「哈!這不是廢話嗎?我還以為有什麼驚人的內幕呢!」肯定有人馬上覺得被騙了而氣得跳腳。但請先別急著轉台,因為木村效應另有其他。

的確木村做為日本偶像之王,統領日本演藝界已經長達十餘年,足可比擬當年NBA的喬丹大帝締造的神蹟。喬丹十年內奪得六枚冠軍戒六座冠軍賽 MVP,換算成主演偶像劇的收視率評比的話,日本近二十年來收視率前十名的偶像劇,木村佔了六名,更可怕的是收視率的前五名都由木村一手包辦,分別是《Hero》、《美麗人生》、《Good Luck》、《戀愛世代》、《長假》,相對較差的《愛情白皮書》也排在第九,木村主演的這六齣戲從最早的《愛情白皮書》(1993)到最晚的《Good Luck》(2003)橫跨十一年,用喬丹來比擬,一點也不誇張。所以木村當然是關鍵中的關鍵啊!

是啊,木村創造的記錄的確前無古人,往後也很難有來者。但這卻不是我說的木村效應。

如果把木村當作關鍵因素是為了依賴他已經建立的霸業和超人氣,那只能適用木村的粉絲們,遠不是《華麗一族》要打勝仗的關鍵。君不見隨著年紀增長,木村效應明顯遞減嗎?上一檔主演的日劇《引擎》(2005年冬)只收在差強人意的22.4(當然是以木村的高標準來說),就是最明顯的事實,更別提最近他為了電影《武士的一分》的票房,為了與草彅剛(SMAP另一團員)的《日本沈沒》的票房一別苗頭,捍衛一哥頭銜而「下鄉親民」的舉動了。我知道木村粉絲們一定會說「那2006年Hero特別篇30.4的收視率怎麼說?」這就像當年第三次復出NBA的老喬丹,雖然偶爾還是可以哪個30分以上,不過也就是偶爾了。

我之所以認為木村是關鍵,原因剛好跟一般粉絲的想法顛倒,我看到的是木村此時的弱,而不是彼時的強。正是這個弱(當然還不是日薄西山那種,只是從如日中天往下掉)成了《華麗一族》重要的武器。

為什麼木村這幾年聲勢不如從前?在我看來主要是他的形象(偶像劇中的英雄)和年齡(或說人生階段)產生了落差,先不提後有追兵(比他更年輕更帥更能展現當代生活質地的演員),這樣的落差使得他演出的說服力(魅力、催眠力…)大不如前。如果您看過《Hero特別篇》,應該就可以體會了。所以現在,請注意,就是現在,對木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前景混沌未明,是轉型成功呢?還是從此江河日下?我相信不管是木村派(包括經紀公司、粉絲、製作人等),還是非木村派,都會非常關注這個關鍵時刻,正是此時的弱,讓一些人著急,另一些人好奇,像有致命吸引力的黑洞。

「這不就是『轉型』嘛!拐彎抹角裝神秘!」我說的的確是木村的轉型,不過這個轉型跟《華麗一族》互為表裡才是關鍵所在。在《華麗一族》中,木村扮演的是 1970年代日本阪神特殊製鋼的負責人,同時是萬俵家族的長子。萬俵家族一手掌握金融(父親是阪神銀行負責人)一手掌握工業(祖父是阪神特殊製鋼的創始人,後傳給木村),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重工業一直被認為是成為先進工業國經濟實力的指標,鋼鐵業代表的就是日本的未來,是日本自戰敗後重返世界的必由之路。相反的,金融財閥卻由舊勢力把持,這群人曾經帶給日本災難,戰敗後卻大都逃過劫難,繼續掌握著日本的政經權力。

1970年代的日本,一方面才剛從戰敗的重建緩過氣來,步上正軌,蓄勢待發,財閥休養生息之後已恢復元氣,而日本的工業卻根本還看不見1980年代的「日本第一」,對未來萌生了點模糊的希望,但又還不能篤定走下去,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日本1970年前後已然戰雲密佈一觸即發。當然,這指的是產業界。社會文化界在1965年開始,早就騷動頻頻。全共鬥的學運和其他社會運動罷工罷課遍地烽火;同時日本職棒巨人軍王朝也初露鋒芒(1965是不可思議的連續九年「日本第一」的第一年)。回顧這段歷史,可說此時的日本像快煮開的水,社會各個領域都積蓄著能量,有的已鋒芒初露,有的還醞釀當中。這個象徵著日本的華麗家族的恩怨與衝突,背後是日本經濟興衰的真實戰爭,是政治權力更迭的生死戰,生死存亡,非同兒戲。無怪乎,當年(1973年)《華麗一族》一出版,就造成轟動。

試想,有甚麼比這樣的劇本和角色,更能符合木村轉型的需要呢?木村轉型關係到日本演藝界的生態,牽扯到的絕不僅是木村個人,也不僅僅是木村派的想望和利益,更是日本演藝界總產值是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沈淪的問題。請別說我誇大,只要看看喬丹退休後的NBA,就知道其中的甘苦。

後喬丹時代的NBA的解答是「中國」的姚明,姚明帶著NBA成功登陸,最好的證明就是NBA球星的球衣。可有人知道賣的最好的是誰呢?讓你猜三次。這麼明顯的提示,答案當然就不會是姚明。抱歉,姚明球衣的銷售量只排老三,也不是號稱火箭(Rockets)雙引擎之一的T Mac,而是Kobe Bryant!這個單場得分還蓋過喬丹名列史上第二的NBA新天王,這種效果才符合NBA聯盟的期待,也才算的上是成功的策略。那麼日本的文化流行工業呢?如此重擔早已不是飄浮在空中只為正義愛情獻身最後還可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英雄」角色所能負擔,能扛起重擔的,只能是「長子」;不能是溫馨家庭劇的長子(例如江口洋介的《同一個屋簷下》,即便如此,江口也是成功的將自己從《東京愛情故事》以來的花花公子形象,轉型為「最可依賴的男人」),只能是備受期待卻不斷被命運折磨最終力挽狂瀾的辛苦的長子,站在地上承受千金重擔無可脫逃即使獲勝也必然千瘡百孔的俗世英雄。特別是在日本,長子必須承接家業,繼往開來。我記得當年日本職棒大榮鷹(現在的軟體銀行)力邀王貞治從巨人軍跳巢拯救萬年B級爛隊時,老闆是這麼打動王貞治的,他說:「在日本職棒界,長島茂雄是長子,您是次子。出外打拼是次子的宿命啊!」

化身萬俵鐵平的木村拓哉,從英雄偶像化身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萬俵鐵平也從萬俵家族的長子,化身為日本產業的長子,不僅要引領產業界走入世界,更要和舊勢力舊體制舊思維有個決斷,如同長島茂雄之於日本棒球界。劇中父子衝突終於台面化之後,萬俵鐵平說:「我必須站出來對抗父親,不然整個家族都不會得到自由。」當然演出這個產業界長子的角色,對於木村以及粉絲來說,沒有也不能直說的便是透過萬俵鐵平的形象,木村想將自己形塑為演藝界長子。如此,從原著設定的時空背景下的日本社會,當前舊戲重拍時遭遇韓流與好萊塢攻擊的日本演藝界,以及經歷黃金十年之後意圖再創另外十年高峰的木村,三位一體。對照原著鐵平這個長子只是配角,到了2007年重拍的《華麗一族》長子變成主角,主戲從萬俵大介與三雲祥一的金融財閥的戰爭轉向父子間乃至金融與工業的衝突,以及強調鐵平為實現理想遭受的磨難甚至犧牲等,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因此,不管木村轉型是否成功,《華麗一族》註定了會有高收視率,差別只在於這場勝利是一個木村世代的終結?還是新的開端?希臘悲劇有句經典名言,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我們拭目以待。這樣的戰役,不管是看門道還是看熱鬧,都讓人引頸期盼。

保證《華麗一族》高收視率的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就是整個日本社會當下的處境。說全球化的衝擊也許過於籠統,或因為太流行而變的不痛不癢,看看近日狂賣的 《下流社會》或《M型社會》,2007年同期另一齣日劇《派遣女王》的高收視率,還有日本職棒的球星投身大聯盟造成的衝擊,更別提韓流還有台灣F4在日本造成的轟動,在在顯示出日本正處在舊體制失靈但仍頑強抵抗,最經典的是終身雇用制的瓦解,這也是《派遣女王》異軍突起的原委,新的制度還四處突圍兩面作戰的苦楚,例如靠著IT產業與股票炒作起家的崛江鋃鐺入獄,以及不景氣達十年之久的日本經濟進入21世紀後開始回溫)。

活在這樣的世道,人心惶惶在所難免,對於文化工業來說,這樣的社會氛圍也是市場所在,作品的成功與否,端賴能否聯繫上這份焦慮與不安。有的走輕鬆路線,最有代表性的是這幾年漫畫大量改編成日劇和電影,《流星花園》、《NaNa》都搏得滿堂彩;有的是催淚感人的愛情,讓人暫時遠離現實,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在世界中心呼喊愛》、《現在,很想見你》的轟動;另外有一大部分則是懷舊,經由懷舊想像未來。

2005年登場的是重寫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經過將日本人民界定同為戰爭的受害者的角度,繞過侵略國的罪責問題,例如一系列反戰電影或日劇特別篇的背後其實是想建立「那是日本一小撮害群之馬的軍閥所為」的說法,其中最好的題材非廣島的原子彈災難莫屬了。在控訴的同時,日本也不忘拍出像《6000人命的簽證》這樣的日劇特別篇,舉證歷歷的說即是作為發動戰爭的日本,也有外交官成就一樁如「辛德勒名單」這樣的救人義舉。另外日本也嘗試要走向世界,例如2004年的《Pride》中,冰上曲棍球選手木村拓哉最後就以在NHL發光為結局,另外像為了讓自衛隊走出日本不惜修憲,還有最近幾乎造成日本職棒動搖根基的明星選手大量投入MLB,像是肯定可以打破日本職棒生涯安打記錄的鈴木一郎。

2006年,日本經濟復甦在各方面都受到肯定,而懷舊的年代,特別集中在二次戰後日本經濟重建漫長艱苦的黑夜將盡曙光初露的六零年代後半到七零年代初,在戲劇中不約而同都集中在東京塔興建完成的前後幾年,以東京塔當作象徵。例如講述日本藝人經紀公司之先驅渡邊晉的《The Hit Parade》(這是連兩集共三小時的電視特別篇),講述日本傳奇廣告才子杉山登志的《The message》(電視特別篇),改編自1974年開始連載至今的傳說中之漫畫的電影《Always 三町目的夕陽》,講述1966年開始日本東北煤礦轉型為觀光主題公園的電影《扶桑花女孩》,還有一年內連拍三次的《東京塔,我和媽媽,有時還有爸爸》等。這些作品不僅賣座滿堂,也得遍了日本各大影展的獎項,更重要的是這些電影經由過去所投射的未來,以及幾乎不變的敘事:從戰後重建期的匱乏,胼手胝足,終於走向繁華與日本第一的終點。難道不是對比著上個世紀九零年代的辛苦和煎熬終將過去,新一波的經濟成長就要開啟了嗎?在這個脈絡下,《華麗一族》在此時舊片重拍,而且有意的修改故事主線(如上所述),就一點都不奇怪了。順著這個日本有意無意建構的歷史敘事--蟄伏多年的日本即將再次走進世界的慾望--以及真實的尋常百姓的焦慮與不安,《華麗一族》很難不成功。

「好吧!就算這麼說有道理,但是好像沒有回答一開始的問題啊!妳的故事證明的是《華麗一族》熱的發燙,而不是弔詭的勝利!另外,妳難道不知道萬俵鐵平最後一敗塗地甚至舉槍自殺了嗎?這個結局讓妳的故事完全無法成立呦。」您歪著頭調皮地說。

的確,我的故事說明的是《華麗一族》保證勝利,至於結果是差強人意的既太高又太低的勝利,除了一開始我也同意的《華麗一族》其實不夠精彩之外,還可以從偶像劇自身處境的轉變來分析。

收視率不高其實是這幾年日本偶像劇的普遍現象,這幾年來偶像劇的收視率能達到15%,就可以去拜拜了。這個現象與全球化、網絡興起等所謂的「新經濟」的崛起,幾乎同時發生,也跟NBA 找到後喬丹時代的解答時間相近。一句話,連續劇這樣的類型已經從影視工業的王座退下來了,地區市場也被全球市場滲透(嚴重點的字眼是「侵蝕」),這是大勢所趨。雖然不能說這個來臨了的新世界會更美麗,不過就算是惡魔,也無法阻擋,只能順勢而為。簡單的說,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前述兩個關鍵性力量,《華麗一族》恐怕無法獨占鼇頭。就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如果木村派(從藝人本身到經紀公司),乃至日本的文化工業,沒有新的思維和策略,真有可能印證那句希臘悲劇,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木村粉絲們,抱歉了!

至於萬俵鐵平的死會不會推翻我的故事呢?我認為答案本身就是某種隱喻。「嘿嘿!好險,我寫的不是本格派的偵探小說,抓兇手不會是本文的高潮。」我心裡暗自慶幸。

除了上面提到的木村轉型的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當前日本的情勢。原著作者山崎豐子開始寫作的年代是1960年代中期,她所吸收的文化滋養,是狂飆的1960年代的社會氛圍,反美帝、反財閥、反保守政權等社會批判的進步思想,這些元素都可從她的作品看到。可《華麗一族》出版的1973 年,基本上日本社會的騷動已被鎮壓,社會回歸往日的「平靜」,這不是美好生活的降臨,而是保守勢力反撲成功,是社會改革的挫敗。換句話說,進步主義在這場與保守派的戰爭失敗了,壯志未酬,空留遺憾。說《華麗一族》是進步主義奮戰的墓誌銘可能太過沈重,但實踐上的挫敗轉化為語言上的批判,卻也非常合理。小說的結局,萬俵鐵平節節退敗,最後終於自殺,而萬俵大介的勝利不過是作為執政黨擴大自身權力的馬前卒,新合併的銀行隨即要被更大的銀行吞併,而負責這樣業務的不是別人,就是在銀行併購戰役中扮演萬俵大介與政治高層疏通的美馬(請注意,美馬的角色在電視版中完全被邊緣化),萬俵大介的女婿。也就是在原著中,整盤棋不過是保守勢力的佈局,萬俵家族付出了分崩離析的代價,換來的不過是替既得利益清除戰場的效果。這不就對應了山崎女士所處的時代氛圍,以及滋養她的文化派別的難堪結局嗎?

就在《華麗一族》出版的十年之後,日本產業走進世界,晉升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國民年所得是前一代人無法想像的三萬美金以上,日本的政經體制成為世界的有志之士取經的對象,此時的日本意氣風發,呼風喚雨。我相信在1970年代幾乎絕望的那一代日本的社會改革派,也同樣無法想像。

因此,2007的《華麗一族》,有必要回應日本工業的這段轉折,萬俵鐵平代表的這股力量必須存活。所以,就算重拍的《華麗一族》不願意有失身份的討好當權 者而讓萬俵鐵平逆轉獲勝(我想這是走社會批判路線的山崎女士的基本堅持吧),至少也會留下風雲再起的生機,因為這是經濟回溫的當前日本的集體情感與想望。 第七集萬俵銀平對父親說:「您這樣不就是為求成功不擇手段嗎?您作為銀行家的信念到哪去了?您贏不了大哥鐵平的,他有信念有理想,爺爺不是說過有信念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被打敗。就算是失敗,也是暫時的。」

答案本身就是種隱喻。在前述的基調上,鐵平代表的力量必須存活,問題就在於以什麼方式活下來,而活下來的方式便表現出2007年版本對當前日本社會的看法,以及偶像劇與媚俗所能保持之距離的極限。

終於迎來了最後的結局。

《華麗一族》以超過30的收視率漂亮的完結,木村拓哉創下自2000年起,每部主演的日劇都獲得當季收視冠軍的紀錄,如同喬丹大帝連續七年蟬聯得分王頭銜般,成為日劇的木村障礙。雖然鐵平死了,但夢想卻留了下來,大介「慘勝」之餘,也被鐵平的生命感動,正是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

最後一個鏡頭,遠眺高爐運作的永不熄滅的火焰。這個多出來的畫面(相對於原著),讓鐵平所代表的製造業之基石與日本之未來的阪神特殊製鋼,儘管失敗也要留下的希望之苗。

是的,生命有時而盡,夢想永世長存。

至於日本復甦中的經濟,能否在這股叫好叫座的懷舊潮流的帶動下,在文化工業(現在有個美妙的名字「文化創意產業」)的引領下,重返榮耀呢?亦或是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華麗一族》2007年重拍的電視版是塊試金石!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801983

 回應文章

ozis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這麼認為呦
2007/03/09 16:47
是啊,我覺得木村的詮釋的確不算精彩
他還是把長子當偶像演
所以我才會說這齣戲
win the battle, lose the war
這齣戲應該還是會勝出,只不過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那種

萬俵大介的確演得非常出色
感謝妳的回應

期待您的再度光臨

好命公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華麗なる一族
2007/03/09 16:36

這部連續劇我每個禮拜天晚上九點都和老公一起看,不過我是看不太懂啦

這部戲裡的確是眾星雲集,但我覺得木村的演技不是很出色,裡面人物我最喜歡的是万俵大介(北大路欣也),他詮釋大介的那種氣勢跟神韻,演技棒得沒話說,大家都演的很不錯~~這部戲雖然不能全部看懂但我覺得還蠻好看的

以木村的年齡已經無法再演那種20幾歲的小生角色,也沒有說服力。我也不認為是他一個人撐起全劇,我再怎麼看他就是覺得他是木村拓哉不是鐵平,飾演他弟弟銀平的山本耕史也演得很不錯。一齣戲是由很多演員一起完成的,尤其在這部戲裡演出的幾乎都是一線演員,只是大家還是把焦點放在木村身上,我不認為這算是他轉型成功或是會讓他的聲勢再更上一層樓

演藝圈裡本來就是新人輩出,尤其現在出道的藝人年齡越來越小~~~木村的生是會下墜也是很正常的事~~~人不可能會永遠都是在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