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命運
2005/09/25 17:20:52瀏覽722|回應2|推薦3
因為搬家的緣故,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書房,將書籍分類。望著一箱箱的書,發現真正能吸引我、啟發我、讓我愛不釋手的,竟然不到十分之一,如果再扣除一些和研究有關的資料,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書和我的思考、生命發生關係,其他的三分之二,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疊著厚厚的塵埃,一副要你管的模樣,陌生的令我驚惶。

回想起以前買書、印書的情境,這些書的確深深地令我著迷,牽動我的呼吸。可曾幾何時,已經形同陌路?

高二的時候為了要不要考大學思索許久,不甘願讓K沒營養的教科書成為青春的全部,不願意為了無從想像的大學而放棄眼前令人著迷的夢想。最後是一顆求知若渴的心,是期盼成長的夢,推著我走向升學的道路,要自己相信痛苦、無聊的高三之後,有一片蔚藍的天空。高三,只是蓄勢待發的準備而已。

然而進了大學之後,一切都不如預期,只剩下揮之不去、跌落谷底的失望,為了撐過四年,拿到文憑,只有自力救濟一途。於是開始了那段知識拓荒時期,靠的只有唐吉軻德的勇氣,沒有同伴,沒有地圖,沒有目的地;只想逃離,只是走,不斷的走。現在書房裡的書就是這段探險的標記,是記錄,也是行囊;是成果,也是負擔。

一直到了今天,回首過往,發現走過的那段崎嶇路,是迂迴之路,是detour。探險過程中驚心動魄,繞的路又遠,路況也不好,收穫自然很有限。唯一足以自豪的,只有旅程中大大小小、點點滴滴,都是親身體驗,都在身上烙下了印。是唯一的收穫,也是別人無法搶走的收穫。

人類的學習總是這樣的過程,如同歷史必須事過境遷才得以寫就,學習也是只能到了進入狀況,繪製出地圖之後,才知道路途多凶險,才抓的到重點。人生,也因此而迷人,等到七老八十之後,躺在搖椅上,用那已經老朽的腦袋回憶一生,瞭解了年少輕狂,知道生命的侷限,可是軀體已經腐朽,那些頓悟、那些疊滿滄桑的格言,也只有帶進自己的墳墓了。社會變遷如此快速,格言適用性也同樣大打折扣,新生代仍然只能以他們一生來換得屬於自己的箴言。如此往覆,是人的無奈,也是人的價值吧!

我們終究是要下台的,這是一開始就注定的了。

想著,想著,好像我也已經是個老頭了。加把勁,在太陽下山之前。

讀完村上春樹新作《發條鳥年代記事》第一部,其中有一段跟我現在的感受相近。書中一位軍人因為得知自己不會死的命運,於是身不由己的目睹了戰爭中種種殘酷的煎熬,以及生命感的喪失,當然,最後是活了下來了。嚐盡了想死而死不了的痛苦,之後,他感慨地向書中主角說:「命運這種東西,終究不該是預先知道的,而是要去體驗而有所期待的。」

ps這篇文字是幾年前寫的,那時對村上春樹還抱有一種希望,也許有朝一日,他可以走出賴以成名的框框,畢竟他那冷漠中帶著熱情的文字,還是相當迷人。現在,也還是習慣性地閱讀他的作品,儘管每次都掩卷嘆息,也許嘆息的是自己曾經狂狷的歲月。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69161

 回應文章

ozis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是理工科系畢業的
2005/09/25 18:38
當初選擇考理工科系,純粹是因為比較容易考到好學校
如果看過這一檔日劇 龍櫻 的話,日本也是如此
結果一如所料考上T大,但也一如所料的覺得無趣

然後,大學四年我過了這一輩子最用功的四年,
也是這輩子讀了最多根本科系無關的書的四年

然後經常跟家教學生說,如果真有想做的事,沒有一定要讀大學
哈哈,好像自己解構

某個程度來說,這就是命運。

elvisme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9/25 17:31

哈, 大學的時候, 我反倒是不愛看那些書的. 我讓自己悠遊在一個廣大的空間當中, 讓自己去想, 想什麼呢? 想做自己, 而不要成為書中的奴隸.

高二我差點想轉到文組了.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