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果在現代生活的洪流,一個掙扎的人...
2008/08/01 21:05:59瀏覽914|回應1|推薦2
過去的十年,我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跟生活搏鬥,不妥協、不逢迎、不諂媚,追尋著自以為是的生活方式,像咬著骨頭不放的老狗,自以為帶著凜然正氣,理直氣壯。然而,在我埋首於書本、寫作、運動多年之後,攬鏡自照,才發現自己不過是從浪漫主義以來,對現代文明的抵抗與奮戰的symptom,像海上短暫冒起的小浪花。既不特別壯闊,沒有詩意,也說不上亮麗。只是抽蓄而已。

整個現代社會基本上奠基在生存的命題上,不論是文化價值體系或是社會制度,而生存最簡單的說,是避免兩項威脅:死亡與匱乏。為了擔心每個追求利益的個人反而造成相互傷害與失序,所以各自讓渡部分權力給state,其代表就是法,然後進入政治社會;而為了解除匱乏與對匱乏的威脅,就誕生了以佔用自然並把萬物(包括人本身)當作工具的經濟。說整個現代社會的兩根支柱是政治(法)與經濟,一點都不為過。

但確立了政治與經濟之後,公主與王子從此就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

當然不是,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浪漫主義運動,甚至到晚近的後現代反思了。簡單的說,政治領域,守法精神,最終得利的是既得利益者。試想,失序狀態下誰的損失最大?誰的獲利最大?對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沒什麼損失,失序搞不好還能翻身,但對既得利益者來說,就完全顛倒。所以整個法,雖在法哲學層次上要求普遍性,但具體的歷史進程上,卻不折不扣地是圍繞著既得利益者而建造,但不表示這套制度只是單方面的鎮壓被支配者,關鍵在於利益的分配與分配方式。自由主義最基本的論調是機會平等,但是當原始積累已然完成,壯如巨人的既得利益者與瘦骨如柴的弱勢者「公平地」一人打一拳互毆,結果會如何呢?想必一目了然。

而對經濟利益的算計與追求呢?最明顯的後果就是大家逐漸以追求達至幸福的手段,代替追求幸福本身。以及理智氣壯的自私,累積財富才是王道,正義、道德、理想與真誠不能溫飽,不過是失敗者的藉口而已。A. Bloom就嘲諷說在現代社會,「野蠻的自私比偽善的道德更值得尊敬」。

本來錢作為流通的工具,可以把人特殊的才能解放,在分工的狀態下,各盡職能,然後用錢中介,追求並滿足各自幸福的人生。然而,金錢的積累還伴隨著社會地位、權力的增長,以及安全感。甚至,為了賺更多的錢,背後是讓自己更有改變生活的能力,結果所有的精力都耗費在上面。達到結果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心性,生疏了對自己對人生的想望,變成金錢的俘虜。於是,本來賺錢是達至幸福生活的手段,到後來卻變成人生追求的全部。最常聽到的話語:現在好好工作存點錢,以後再做自己想作的事。聽起來完全合理,卻很難達成。一來,大多數的人存錢的速度往往比不上物價或到達做自己想作的事的臨界點。二來,萬一達成目標,人們又很難忘記賺到大錢的爽快、勝利者的暈眩,於是很容易就繼續「擴大再投資」,繼續輪迴。而這不就是百年前馬克思對資本的定義嗎?

我們在當前看到的社會上的是是非非,不都是這兩根支柱運作的結果嗎?然後,現代人開始產生的不同的文明病,心理學也就應運而生。以及伴隨而來的對健康的歇斯底里式的在乎,想想現今醫療制度的變化趨勢。想想宗教與保守的基金會對煙、酒、毒品的態度。不是都說好死不如爛活著嗎?

於是,英雄殞落,詩意不再,只剩下算計,乾枯的物欲滿足,以及,酒足飯飽之後的空虛和對空虛的間歇性抽蓄。

這雖不是我想望的人生,卻不一定是不好的人生。每個人都能追求不同的人生,是這個不讓人滿意卻勉強可接受的現代社會的偉大貢獻。

在這個基本的問題意識下,才能理解尼采的憤怒與焦慮,才能理解百年來的文化哲學或人文學科的基本問題,才能理解自由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爭辯、延燒與歷久彌新的影響。當然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焦慮、矛盾與掙扎的原點。

然而,說到底,其實是對前社會的「自然狀態」的假設所致,背後當然是一整套奠定現代社會的哲學思想。要想過不一樣的生活,在我看來,首先必須在思辨上反思「自然狀態」。這是批判現代性的起點,也是實踐不同生活的起點。

不進入現代生活的套路,得到的很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異樣的目光與社會壓力;不進入現代生活的套路,得到的可能不是舒適,而是更辛苦的工作與不自在。

but that's fair.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2094870

 回應文章

rAY
哈囉
2008/12/29 23:03

看完你的文章受益良多!

我也時常在想所謂公平的體制是什麼?

我想並不是政治與經濟建立以後,王子與公主沒有過著幸福過樂的生活!

而是人們永遠不會有幸福快樂的生活,就像假設沒有人滿意自己的財富的話,世上就不存在絕對意義的有錢人,只有相對意義的有錢人而已,同樣的沒有絕對幸福的生活,但有相對幸福的生活。

問題是我們要找出這個相對公平的體制!

我對哲學、社會學的涉略都很低,不過你說的體制的設計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我認同一半。想像在遠古時期時,應該就會有建立某種程度的秩序的需要,若沒有這個秩序來保護"弱者"的產權,財產就會被比較強壯的人掠奪,為了避免陷入互相掠奪而不求技術進展的演化方向,這個秩序的存在應該是有必要的,只是說後來這個秩序演變成所謂維護既得利益者的保護帳。

看看現在全球不景氣的現象吧,我想有可能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世界扁平化後的必然結果,當西方國家無法像從前一樣藉由剝削第三世界國家而維持富裕時,經濟制度會不會解體,而馬克思預言的共產世界真的成真?

ozison(sapientia) 於 2009-01-01 21:45 回覆:
雖然妳自謙對哲學、社會學涉獵很淺,不過是問了好問題啊
關鍵就在於「財產權」的界定,以及圍繞著這個界定而形成的社會制度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對財產權的重新思考不等於廢除財產權,雖然在19世紀有過這樣的提法。例如當前流行的智慧財產權真的完全屬於提出的作者或投資的公司嗎?所謂知識難道不是社會共有的財產嗎?目前這種對智慧財產權的界定方式,真的對創新有幫助嗎?還是被資本壟斷呢?還有目前爭議很大的p2p的網絡,例如流行音樂,真的是傷害創作者嗎?還是傷害壟斷流行音樂工業的大公司呢?幾年前奧運歌曲的爭議還歷歷在目。
我並非完全反對現今的財產權制度,而是認為它需要反思,不能直觀地接受當作前提。
最後感謝妳的光臨
歡迎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