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08 01:03:09瀏覽794|回應0|推薦1 | |
「大街」是社會協議。
當時間回到我還在流鼻涕的年代,也就是買電視還送大同寶寶的時代,「街」上走的是稀疏、緩慢的鐵馬,是我們跳房子、玩彈珠的好場所,是夏天吃飯汗流浹背時的飯廳,整條街就像大餐館一般,可以和鄰居邊吃邊聊天,同時可以欣賞紅通通的落日,吃完飯還會乘涼、下棋、偶爾還有吵架可看。「街」像是大客廳。 後來為了響應「客廳即工廠」的號召,家庭代工蔚為時尚。左鄰右舍分別從事同一件成品不同的代工項目,有的專門縫玩偶的上衣,有的做小鞋子,有的糊小紙傘,每戶人家都變成工廠生產線上不同的生產部門,包商沿街依序收件送件,最後就可以將我們這些小零件組成可愛的小玩偶了。由街道構成的鄰里網絡把整個社區連結成為「隱形工廠」,共同為創造台灣的 GNP 而努力。 「街」成為生產線上的輸送帶。 聽說台北現在叫做「國際都市」,就是開始想要蓋 126 層大樓, 開始堵車,開始無法在陽明山上看夜景的空間,因為特別講究「效率」,加上「時間就是金錢」,車子就要能夠盡情奔馳,因此「街」就整容了,有時候是筆直、寬大的道路;有時候變成「高架橋」快速道路(已經無法區分這是橋還是路了);家門口的「街」則成了停車場。於是,我必須牽著孩子的手,囑咐他「馬路如虎口」,反覆訓練他過馬路的技術,就如同狩獵為生的族群,必須學會打獵一樣。「街」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盡可能加快城市流通的節奏。 二十一世紀的「街」呢?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