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胡言] 關於 輕與重
2005/09/19 11:19:34瀏覽778|回應0|推薦0
我經常覺得,生活都要變成石頭了。──Calvino

用Calvino的話來說,是那些「輕盈」(lightness)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關係、權力關係、想像、欲望)在作怪,不過也同時是救贖之道。這個觀點首先來自電影「里斯本的故事」之啟發,然後是Calvino未來千年備忘錄講稿的發展。

越來越能體會出馬克斯的高明,他看出一切形式、物質(可感受到的一切內容)其實不是世界奧秘之所繫、社會如何可能的關鍵,重要的關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關係」。

發展一種「關係性」的思考,是看穿把戲的重要工具。

這麼合邏輯、和經驗這麼切合的道理一說出,照理來講,房間應該會忽然叮!一聲,亮起來才對,可是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如幽靈般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關係,人們無法直接塑造它、改變它、修理它,人類影響所及的範圍只有物質世界(material world),包括,形式、身體、物質等等,社會關係永遠可以躲在暗處偷笑,正是這個困境推動著人類文明與歷史演變吧!注定,我們必須和這個困境生活在一起,再怎麼不爽,也莫可奈何。所以識時務者與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地自討苦吃,不如想個辦法和它和諧相處,共創未來。

首先,關係永遠是一種「浮現」(emergence),一定是在實踐中呈現、建構、重構、發揮影響力,讓人認識,一旦人們靜下來沈思,它就消失了,躲起來了,等待下一次的操練。當然下一次的操練會和之前的歷史軌跡有關,也就是說有結構可循,但並非數十年如一日,每次的操練總是會有某些變異。

其次,既然不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超穩定結構,那麼每次操練必然會留下痕跡(traces),會刻在物質上。可是這一事實並沒有讓人類得到利多,相反的,造成更大的困擾。因為我們無法按圖索驥,這些痕跡有時候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經常又可多義解讀。

第三,於是悲劇經常上演。有的人可能莫名其妙,含冤下台,甚至喪失性命;有的又可藉機逃過一劫(因為覺得幹掉他於事無補),不過反過來看,也成就了一個可供玩耍的空間。「凡事不必太認真,幽默點!」成為新的人生哲學。

第四,雖說社會關係才是關鍵,可是因為像幽靈一般,所以也無法直接指使任何物質聽其命令。就算真的抗命,也不必然馬上有現世報,這是人類足以愉快的地方,真可謂不幸中之大幸。再者,它的力量也必須藉由物質(或作用者)在實踐中才得以展現,這樣看來,我們好像又反攻了一點。我們仍然有些籌碼,不用任其宰割,勉強保留了點自尊。

第五,這個自尊就是「形式的力量」,或者用流行的語言「空間的主動性」,Massey的話「空間向政治開放,形式徹頭徹尾的動態」。鎂光燈照過來,雖然不是真命天子、最佳女主角,起碼也是最上鏡頭獎得主。

第六,繞了一大圈,從素樸天真的迷戀形式,認為空間是透明的,經過了一段黑暗期,空間是靜態的、死寂的,如今又重回舞臺,不過已經不是同一個出發點了。

總之,社會關係仍然是關鍵,但本身有其天生命定的弱點,無法自立更生,一定要奴僕陪伴,奴僕只要聰明點、會搞怪,這個主子也只能暗幹在心,不過主子仍舊是主子,奴僕仍舊是奴僕,不要得意忘形,當然也不需妄自菲薄。這就是我們的真實處境。

社會關係既是關鍵所在,是太上皇,但同時又是個寄生蟲,必須透過物質形式才能存活,才有力量。

往後,我們必須在可見、可感知的物質上,看到更豐富的質感(texture),同時發揮形式的力量來改變社會關係,並獲得自由,幽默度日。一切的研究都必須面對可見╱不可見之辯證的挑戰,一切行動也在這個辯證地圖中來研擬策略,行動永遠都只能用可見來企圖影響不可見。

成效如何?沒有保證。祝我們幸福!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6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