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胡言]關於kitsch
2007/01/10 20:04:16瀏覽14079|回應6|推薦2
相信對於昆德拉的小說讀者來說,Kitsch這個字有深刻的意涵,是少數被昆德拉親點的小說關鍵字之一。目前一般都翻成「媚俗」,不過,我覺得把kitsch翻成媚俗,除了有一點窄化了意思之外,更經常被誤解。當然,這不是翻譯者的問題,而是這個字不論就其隱含的意義或是指涉的對象,倘若不能說是西方的,至少也屬於歐洲,因而很難在中文的脈絡中,找到相對應的詞或是概念。kitsch的確有不擇手段迎合大眾的味道,不過這只是其中之一,忽略了這個字的歷史層面的意義。kitsch誕生於工業社會商品化摧枯拉朽之際,面對這個新世界與新生事物,有人額手稱慶,有人則忿忿不平,但不論是哪一種,顯現出來的,都是對未知的茫然和無所適從。

韋伯(max weber)用除魅(disenchantment)來理解這個歷史鐵籠逐漸罩頂的時刻。除魅有兩面的意思,一面當然是擺脫封建束縛,成為自由人,這是進步的一面;另一面則是伴隨而來的自由人變成被資本剝削的勞工,從一個坑逃脫,然後掉到另一個坑,很難說那個更進步,統治者與統治的方式改變了。說這是「進步的代價」可能有點過於輕描淡寫,如果從付代價的群體的角度來看的話。

誕生在這個時代的kitsch,一開始來自在文化上優位的群體的憤怒和哀嘆,這群人經常就是已被資本打敗的沒落貴族,僅有的是貴族遺風,套用P. Bourdier的概念是「文化資本」。他們對伴隨工業生產而來的大眾文化,當時的代表就是小說,大加撻伐,用的就是這個字。以現在比較政治正確的立場來說,當然可以說這不過是落沒貴族在死鴨子硬嘴板,對喪失權力的情緒性反應而已。然而不可否認,貴族遺風經常有很精彩深刻的內容,畢竟在舊體制(ancient regime)時代,能夠沈思,能不事生產享受知識的,就是這群人。所以,如果太過政治正確地鄙視這個字,會將嬰孩連同洗澡水一起撥掉。這也是我一開始強調這個字的歷史層面的緣故。

昆德拉更在美學上強調另一個內涵,有意思的是這另一個內涵與它表面上的意義雖然針鋒相對,卻是一個銅板的兩面。kitsch指的就是純粹的抒情,毫無修飾的傾吐情緒,一種想要將別人看不見的同時也是最獨特的內在完完整整的翻出來的慾望,如同在夜裡穿著長大衣伺機竄到女人面前的怪叔叔。昆德拉在許多關於小說藝術的文章中提過,與其說kitsch的作品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浪漫運動,不如說整個浪漫運動都是抒情的,只有少數幾部超越了抒情,堪稱浪漫運動的傑作。昆德拉認為值得享受的美,不是這種直接的主觀的情感與自戀的傾訴,而是經過反思,被作品結構所支撐,所開展,所包裹,而需要讀者花費心力去拆解,在沈思之餘還能餘音繞樑的作品。一句話,昆德拉所謂的kitsch就是缺乏反身性(reflexivity),無法創造出得以端詳自身(以及自己身處的社會、生活與情感)的歷史距離。

對昆德拉的提法,明眼的人當然不免暗自皺眉,因為這個論調與高級(文化)/低俗(普羅)的保守主義遙相呼應,猶如古井的回音。不過也別忘了,昆德拉投身創作與捍衛的小說,剛好就是被同一群保守主義者所鄙夷的文化形式。因而使得昆德拉意義下的kitsch,避免了漢賊不兩立的單薄,變的豐滿。

當然,昆德拉所強調的kitsch的美學面向,並不特別指稱某種強說愁的文人雅士,而是表現在美學上的社會歷史現象,特別是他描繪/讚賞/想像的那個能夠拉開與自身的歷史距離的主體,難道不就是伴隨資本主義取得勝利而走上舞台中央的上升的布爾喬亞嗎?難道不是市儈的商人與落沒的貴族和解下的新世界的主人嗎?甚至,難道「他」不就是笛卡兒為現代(modern)哲學之開端所鋪設的基本命題「我思故我在」的那個「我」嗎?昆德拉的小說美學,難道不是西方現代性(modernity)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歷史中,在文化面向上的戰鬥史詩嗎?甚至,以薩依德(Said)的理論眼光來看,難道昆德拉的小說美學不是生產了建構西方現代主體所需要的慾望和可能性嗎?

然而,這一切都還是得歷史地理解。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pientia&aid=643518

 回應文章

ozis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和妳的看法一樣
2007/01/20 18:02
我想妳說的沒錯,昆德拉的確是耗盡了自己的生命經驗
寫作就像燉雞湯,一隻雞就只能熬那麼一小碗雞湯!
用昆德拉自己的話說:「一位作家一輩子只能寫一本書,其他的都是那本書的變奏。」原文可能有出入,不過大抵上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自己覺得他的第一本小說 玩笑 最棒,雖然我與他的初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玩笑  真的是一個閃閃發亮的初登板

自己開始寫點文字,就是從與昆德拉相遇開始的
反而對他作品的討論非常少

大學時期遇到的兩個人 昆德拉和傅柯(Foucault),兩人給我的衝擊,到現在都還為平息。

再聊了 祝妳幸福


花樣百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又來了
2007/01/19 16:55
慚愧,我沒看過「身分」,所以無從了解你的評論。「生」台灣最新版也沒買,我的是95年版(因當年在唸大學時買的不見了)。其他有「生活在他方」、「緩慢」、「可笑的愛」與前2年在澳門買大陸簡體版的「告別圓舞曲」。其實故事重疊性很高,不泛是溫泉、單戀的男女關係、或是遠離而再回到故鄉的情愫等等,(我猜)也許是反映了昆德拉本身的境遇。所以你覺得後來作品不精采不如早期以母語寫,語言限制而是被自己境遇耗盡。

ozis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高興遇到昆德拉的同好
2007/01/19 13:3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好像看了三遍,一兩年前又出了新版,還沒買
如果買了,會再看一次,先請問妳,看了新版嗎?值不值得再買??
書,雖是小錢,不過我花太多的錢在上面,所以還是得問問意見。

另外,本墊還有一篇昆德拉的評論,評的是 身份
如果有興趣,也請看看,可以的話,討論一下,我會非常高興,哈哈

話說昆德拉,我個人覺得當他開使用法文寫作之後,作品就變的一般了
雖然還是會像上癮一樣有新書就買,不過心理也不免覺得可惜
不知道妳的看法如何?

歡迎常來呦

花樣百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不要客氣
2007/01/18 23:00
很巧的事,我最近的心情很想重看一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剛好瀏覽到你特有的觀點,引起我想和你對話,雖然我們層次不同。另外,我認為的昆德拉characterize莎賓娜,來表達媚俗只是「相對」非「絕對」,如果大眾主流改變「世俗口味」時,那件事就不再是媚俗(例如莎賓娜不斷反叛自己當初的反叛),這是我僅能所理解較狹義的範圍。就像20~30年前緬懷蔣家豐功偉業就是媚俗,而地下組織反抗不是;諷刺的是,當時的地下組織現在的民進黨說愛台真的很媚俗。最後,期待你特有的觀點來評論其他昆德拉的著作。

oziso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妳的好評
2007/01/18 15:23
God bless TW
感謝妳的好評,就算只是客套,對沒事書寫blog的人來說,都會高興一下。

再談談昆德拉吧。
先說,我其實很喜歡這位作家,雖然不免有批判。

他有許多小說的主角是女性,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覺得小說的靈魂是莎賓娜
像 笑忘書的主角也是,可我總是有種懷疑和不安,尤其是受到女性主義啟蒙之後
這些女性難道不是昆德拉從他所想望的歐洲現代(男)主人的位置上構想與投射出來的女性嗎?這當然有點小人之心了。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很難說昆德拉不是看到自身的侷限,才試圖以女性作為小說的靈魂。

不過也正因為昆德拉有這種曖昧,才使得他的文本如此豐富耐人尋味。動不動就拿出政治正確的標準來量作品的立場,坦白說,我也覺得挺無趣的,除非這樣的角度能夠挖掘出作品引而不顯的內涵,讓閱讀更有趣味。

回到妳的觀點。某個意義上,媚俗相對於世俗。我理解的世俗是種生存狀態,無關乎高尚與否的價值判斷,接近常民的日常生活。而媚俗,則是某種人有意圖的行動。這種人首先必須從世俗中脫離,我說的是意識上的脫離,而活在世俗中的人,並沒有這種意識。韋伯說的除魅,指的就是世俗世界浮現並成為社會的中堅。

最後,歡迎光臨

感謝妳

ozison

花樣百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好評
2007/01/18 00:25

難得看到如此好評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我不懂韋伯的disenchanment,但是昆德拉Kitsch「媚俗」翻譯傳神否?

 

莎賓娜就是顯明例子

她不斷反「世俗」-從你談到的帽子到對抗瑞士情人同情與同鄉人之遊行

但是,她到最後負負得正,反而到父親墓碑上反而親近「世俗」

「媚俗」是否為「世俗」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