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6/25 12:14:55瀏覽3843|回應0|推薦6 | |
從屏東萬巒的加走庄(今佳和村)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墓碑上所刻的「銀同」兩字看來,其先祖乃應該是從這裡遷徙過來的。
但「銀同」又是哪裡咧?
台灣先民大多都是清代從福建及廣東遷徙而來,而從福建來的又以漳州和泉州遷徙最多,可是這些地方並沒有「銀同」這個地名啊?
其實「銀同」的「銀」只是形容詞,「同」才是真正的地名,所以「銀同」指的正是泉州的「同安縣」。
據明朝泉州進士何喬遠,在萬曆年間所撰寫的《閩書》上寫道:「漳浦舊有金名焉,諺謂之金漳浦、銀同安。」所以加走庄(今佳和村)的先祖就是從同安遷徙過來的。
而當時先民為了祈求渡海時能一路平安抵達台灣,於是就迎請當地的神明隨行護佑,雖然同安的信仰相當多元,但卻有句俗語說「上山拜菩薩,角落拜王爺。」因此加走庄的先民便將「李府王爺」的香火帶來了。
可是加走庄當初只夠錢蓋間小土地公廟,「李府王爺」只好由庄內各戶每年擲茭選定爐主,由爐主奉請回家供奉。
直至清乾隆年間,由於與北部林瑯仙、中部蝨母仙並列為「台灣三大堪輿師」之一的南部林半仙,從福建渡海來台,原本是落腳在高雄林園,但因細故遠走屏東新園,之後就開始四處雲遊,當他遠觀大武山時,就覺得其有猛虎之勢,故斷定附近必有其守護的真主之穴,所以就尋其勢,朝大武山前進,當來到加走庄時,見地勢為平洋金盆,文印武旗齊備,於是就說:「平洋一凸勝千峰」,讚此處乃九龍九鳳陰陽匯聚的帝王靈穴,龍頭就在現今佳和宮,龍尾在五六頭埔,龍珠則在高區園福德宮處,後又見烏鴉盤旋其上,故命名為「烏鴉穴」,林半仙更斷言:「君王此地出,明主若未顯,將顯大法主,九龍九鳳輔。」
因此,加走庄民原想在龍頭處建廟供奉「李府王爺」,沒想到此時庄內陳顯之子陳宗寶,卻因窩匪搶竊,肆行無忌,而遭到道府通緝。
但由於陳宗寶其母為番女,他乃是「土生仔」(漢番混血),且生長於番,也娶番女咯根立為妻,亦生四子,為當時的鳳山縣番社通事,住在傀儡山加泵社生番界內,故台灣道張珽、知府秦廷基知其不易查拿,遂令有恩信浹於民番的鳳山知縣譚垣,前往加泵社番界,曉諭陳宗寶自首投案。
於是在清乾隆三十一年(西元一七六六年),譚垣前去番界,偵知陳宗寶所在,乘夜馳往圍捕,捕獲其黨羽三十餘人,但陳宗寶卻趁機逃逸。
此時陳宗寶已心生畏懼,故求女頭目冷冷向譚垣謁告悔罪,而冷冷雖是陳宗寶的親戚,即使有心袒護,可身為二十七社的頭目,還是不希望與官兵正面衝突,因此代他向譚垣說項,而譚垣也承諾,只要自首,就能免除死罪。
果然成功勸服了陳宗寶率妻兒自縛投案,譚垣也因此審明了陳宗寶夥同賊犯王賽偷竊耕牛等案,依照「越度緣邊關塞律例」,陳宗寶獲判減二等擬二年徒刑,於清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七月十九日發配興化府屬仙遊縣楓亭驛執行,而其所娶之番婦咯根立,連同幼子四人,則發回陳宗寶的原籍同安縣安插居住,形同軟禁。
本來這件事應就此落幕,豈料陳宗寶卻在十月二十五日在配脫逃,經仙遊縣詳報,飭行原籍緝拿。
同安縣得令之後,立刻前去搜捕其妻咯根立及四子,但她們均已不在同安,疑早就隨陳宗寶潛逃過海,偷渡回台灣了。於是,朝廷趕緊密飭台灣道張珽,迅速前往查探此事是否屬實。
至十二月初九日,張珽覆命稟報朝廷,原來陳宗寶脫逃返台後,又潛往番界,幾經前任督臣訪拿,道府輒以不能拿獲。
豈料隔年清乾隆三十三年(西元一七六八年),台灣爆發黃教等圖謀不軌,欲起兵逆反一案,張珽在查辦的過程中,竟意外發現陳宗寶也牽涉其中,並與黃教有所通聯,由於他與生番最熟,聚集匪夥頗多,若真與黃教一塊聯手起兵造反,危害甚鉅,所以張珽認為無論陳宗寶是否已與黃教一同為逆,或尚無親見陳宗寶領賊焚殺之事,此等匪類,都理應立即前去緝拿歸案,因此清廷慮其復熾,遂檄水師遊擊李長明、綠營副將戴廷棟來台剿捕。
而台灣道張珽知陳宗寶之前就是因為前任鳳山縣知縣譚垣,才願意出面自首,但此時譚垣已俸滿歸田,因此張珽隨即前往廈門面見譚垣,而譚垣知其來意,自知從前辦理舛錯,所以願意即赴台灣擒拿陳宗寶。
而當譚垣來到加走庄時,忽聽聞一件奇事,在現今佳和往大林庄路上高區園前的椰林內,原本有座瓦窯,那時燒出來的瓦,居然是皇帝專用的五色瓦,或稱琉璃瓦,導致瓦窯主人心生畏懼,於是便將瓦窯給封死,再也不生產了。
譚垣也因此探知在加走庄原來有一處烏鴉穴(遺址在佳和村辦事處斜對面的墓地),傳說此靈穴處將會出皇帝,於是譚垣擔心陳宗寶就是這天命真子,便派兵前來挖掘,企圖破壞地理,但不管前一天怎麼挖掘,隔天一早,隨即又恢復原狀,連續幾天下來,鳳山知縣譚垣知道這樣是沒法破壞這個烏鴉穴的,最後只好下令撤兵了,沒想到就撤兵前晚在,附近的一個乞丐露宿在烏鴉穴旁,半夜忽聽有人說:「這群當官做兵的都是笨蛋,想要破壞我這個烏鴉穴,談何容易,就算派幾千幾百人來挖,我就有數以萬計隻的烏鴉來填土,除非用銅針依同心圓插上九圈,再用烏狗血灑在烏鴉穴上,否則休想破壞。」
結果他睜眼一看,周遭根本沒人,竟是樹梢上的烏鴉在自言自語,於是隔天乞丐就把前晚所聽到的內容,悉數告知了鳳山知縣譚垣,於是譚垣連忙吩咐兵眾,四處蒐集銅針及黑狗血,依此方法,親手破了此穴。
也由於烏鴉穴的地理被敗壞,象徵皇帝的五色瓦瓦窯被封死,當陳宗寶正準備起兵時,卻遭水師遊擊李長明、綠營副將戴廷棟兩位所率領的清軍包圍,一堵其外,一攻其中。
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待譚垣抵達番界,陳宗寶在毛絲絲社聞其重來,知無路可逃,窮蹙曰:「吾何面目復見譚公!」遂自刎身亡。
而陳宗寶死後,黃教知大勢已去,遂望風竄匿,蹤跡詭秘,於是官府乃用以賊捕賊之計,設法招出匪目石雙(即石森)、石灶及匪夥陳立、蘇彩龍、石道、林海等六名,諭令擒獲黃教贖罪。
旋於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三月初一日夜,石雙等在豬母耳地方,將黃教砍了三刀,並捕獲匪夥呂彩、王合二名,黃教則被其夥黨搶救走。
但黃教自從被石雙砍傷後,自相疑忌,賊夥四散而逃,雖所剩無多,但因黃教熟悉山區,藏匿其中,官府即使動用千人軍隊,仍無法捉緝到案。
於是,官府為了盡快平定黃教,只好動用新港社頭目戴里橈、戴里觀、機振芳等,率領族人組織「飛番部隊」來幫忙搜捕了。
原來,平時官府就是靠這些平埔族人來替公家跑腿送公文,知道他們不僅很會跑,而且跑得比馬快,尤其頭目戴里橈除了比馬跑得還快,臂力更是過人,曾有次在官兵面前表演與馬賽跑,本來一直難分軒輊,但快到終點時,他竟用力一拉馬尾,使馬頓住,他便順勢趨前,比馬快了三步抵達,贏了那場比賽。
因此,要揪出黃教和他的殘黨,一定得靠這些速度宛若飛鳥、疾如奔馬又擅長在山林狩獵的「飛番」才有辦法。
果不其然,飛番部隊一出動,黃教便手到擒來,最後終被官兵所捕獲,押送北京凌遲處死。
所以,新港社頭目戴里橈不僅受封六品軍功騎尉,到了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零年)七月三日,台灣知縣王右弼更在羅漢門三重埔張貼了公告:「緣賊匪黃教作逆,潛山藏僻,擾害地方…橈等三人,選撥壯番…勦滅賊匪,…即蒙單諭,橈等三人,作速聚集番丁,在地剪除荊棘,設柵防禦,以絕匪源。…該處埔地,例聽新港社熟番耕作不許漢民私墾。」意思就是說,戴里橈糾集族人助官兵剿黃教之亂有功,獲許在羅漢門三重埔(今內門木柵)設柵禦匪,能在當地安居,開闢種作,不許漢民私墾,而所架設的木柵,也就成為現今該地地名的由來。
至於加走庄的「李府王爺」,後來到了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才由戴包在龍頭處募建佳和宮來奉祀。
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佳和宮因洪水氾濫,廟宇遭到沖毀,當時地方仕紳群議擇址重建,但經卜問宗,仍以現址建廟最佳,於是清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廟成,香火不絶,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零年)進行增建。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