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王三帥二仙姑一大帝:新化降外五廟
2019/05/23 13:28:39瀏覽5576|回應0|推薦5

台南新化除了著名的「降內七廟」之外,其實降外也有不少富有傳奇色彩的廟宇。

而所謂的「降內」、「降外」,就是指古時新化的舊名「大目降」的內外,也正是「八卦蜘蛛穴」的裡外,所以若以現在的地理位置來劃分,「降內七廟」正好在新化市區內,以「七星墜地」之勢來鎮壓「八卦蜘蛛穴」,但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五間廟,則正好分別位於降外的東、南、西、北方,因此我就直接稱呼其為「降外五廟」,且祂們的廟名又剛好可以以「四王三帥二仙姑一大帝」來排出順序,所以我就以此來命題了。

【四王廟】

首先介紹的是在新化區全興里竹仔腳附近,也就是新化南方通往三舍甲的戰備道路旁,有一間小祠名為「四王廟」,據沿革上所述,四王乃明鄭遺將。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鄭克塽降清,台灣正式納入清廷版圖,但陳、李、鄭、高四位部將卻不願降清,於是率領屬下來此歸隱,卻暗中組成「義軍」,以圖「反清復明」。

就這樣與清廷周旋了二十二年,終在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一七零五年)遭清軍圍剿,最後四王自盡於此,之後常顯化救助當地居民,百姓感念其恩澤,就在民國六十八年(西元一九七九年)集資建廟奉祀,至民國八十六年(西元一九九七年)重建迄今。

【三元宮】

再來介紹就是位於新化北方的「三元宮」,話說在清代,由於派駐來台的官員都是三年一任,就調回唐山了,所以官府根本無心治理台灣,造成各地盜賊四起,百姓人人自危。

因此,為了能抵禦盜賊的侵害,只好靠自己組織團練來悍衛鄉里,而位於新化區的太平里也不例外,早年就是聘請了陳、王、孫三位「拳頭師」來訓練村裡的壯丁習武,後來盜賊也真的就此不敢來犯,故該里才因而稱之為「太平」。

但有次盜賊為襲擊太平里,集結了大隊人馬前來,團練們奮勇抵禦,終於還是保住了鄉里,擊退了盜賊。

但三位拳頭師擔心縱虎歸山,改天盜賊又集結了更大批的人馬,到時團練恐怕就再難以抗衡,所以三位拳頭師為除後患,奮力追敵,在目前廟址處與賊首展開殊死戰,雙方大打出手,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最後賊首終於被三位拳頭師立斃當場,但他們也因傷重而不治。

後來趕到的村民見狀,不禁痛哭失聲,於是為感念三位拳頭師的恩德,便集資建碑紀念,之後才在此建廟奉祀這三位拳頭師為元帥,故稱之為「三元宮」。

【仙姑娘媽廟】

而就在「降內七廟」之一「上帝廟」的附近,有間「仙姑娘媽廟」,是「二仙姑」的其中之一,而祂的由來,則要從日據時期開始說起。

當初這裡原本是一處荒涼的墳地,後來因開發而遷移,卻在整地時,發現了一個無人認領的骨灰甕,附近居民不敢隨便遷移,怕惹禍上身,於是就由當地鄉紳呂大郡出面募款,將在此處挖掘出的骨灰甕,就地興建小祠安奉。

可是自從設廟之後,屢傳靈異,經降乩請示,原來該骨灰甕乃是一位賣「龜鹿二仙膠」的姑娘,生前非常熱心助人、樂善好施,卻年紀輕輕就因故逝世,家人將祂埋葬在該處後,便搬離開了新化,也因此讓祂成了無主孤魂,所幸得到呂大郡等人建祠奉祀,祂為了感念其恩,便屢屢顯靈幫助眾人。

於是大家得知後,就為祂刻了尊神像,並敕名「仙姑娘媽」,如今雖經過多次整修和擴建, 骨灰甕依然安置於原處,而也因仙姑娘媽相當靈驗,不少新化人都曾得到祂的幫助,所以每年仙姑聖誕都會有請許多野台戲來此祝壽,已成為新化地區難得的盛事。

【興媽姑娘廟】

除了「仙姑娘媽廟」外,還有一間「仙姑廟」,那就是「興媽姑娘廟」。

據廟中沿革所述,傳說「興媽姑娘」據傳,興媽姑娘乃是清代州府道台的妹妹,由於清朝盜賊眾多,道台之妹受兄長所託,率領兵馬前來討伐盜匪,卻不幸在戰場上陣亡,百姓爲感其恩惠在其殉職處建此廟以表感恩。

可是據當地所流傳的故事,興媽姑娘的傳說卻有另一個版本,相同的是,「興媽姑娘」為清代州府道台的妹妹是不變的,但來新化卻不是為了剿匪,而是為了前來欣賞「降內七廟」神明十八嬈遊境,卻不幸在現今護國里梁厝北側的榕仔脚附近,遭到土匪劫財害命而客死異鄉。

後來道台得知消息,悲憤地親率大軍前來征剿盜賊,故居民感念祂的犧牲所換來剿匪的平安,於是就在其遇害之處,設祠祭拜。

由於位於大松腳,所以又稱為「大松腳嘎媽角」或「嗄公媽」、「嗄姑娘仔」,以慰在天之靈,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其祭祀的日子,也就是「十八嬈」的前三天。

據該地耆老回憶,當初祠內原本供奉有興媽姑娘的骨骸,在民國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重新建祠還安放於供桌下,但如今卻已消失無蹤。

【大帝宮】

「大帝宮」就位於新化西方的「洋仔港」,其實若論年份,「大帝宮」甚至比「降內七廟」任何一間都還要久遠,所以,如果把「降內七廟」比諭成神界「復仇者聯盟」的話,那「大帝宮」就應該算是「美國隊長」了,因為沒有比祂更老的廟。

新化大帝宮,又稱「洋港大帝宮」,俗稱「大道公廟」,主祀保生大帝,是洋仔聚落的庄頭廟。

據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零年),由歲貢生陳文達纂輯的《臺灣縣志》,在《卷九雜記志之寺廟》中記載:「大道公廟:在廣儲東里,紅毛時建…」,再加上民國六十三年(西元一九七四年),保生大帝宮重建時,意外發現廟中以青斗石所雕刻的觀音菩薩聖像背後,有「明萬曆丙辰年米粥子蔡保禎恭造」刻字,經臺南市文獻委員會鑑定,該菩薩像確為明萬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由中國所刻。

因此,學者認為臺南最早在明代即有漢人入墾的紀錄,而在明朝天啟年間(西元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閩南海盜顏思齊進入諸羅北港後,就曾號召漳、泉州三千餘名羅漢腳(無業遊民)深入臺灣開墾,大道公信仰也極有可能在此時隨之傳入,所以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臺南市文獻會就文獻來推算,新化大帝宮應為西元一六二四年左右所建,故該廟在官方文獻記載中,是全臺最早的大道公廟,甚至有可能是全臺最早的廟宇。

但可惜的是,大帝宮因年代久遠,又歷經多次的整修,原本曾被列為三級古蹟,卻因民國六十三年(西元一九七四年)重建而被除名。

而相傳大帝宮所奉祀的大道公,當年自閩南搭船要來臺灣,有一位知縣與祂同船,就在快要抵達台灣時,知縣問祂欲前往何處,大道公則告訴知縣,祂要去「埔羌村八卦宅」居住,之後經調查,新化洋仔確實有一古地名叫「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並且據說大道公當時跟「南鯤鯓」的故事一樣,為了得到這塊廟地,還與媽祖娘娘鬥法,得勝後才得此風水寶穴。

不過,按照文獻記載來推論,大帝宮既然在荷蘭時期就已經存在,建廟之初怎可能會有知縣來臺,既然如此,當時「降內七廟」都還沒興建,新化地區應無媽祖信仰才對,又怎麼可能鬥法呢,所以傳說歸傳說,聽聽有趣就好。

另外,在新化原有的鄉土活動「鬥蟋蟀」,自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由豐榮里長楊進丁發起,每年都會在大帝宮的廟埕舉辦,目前已有三十幾年的歷史了,因此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來參觀,順便可以去參拜新化降內降外的這些廟宇唷!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