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7 22:04:13瀏覽2212|回應14|推薦108 | |
又到了鳳凰花開、驪歌輕唱的畢業季節,那些仿若昨日才剛入學的學生們,轉眼已經完成學業,準備踏入另一個嶄新的人生旅程。在以前,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對於學生而言是開心歡喜的,但如今,面對金融風暴的不景氣影響,當驪歌響起時,學生們同時帶著「學業有成」和「前途茫茫」的憂喜參半心情,在「畢業即失業」的困窘情境中,惶惶不安、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不確定的未來。 我很清楚一個人出生時的背景脈絡,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因此,當我看到這批學生得面臨這波金融危機潮的種種考驗時,會讓我對這個世代孩子的未來人生路感到擔憂與心疼。因為「金融風暴」這樣的歷史事件,會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烙下一個重要的印記,不但會對他們的生涯抉擇產生重大影響,也許其影響力甚至會延續一輩子。 也就是說,任何的歷史事件或是社會經驗,會在不同歷史世代的生命軌跡中,產生無法改變的影響。舉例而言,有學者針對美國1930年經濟大蕭條中的孩子進行研究(註1),探討「經濟大蕭條」這樣的歷史事件,會對不同世代(註2)孩子的生命經驗造成怎樣的影響。 我們可以比較出生於1920年及1930年這兩個不同世代孩子的生命經驗,當1930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事件發生時,1920年出生的孩子已經年滿10歲了,面對不景氣的衝擊,及父親失業在家的經濟困頓狀況,10歲的孩子被迫必須負擔家計。因此這樣的孩子可能從小就得幫忙家裡賺錢,從事一些諸如送報、賣冰、賣水果、清潔打掃或是幫忙分擔家務的工作。 10歲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將外在的資源帶入家庭之中,因此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他會比較具有成就感、自我效能高、個性積極、主動、進取,因為他的生命經驗讓他知道:「只要他肯努力,他就有能力改變他的生活和命運」。 但是,出生於1930年經濟大蕭條下的孩子,他的成長過程中常經歷失業父母為錢爭吵、衝突、經濟情況不佳、物質生活匱乏的狀況,身為一個幼兒,他是沒有能力為家庭提供任何幫助的。因此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之下,這樣的孩子會感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常常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承擔責任,甚至比較容易會有憂鬱的情緒產生。 同樣是經濟大蕭條所帶來的貧困童年生活,但是卻會在不同世代孩子的生命經驗裡造成不同的影響和創傷,足見一個人出生時的背景脈絡或是生命軌跡中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例如:911恐怖攻擊、921大地震),真的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看看金融危機下的七年級世代,他們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就業考驗。失業率創新高、職場競爭激烈,就算頂著研究所的高學歷光環,其所獲得的起薪標準或是職業地位,很明顯地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弱勢位置。為了能夠盡早搶得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就算研究所學歷的起薪只有25,000元,還是有一堆學生搶著卡位。 也就是說,金融風暴對這世代青年的影響是,他們可能得面臨找不到工作,或是被迫必須從事低階的職業,而且在謀職的過程中遭受極大的挫折和壓力。處處碰壁的求職經驗會讓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會變得比較沒有自信,也不敢為自己爭取什麼權益。 一旦當他們習慣這樣的模式之後,當金融危機解除了,他們也不敢跟5年後的大學新鮮人爭取一樣的薪水。因此他們可能持續從事低薪或是低階的工作,除非他們轉換工作,要不然,很難在原工作崗位上再獲得更高的職業地位或要求加薪。甚而,不思振作的七年級生將會淪為薪水低、職位低與企圖心低落的「三低族」,成為「拒絕長大的世代」、成為一天到晚宅在家、倚靠父母撫養的「啃老族」(註3),哀哉! 你們洩氣失意地跟我說: 「老師,我一直都找不到工作該怎麼辦?」 「老師,為什麼頂著大學學歷,我卻只找得到高中畢業就可以從事的行政文書工作?」 「老師,我沒辦法找到可以學以致用的工作耶!只能暫時打工、做派遣業的工作,我不知道我花了4年的時間唸大學做什麼?」 哀!這是一個勞動市場「供給面」與「需求面」失衡的議題,當大學文憑已經泡沫化、無法再成為謀職就業的最佳利器時,這世代的莘莘學子如何在「高畢業數、高失業率」的社會情境中自我調適呢?政府機關所推出的擴大職業訓練、促進短期就業方案等配套措施,是否能真正強化職場新鮮人的就業力(註4)及競爭力?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望著你們迷惘困惑、惶惶不安的樣子,我突然有種感觸是,幸好我出生得早,因此可以早早在職場上卡位。但我又不禁想問問自己:我的專業能力夠嗎?職場競爭力強嗎?是否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有沒有取代他人工作的能力?如果有一天,我也面臨中年失業的危機時,我是否有能力在失業率如此高漲的年代裡,再找到可以適才適所的工作?我要如何創造我的工作價值?我要如何塑造我的專業特色?我該如何繼續精進我自己? 校長說:「只要不進步,就會被淘汰。」這句話一直銘記在我的腦海裡,是我隨時警惕、激勵自己的一句話。我的職場競爭力何在?我也不斷地在問我自己。 噢!想得我頭好痛呀!突然有種「職業」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每當我遇到挫折困難、失意沮喪、萌生退意的時候,這個「職業」就會悄悄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呼喚著我。哇!這是我好想從事的行業啊!可惜我在這領域裡的「競爭力」低落,以致於到現在都還找不到願意聘用我的「老闆」……。 咦!是什麼「職業」讓Ruru如此心生嚮往啊?哈~,實在不好意思說,別笑我沒有志氣。其實…,其實…,其實Ruru最想從事的職業就是「家庭主婦」啦?哇哈哈哈~,這是多麼偉大又神聖的職業啊!(讚嘆狀) 齁!你別一邊讀我的文,一邊暗自竊笑啦!腹中無點墨、胸中無大志、庸庸碌碌、隨遇而安,這也是Ruru的一部分。從來沒有體驗過這樣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有沒有成功「轉業」的一天,哈! 註1:Glen H. Elder, Jr..1974. 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Social Change in Life Experience 註2:世代(Generation):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生的一批人群,他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與探討的根基與影響力。例如:X世代、Y世代、千禧世代、網際世代等稱呼。 註3:啃老族:或稱之為「尼特族」(NEET),指孩子畢業後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靠啃食父母的財產過生活,又稱為「米蟲」、「家裡蹲」。 註4:就業力(employability):指能獲得初次就業、保持就業,以及在必要時獲得新就業的能力。意即能獲得及持續完成工作的能力,能在勞動市場中藉由永續就業來實現潛能的自足能力。
©2009.06.17 Ruru~只要不進步,就會被淘汰
延伸閱讀:Ruru@海豚灣~你的職場競爭力何在? ☆ 本文於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