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1 22:28:03瀏覽3822|回應13|推薦95 | |
這學期選修「婚姻與家庭」這門課,雖然這門課我在大學時代就已經上過了,但是大學部跟碩士班的課程安排大不相同,閱讀國外研究論文的考驗是我最大的壓力來源。嘆!用菜菜的英文還是得硬著頭皮讀懂英文paper,不然怎麼上台報告呢!哀!我的菜英文。 不過,我挺喜歡上這門課的,每次上課總讓我有非常充實滿足的感受,因為教授會不斷地引導及啟發。所謂觸類旁通,我發現我每上一次課,腦海裡就醞釀了一篇文章,我想只要遇到良師的啟迪,我的網誌創作靈感必定會源源不絕,而且越來越有深度吧!哈哈! 最近讀了一篇2006年由Alan Booth等學者所發表的論文~「Testosterone and Social Behavior」(註),講述「睪酮與社會行為」的關係,覺得蠻有意思的。 什麼是「睪酮」(Testosterone)(或翻譯做「睪酮素」)呢? 睪酮是雄性激素之一,男性主要是透過睪丸細胞生產睪丸酮,睪酮對男性而言是很重要的激素,因為它們會產生男性的特徵,讓XY胚胎(男性)的身體和腦子都變得男性化。如果XY胚胎缺乏睪酮的話,那麼這樣的幼兒在出生時,看起來會被錯認為是女性,或是會產生女性化的陰柔氣質。 看到這,也令我更同理那些身為男兒身,卻有女性氣質男學生的處境,因為根據研究,胚胎在發展時,有4%的機率會發生性別錯置的狀況,所以那些被貼上「娘娘腔」標籤的男學生們,其實是受到內分泌的影響而造成女性化的傾向。這不是他們的錯,但卻會因為這樣的原因而遭到同學的嘲弄、排擠、欺負,我覺得蠻難過的。而這樣的個案,無論在校園中或是職場上都看得到,如果我們可以多一些理解、接納和尊重,也許所謂的倡導「性別平等意識」就不會只是口號而已。 除此之外,以前的觀念總是將睪酮與「侵略」、「反社會行為」、「驍勇善戰」、「男子氣概」等用語連結在一起。也就是說,睪酮的增加,會讓人更願意從事危險的行為,面對越大的挑戰,越會激發激素的分泌。所以,那些睪酮素分泌較高的青年比較有能力回應老師及同儕的挑戰,而且比較具有冒險犯難、積極進取、自信合作的能力。 因此如果你針對某類職業的從業人員進行睪酮的測量的話,你會發現軍人、運動員,甚至是華爾街的證券營業員,他們睪酮的分泌絕對是高於一般人的平均水準之上。因為有這樣的影響,所以他們比一般人更具有積極性、競爭性、冒險性以及衝勁、鬥志與信心。但是,到底是因為從事這類行業,導致睪酮的分泌增加?還是因為他們本身高睪酮的影響,以致於讓他們從事這類競爭激烈的行業,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次,研究也發現,當男性結婚後、擔任父親的親職角色或是聽到嬰兒的哭聲時,體內的睪酮素會降低,但若是遇到離婚、失業、家庭暴力的狀況時,則睪酮會升高,且增加憂鬱的機會。睪酮之所以會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履行新角色的責任,例如:身為人夫或是人父時,基於父母的責任,或是為了符合子女的需要,所以睪酮會有所增減,這是一個蠻奇特的現象。 由此觀之,在婚姻、工作或是家庭等保護因子的影響下,可以調合男性睪酮素的分泌,所以那些覺得個性較偏激、有反社會行為傾向、殺伐氣息太重的男人們,似乎可以考慮踏入婚姻關係之中,透過婚姻及家庭的滋養,消弭這些陽剛(或暴戾?)之氣,如此一來,就比較不會產生反社會的行為。(但會不會因而造成另一位女性受苦或受害的『狀態』,則暫時不在本討論之列,哈!) 至於女人們,如果沒有遇到真心想嫁的另一半,那還是不要隨便踏入婚姻之中,因為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男人婚後的生活滿意度升高;女人婚後的生活滿意度卻是降低的。尤其女人選擇結婚可稱得上是「第二次投胎」,萬一沒選好,又投錯胎了,那…,那…,那只能認命地過完這一生,或是再選擇第三次投胎機會了吧!呵! 綜而言之,睪酮和社會行為之間並非線性關係,個體行為上的差別是受到遺傳、環境和生理的交互影響,所以睪酮和行為之間的連結,不僅是生物上的因果機制而已,比較有關的還包括社會觀念、早期經驗、特殊行為、需求等等,且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及文化等變項之間的交互影響,也是值得留意與探討的部分。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會投入對睪酮的研究,因為這部分的研究可以解釋很多的社會行為,但它也有它的盲點,因為不是所有的社會行為都能透過睪酮而獲得完全的解釋。未來研究還是需要考量個別差異,以及關注社會環境、社會整合的力量如何影響睪酮與問題行為之間的連結。 這是一個蠻有趣的研究議題,人家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篇好的研究論文真的令人醍醐灌頂、獲益匪淺啊!有機會一窺雄性激素—睪酮的奧秘,特地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寫成讀後心得與各位分享。文中還提到很多的重要觀念,恕不一一說明,僅挑選我特別有感觸的部分做分享。英文很菜,如果有理解錯誤的部分,歡迎指正。
©2009.04.11 Ruru~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後記: 本文係閱讀Alan Booth研究論文之心得分享,文中的陳述,僅可視為一般網誌文章之寫作與引申。其中有關睪酮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連,例如:睪酮素高低對反社會行為、侵略、憂鬱、性別差異的影響等等,是一個有趣的觀察,僅供參考,不代表正式的研究定論。 因社會行為背後的成因繁多且複雜,若以「睪酮」為單一研究變項來解釋激素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機制,如此做法不夠嚴謹與周延,更有生物醫學及統計學上的缺失。 故本文僅供休閒閱讀參考,感謝yichun博士指正,特此補充說明。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