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俯仰無愧,健康自然來
2009/09/24 22:48:19瀏覽4696|回應4|推薦20

       

                                                                  李璧如/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

   前幾天,有位從基隆來的初診病人,病情有點複雜,她說:「醫生,你趕快讓我好起來,我要找洗碗的工作,我可以吃自費的藥。」碰到這種求治心切的病人,必須特別小心;我實在怕她病急亂投醫,萬一碰到別有意圖的人,花錢事小,傷身就麻煩了,否則電臺賣藥、還有隨便誰都可以賣的什麼「健康食品」,為什麼滿街都是。

   坦白説,疾病的形成與痊癒都有一定的進程,也需要相對的時間。我當然希望一包藥或一針就讓她好,但這不是治療的常軌。急症或者病情單純的狀況,立即見效,當然是可能;但是,勞損所致的繼發性或多發性病症,除了好好「養」回來之外,別無他途,這才是根本的治療之道。

   肉身是靈命的載具,我們如何濫用、耗損,最終它都會忠實地返饋;或許體質、稟賦有強弱之分,但只是「爆發點」遲速不同,這是自然法則,無人能倖免。

   一個人的生活史、生命歷程,我們在與他交會的那一剎那,其實就已了然,他大約是怎樣的人、如何過日子、他的生命態度、他愛不愛自己、他的病是怎麼來的?在那當下,就大約有了輪廓。

   這些,除了依據中醫既定的望診理論外,其餘就是經驗法則,還有醫者本身的敏感度。像這位雨港來的女病人,最明顯的就是,項後(頸椎根處)肌肉賁起如小丘,過去荷擔小販身上常見,這是負重過度所致。其次,兩眼間(山根)細紋明顯。毫無疑問,這又是一位被生活壓力催逼的人!

    藥要吃得有效,得先安她的心。我花了至少半小時,首先,告訴她:做,不會死;煩,才會。生活裡,面對紛至沓來的考驗,已經夠累了,就只是直心去處理就好,一件一件按部就班來,千萬不要賠上我們的情緒。而且只要專注現在正在做的事,吃飯就好好吃,吃出米粒的甜香。走路就好好走,覺察肢體、關節的韻律,還有肌膚的觸感,就算有酸痛的感覺,就去觀看它的變化。作事就仔細做,不要心不在焉,否則是雙重浪費,因為兩邊都沒搞好。煩惱很多,但它於事無補,我們要把有限的資源與力氣,花在刀口上。

   中間還插進幾位複診的病人,好在她聽得進去,斷斷續續,說到她展顏。給了原則,還要有具體的方法,生活、身體各方面,她一條、一條記下來。我呢,第一步,讓她好好睡個覺,養病不能急,就從這裡開始罷。

   人會生病,多半是情緒負荷過多所致。有些自己知道,有些潛伏在意識深層,自己也未必察覺,譬如癌症就是這樣來的。

   文壇某風流人物,最近因肺腺癌過世,此君幾段感情(還有未及備載的),大家耳熟能詳,有謂「情」(或曰色?)是他的致命傷,信然。然則,凡是涉及他者之事(戀愛、乃至於作愛做的事,總是要有一個客體存在),最好能為他人多設想一些,於人無虧、於己無憾,再做不遲。這是作為一個直立行走的男子漢,讓人尊敬的基本前提。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證之於今,仍然是合時的養智及增壽之道。

   不惑,就是充分認知自己的所做所為,明白自己生命的方向,知所當為與不為,完全能掌握進與退的分際。

   知天命,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命運所賦予的一切,因為這是我們此世的功課。在命運面前,只有完全的馴服,我們才能明白所有安排的底蘊,並在這個透徹的了悟中,察覺自己的極限與潛能,從而圓滿此生的學習與任務。

    耳順,由於閱歷與磨練,我們但聞其言,即解其微旨,因此了然一切,並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差異,沒有過激的批判與情緒投射;對於世間的諸多繁複變貌與風景,也能採取不同的角度,氣定神閒地欣賞與體察,水波不興,達到「此心到處悠然」的境界。

   至於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前面打底的工夫,都確實作到,這一步自然水到渠成,隨興趣化,天機自然湧現。這是一個由於「節制與自律」,所換來的自由階段,你可以全然作你自己,不會引起太多波瀾。

   每一個人成熟與進化的步程不一,若大柢能循這個脈絡發展,行事俯仰無愧,也能適度關愛自己,應該不會罹患惡疾;就算遇上,也能泰然面對,得治的機會相對提高很多。

   所以,養生,應該要以修德為根本呀!越少心理負荷的人生,才越容易看見陽光,那是生命蘊育的所在啊。(24/Sept./2009)

(圖文版權所有,引用或連結,請註明出處,謝謝。)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byskylark&aid=3347673

 回應文章

小帥哥~女人可以這樣過日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營養醫學進步了
2009/09/29 09:37
好像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七十從心所欲而逾矩的也多了
李璧如醫師(rubyskylark) 於 2009-09-29 13:16 回覆:

沒錯,所以,天增歲月,人要增智呀。

不過,有些人的人生經歷是倒著走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那怕是最後的一點柴薪,沒燒完也會出問題。我們只能寄予哀矜與祝福。

至於有些「晚節不保」的狀況,這又是另一層面的問題了。有空再議。


SK
六十而耳順
2009/09/26 21:32

六十而耳順吧?

李璧如醫師(rubyskylark) 於 2009-09-27 04:22 回覆:

《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寫得太快了,也沒查原典,跳了十年,謝謝提醒。

等有空再把「六十而耳順」,加入闡釋一下。


梅花居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藥是良方
2009/09/25 12:12
清初名醫尤乘提出「療身不若療心」的理論,他說:「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半則全不系藥力,唯要在心藥也。」他認為「心安」就是「心藥」,憂心一動,百病為招,只要心情開朗,雖有病不難治療。
李璧如醫師(rubyskylark) 於 2009-09-25 22:39 回覆:
中醫向來重視情志,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有機會的話,以後慢慢談。

李小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寫得非常好
2009/09/25 06:56
李醫師不但文筆流暢、把養生之道説得入骨。
李璧如醫師(rubyskylark) 於 2009-09-25 10:00 回覆:

以前寫文章,必須先打大綱,那一段寫什麼,都想清楚了,才下得了筆。現在呢,有時是跟著感覺走,寫完才下標題。這是完全不同的模式,我的體悟是,這是來自上天的禮物,藉我最擅長的筆和有別一般的思緒,把一些觀念傳達出來。這段期間,想寫、能寫的,就不計代價,儘量平實、真誠且素樸地表達出來。

也許,這就是我此世的核心任務吧,最近才想清楚這一點,否則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呢?〈我的時間已經非常壓縮了〉但是,如果是該做,而且也能做的,那就愉快地接受指派吧!真的,做,不會死;煩,才會﹝用台語說,更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