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7 17:33:57瀏覽5317|回應2|推薦16 | |
李璧如/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 「養」,這個常用字,吾人日用而不深思,若從中醫角度來看,其實蘊藏頗多特殊的意涵,值得咀嚼。 養為形聲字,從食,羊聲。本義為飼養,民以食為天,生命之能緜延持續,首須食養,撫幼、奉親,餵飽肚皮之後,才有餘力言及其他。整部華夏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求食、避免凍餒的生存史。中醫經方大典「傷寒論」之所以成書,亦是在連年荒饑的背景之下,為拯生民而成書。 所以,供養、奉養、撫育,為養的第一義。當然也擴而為生活面的全方位照護,如「以養父母」宋‧王安石《傷仲永》、「凡食,養陰(按,此陰為有形之陰血)氣也;凡飲(按,飲為流質,但古代少凍飲,故此說尚通),養陽氣也」《禮記‧郊特牲》。又如養兒育女,則另寓生育之義。 與中醫較有關的,如養生(長、收、藏)、養身、養形、養病(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周禮‧疾醫》)、養傷等。另有較形而上的,如養心(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養元、養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養性、養真(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陶潛》)、養志、養望(不養望於丘壑,不待價於城市《北史》)、養晦……。 從以上可以看出,關於「養」的幾個要素: 舉兩個成語說明: 前一句,參加過聯考者,當心有戚戚焉。其實,養兵何止千日,我一位同科考上中醫師特考的同學,就考了13年,也許還有更久的。 再舉兩個反面的成語托襯: 癰,乃氣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之意。「外癰」,多發于軀幹、四肢等體表部位,如「頸癰」、「背癰」、「乳癰」等。 外癰多是多個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膿性炎症,乳癰(即乳腺炎)則是乳腺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內癰」發於臟腑,如「腸癰」、「肺癰」、「肝癰」等,即良性或惡性腫瘤。 疾病到成癰的階段,勢必經歷漫長的轉化過程,絕非一日可蹴。而人皆有求生之本能,何以一任而至此?兩句話可概言之:無知與大意。 某中年男士經患家相介而來診,彼時便難、失眠已多時,西醫診察莫名所以,告以須照大腸鏡,也許須開刀,辨明是否癌變。經四診診為肝熱所致之瘀毒火鬱,予茵陳蒿湯,便通眠安而解。緊急狀況既經解除,仍須繼續調理,改變生活習慣與體質,才是治本之道。兩次回診後,此君旋即失蹤,去電詢知,自認病痊。但介紹人卻告以,此君仍日日食炸烤燒炙之物。 坦白說,此君狀況確已瀕臨癌變邊緣,惜其失防,仍以火毒之食養身…… 另有一位血崩病人,幾年前曾因產後數年身熱頭暈未愈而來診。此次則因子宮肌瘤手術,輾轉復經刮除處理後,崩漏迄今兩個月餘未淨,且易數醫仍未痊,只好北上就診。病人面白如紙,自是虛極、憊極,且口乾舌燥,夜難成眠。(詳細醫案另記) 總之,經血止後,翌月經未行,西醫審慎,怕又引起血崩,請其回頭找中醫。給藥後,經來,但量極少,較未病前為少。病人疑問,何以如此? 積年造成之夙疾,豈能冀其片時得痊?我說,你這個症候是要「養」的呀,養到一定的時候,氣血調順,諸疾自已。 時間真是偉大的魔法師,通過光陰的暈染,有人走向新生;卻也有人墜落死亡的蔭谷,永難出脫……。 「養」之時義大矣哉。(17/Sept./2009) (圖文版權所有,引用或連結,請註明出處,謝謝。)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