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7 16:06:38瀏覽1083|回應0|推薦0 | |
再探供給面經濟學與抑制通膨政策之芻議 文:康博 目前台灣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在於M型社會下,中、低收入者的所得成長低或不成長(精算後甚至是減少的),導致消費力明顯降低,但高收入者的所得成長則大幅高過於其所增加的消費,使得市場總體的消費力下降,廠商選擇減少產量或關廠歇業等情況一再發生,同時因為國際原油飆漲下,導致全面通膨的問題發生,使得消費者更加節衣縮食,產生了惡性循環的結果。 若是給予廠商自由選擇增產與否?則多數將會把目標客群,導向較具消費力的高所得者的市場,於是便形成豪華奢侈風氣的高價商品市場,忽略了一般升斗小民的需求,甚至廠商對中低所得需求產品的減產,而將生產資源轉向高價商品的生產,造成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實不利整體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如到處掀起的「豪宅風」,中低所得者根本不敢想像,有朝一日能夠住進上億元的住宅;富人佔社會比例相對較少,即使一年推出的豪宅只有數百戶,相對於有能力且願意進駐之富人比例,不可謂不多(目前台北市初步已經有超過2,000戶以上)。終究會面臨供過於求的情形,屆時即使豪宅價格不會崩盤,但社會資源(建築或土地資源等)所形成的浪費,亦將難以恢復。 供給面經濟學對於通貨膨脹的解決之道,主要是以提高產量降低商品售價來紓解物價上漲的問題,但如果需求面並未能增加(台灣現況),則如何產生誘因使廠商增加產量呢?政策的長期目標自然是以提高國民所得,增加國民的消費能力提升來因應,但短期內的物價問題若不解決,消費力也無法提升,增產的結果也會形成滯銷的困境。因此,具體的施政方針,應朝向對增產廠商的補貼(可降低廠商的生產成本方向),及對一般中低所得階級的減稅或退稅政策。 對廠商的政策性補貼,必需選對產業及選對生產項目,基本上應以民生物資及原料價格之補貼為主要對象及手段,對廠商在這方面生產的減稅也是一個可用的方法,同時應排除"奢侈財"或"炫耀財"的生產補貼;而對於中低所得者的減稅或退稅,是通常公認對短期消費能力的提升有顯著效果的手段之一,政策實施的重點在於誰能獲得減稅護退稅的利益?這項政策必需有「還富於民」的原則,應多課富人較高的稅率與稅額,以補減稅及退稅於中低所得者的差額,所以並非全面性的提高個人所得稅免稅額之一視同仁的方式,反而應設定所得總額在一定限額以下者,可享有減稅退稅的優惠等。 例如:台灣地區平均國民所得為16,000美元,換算為台幣約為48萬元/年,則在此中位數正、負一標準差範圍內者,得享有減稅優惠,而在此中位數負向一標準差範圍以下者,則依據所得多寡予以不等之退稅優惠;而在此中位數正向一標準差以上之高所得者,則不減稅也不退稅。配套方案是退減稅者可在次年所得稅申報時列舉扣除,或如新加坡或澳門般,直接在退還一定金額之已報繳所得稅。 退稅,即等於還富於民,人民短期內得到不期而獲之所得,畢竟退稅金額並非特別多,但可改善日常生活必需品受物價上漲的購買力不足,按通常的習慣,會有大部分用在民生必需品的消費之上,經濟學稱為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如此則一般民生必需品的市場需求量可望提高,廠商增產的結果不會造成滯銷問題,加上政府補貼廠商降低生產成本下,商品降價亦可望較提高售價能夠增加更多的利潤(薄利多銷嘛!),將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的問題。 以上論述仍屬理論探討的範疇,表示經濟學在面對通貨膨脹時可以選擇的各種政策之一,是否有顯著效果,仍需政府精算後始得行之。另外,當前國際原油價格飆漲,引起通貨膨脹問題的原因相骯複雜,筆者在此僅為野人獻曝,提供一己之見解而已。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