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7 00:00:32瀏覽1811|回應2|推薦47 | |
辯論:內心的自我掙扎與生活哲學的謬論 近期和朋友對話,談到一場作家之間的辯論,由於個人很不喜歡口舌之爭,覺得人跟人之間何必要苦苦相逼,因此只要沒必要開口的時刻,就不花時間與不值得浪費腦力在某些人事物之上。 辯論就是一種折磨人到焦躁不安,最後從懷疑他人變成懷疑自己的活動。 一位作家朋友,提出一同辯論中國文學為什麼在國外不受重視,他認為主要是兩岸三地的作家們寫不出好作品,另一位朋友則認為是沒有優秀的翻譯,將中文用精確的英譯或其他語文進行思想上的連結。 個人不喜歡辯論,與朋友們見面也盡量少說一些容易引發爭辯的話題,特別是關乎個人信仰、種族、政治、私生活一類的主題;很多事情乍看之下就像一枚硬幣,耍弄起來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和友人間若有了這樣的命題,談話也就會變得火藥味十足。 辯論則是須要雙方對於彼此的主題有所領會,通常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創新論點,而往往會朝向矛盾論來進行,那些非此即彼的問題說來也並不科學,只不過是雙方逞口舌之能的對答與應變罷了。 就如同高中或大學時期的社團,活動中有一些對於不同立論的辯論主題,沒人管題目科不科學,就看雙方想怎麼辯,能否將論點說得清楚,並且置對方於無話可說的境地。 印象中,也不過就使用兩種辦法,第一種是用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第二種則是用證據反駁對方觀點,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歸納起來都非常偏頗,也就如同數學課的證明題一樣,題庫有些什麼都能夠推敲出來,僅僅視正反雙方誰的口才好些而已,因此第二種特別有殺傷力,效果也最為明顯。 還有一種是蘇格拉底的辯論法,就是順著對方觀點走,同樣是反駁對方觀點,達到讓對方邏輯出現錯誤的情況,然後根據對方觀點提出一種設定,用來證明對方觀點的錯誤性;這個技巧高超,也挺費事,但如果用得好絕對能辯贏,一般不容易掌握。 具體來說,人不能總是嫌別人明智,而應該怪自己太笨;辯論就是證明對方口舌拙劣,但未必表示人家笨而自己腦筋聰明,這纇的辯論說來也就是浪費彼此時間,最後成為口水戰罷了。 有時想起朋友與我展開一番平民生活的辯論,例如:豆腐花(豆花)該是甜的還是鹹的?蕃茄蛋花湯要不要加蔥?今天去吃韓國烤肉還是澳洲牛排?這纇主題的辯論實在沒有多少營養,而成為日常裡面最無聊的對話,有時還能爭個老半天,更別提翻開媒體那些層出不窮的悖論。 每次產生這類齟齬,我就思考:為什麼莊子和孟子沒能見上一面呢?為何公孫龍未得有幸遇上惠施來一場詭辯呢?我怎麼最近就遇不見上述這樣的哲學家呢? 莊子和孟子、惠施、公孫龍都是古代的辯論大師,如果四人同時見上一面,肯定精彩極了;孟子要君王做聖人、施行仁政,莊子卻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而公孫龍和惠施則講「無窮而有窮」的亂世生存與詐術哲學,這樣的能人當代不得相見,光是幻想就覺得辯論起來一定精彩可期。 可惜活在廿一世紀,如今我與其他人無時無刻不在柴米油鹽的話題上爭執,去哪兒用餐也意見相左,要是多講了幾句更是擔心話不投機,往往數個念頭一起就打消了開口的想法,就怕「飯不可以亂吃」之外,連「話不可以亂說」都遏止不住。 生活中真的沒有太多需要辯而論之的主題,特別是和朋友之間,爭到最後面紅耳赤或心底記恨,不啻耗費唇舌,自己贏了也沒好處,別人勝了還會導致自我懷疑,那還不如別辯論了吧? (代貼)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