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0 16:36:56瀏覽2458|回應10|推薦83 | |
【寫在前面】 其實我個人非常喜歡逛大陸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要想瞭解很多新聞事件或者報導背後的意義,往往都得從這個網頁去尋。 好比前日在內地報導「大陸發改委」針對許多廠商如台灣的聯合利華、康師傅等大企業調漲價格的事情,就大幅報導相關的處置措施,譬如罰款與相關事件的探討,都是對於壓抑通膨和隨意調漲價格的評論,可以看出官方對於控制物價上揚的決心。 兩天之後,在UDN也看到了相關的綜合報導<穩物價 發改委約談奶粉進口商>(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326465.shtml),即便時效上晚了一些,不過比起其他媒體絲毫沒有反應看來,台灣的新聞報導至今僅發現旺報在七日即時發出,加上UDN今日內容,其餘的相關台媒都視而不見。 說實在話,關切內地台商的新聞不多,這幾年以來,除了兩大報系還有相關的追蹤內容,大致上讓我發現了一種台媒的特質:對內地毫不關切,或者知之不詳。 或許一般人覺得兩岸之間沒什麼需要注意的,台灣媒體只需要花時間討論選舉、娛樂圈、名人和陸客來台的數量等切身或八卦需求,其他的一概沒興趣。 然而在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常被內地的朋友取笑「瞭解太過片面」以及「認知不足」,所以依舊計畫在未來走南闖北、多讀點書,並且盡量獲取新知。 譬如今日的新華網新聞,就有相當多的豐富內容。列舉一些重點如下: (一)文史類:五月十日的名人、知名團體、事件歸納。 歷史由遠至近,條列重點內容,並且在兩百字以內進行簡介,個人覺得內容相當豐富,對於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歷史解讀也相當正面,這是近年來最值得注意的現象。 表列之首的一八九九年五月十日,張大千誕生,這位四川內江的國畫大師,無論是山水、花卉、人物都獨樹一幟,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 接下來是一九七二年五月十日的第廿五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全名為World Health Assembly)恢復中國在世衛組織的合法席位與創始國資歷,不過台灣這邊的報導就屬於負面了,某些新聞依然就此大作文章,看得讓人想要發笑。 馬寅初年輕攝像,上圖引用自維基百科檔案圖片: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7/Ma_Yinchu.jpg 對於內地方面的名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人口理論和財政學專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馬寅初,八二年同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一O一歲,這位曾經的北大校長、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對於個人的影響不算小,我曾經去查找他的《經濟論文集》,不過上下冊都沒有看完,其原因為自己的程度不夠又是外行人。 一九八八年的同日,我很喜歡的作家沈從文先生逝世,這位湖南鳳凰縣的苗族作家,曾經以他的《邊城》感動了我,那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書,主要是自己寫作與繪圖都使得上,非常具有實用及歷史價值,他另有一部乏人討論的《神巫之愛》小說,內容講述巫者的自然信仰,個人也相當喜歡。
上圖是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檔案照: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1/14/Shencongwen_zhangzhaohe.jpg 沈從文夫妻兩人都具有儒雅而強烈的書卷氣質,他們原本是師生關係,因為沈從文的情書追求,除了「寫得太好了」感動女學生之外,連胡適也欣賞他的好文筆,多年來我一直想尋找真跡或此類集合出版品,卻始終不果。 什麼樣的文學可以成為經典? 我認為是情書,縱然自己從未寫過,學生時期只收過一封,想來我還是很羨慕沈從文的妻子,畢竟在那樣的年代,任何事情都能顯得真誠而浪漫。 哪像現在呢? 多數朋友懶得寫電郵,少數好朋友寧可打電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拜科技進步之賜,交際已經變得冷漠而單調了,更可見的是應酬虛偽的內容。 在沈從文去世的同一年的同一天,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這個專區引領了此地現代電子產業,除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培訓和服務一體化,不少人才由此處出現於世人眼前,與附近知名的「中關村」發展極度密切。 而或許在回顧這些陸媒的歷史記述同時,還會看到很多有趣的專題報導,也同樣具有特殊意義。 (二)地方緬懷古人、名著之實際措施與檢討:諸葛亮和名著設計的「景點」。 報導指出,山東省臨沂市及沂南縣的三級政府,今年五月舉辦諸葛亮誕辰一八三O周年的祭拜活動。 諸葛孔明是不是五月出生? 或者為何要在這兩處山東縣市政府主導下特別進行祭拜? 孔明是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這些地方政府都沒有給予相關答案,大概一般人也不會曉得關聯在哪裡。 可見如何提升旅遊收入,已經成為地方關注的重點,只是到底在慶祝什麼,以及這兩處山東縣市與諸葛亮的關連,似乎跟三國時期的蜀漢距離有點遙遠? 前不久,大陸的國家廣電總局發表新聞,表示近期不再批准影視媒體拍攝「四大名著」(目前公認的有《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也有人認為是《紅樓夢》、《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 這則新聞大概很少人注意,翻拍題材在內地很多,但令人不解的在於諸葛亮如何跟山東扯上關係,個人覺得非常莫名其妙。 廿幾年以來,大陸電視劇的經典很多,近年拍攝的「四大名著」有一種跟台港產品類比的趨勢,除了主角裝扮詭異,台詞也好像歷史人物穿越到了古代,可以說是「毫無歷史觀」可言,編劇的整體思想內涵可想而知,或許聲光效果好看、新奇,人物設定卻顯得天馬行空、荒謬絕倫,這類題材完全不尊重歷史文化,導致山東也能對蜀漢的軍師諸葛亮有所嚮往,讓人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若是孔明地下有知,自己在千年以後成為「敵國」後代的「景點」,是否也會覺得很是荒謬? 上圖是蒲松齡像,引用自維基百科檔案圖: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9/Pu_Songling.jpg 更有趣的還有山東淄博設立的「聊齋宮」,蒲松齡確實是山東淄川人(今日的淄博市淄川區),如果以《聊齋》十二卷的短篇小說內容來建立博物館,倒也無可厚非。 比較特別的還有山東臨清縣的「金瓶梅文化城」、河南湯陰縣的「封神演義宮」,這兩處的設立就非常弔詭了,因為《金瓶梅》的作者至今無法確定,故事發生地點也不在山東,譬如歷史上確有其人的武松是河北邢台清河人(今刑台清河縣),最後死於杭州,跟山東哪有半點關係? 主要人物都是河北的清河縣人,這是《金瓶梅》確實指明的,好比武大、潘金蓮,甚至是西門慶出沒地點,文字敘述寫得清清楚楚。 就算要設計《金瓶梅》發生地點的相關建設,應該也是河北人會跳出來申請,怎麼會在毫無關聯的山東跑出這麼一個「文化城」? 而《封神演義》的相關地點,說來也跟河南湯陰縣不太搭調,以商朝來說,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後都城西遷仍稱亳(今河南偃師),前期雖多次遷都,到盤庚在西元前一三OO年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固定下來之後,從此商朝也稱殷朝。 盤庚遷殷後,直至武丁即位四處討伐,也沒有定都於河南湯陰縣,就算是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也是居於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所以「封神演義宮」真的與商朝八竿子打不著一起,很難有直接的連繫,甚至找不著間接的任何關係。 上圖為杭州西湖邊上的武松墓,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5/Wu_Song_tomb.JPG 至於《封神演義》的作者,實際上也跟河南湯陰縣的「封神演義宮」完全無涉。 譬如傳言之一的可能作者是王世貞,另一說作者為吳三桂的部下,又一說為明代道教學者陸西星,或者是許仲琳(亦作陳仲琳),這些傳說中的作者全都是南方人,而且都來自於今日的江蘇。 王世貞這位明朝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是文學家、史學家,可能是《封神演義》作者。 陸西星為江蘇揚州興化人,明朝時期道教人士,內丹派東派的創始人,相傳也是《封神演義》的作者。 根據考據,小說《封神演義》可能是陸西星所作,據說他為了籌措女兒的嫁妝,所以撰寫這部神怪小說,沒料到大發利市,如《歸田瑣記》的記載:「昔有士人罄家所有,嫁其長女者,次女有怨色,士人慰之曰:『無憂貧也』。演為《封神演義》,以稿授女,後其婿梓行之,竟大獲利云云。」 但無論如何,這些江蘇才子都跟河南湯陰沒有任何牽連之處,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如許「文化城」、「演義宮」的成立,說實在話都顯得名不符實、為了旅遊和各種不同目的而建設,此類現象在今日報導中披露,「景點」的規劃不可說是不粗糙,顯現內地對於這類的反省,已經上升到了文化層面的高度。 上圖為三國時期的地理位置分布大概,山東屬於曹魏毫無疑義,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5/Saam_Gwok_262_CE.png 又好比這幾個月都在討論的古裝大片《關雲長》,由於主演的都是武打或演技派巨星,獲得許多人的關注,也開出了票房紅盤。 《關雲長》所說的人物,就是「四大名著」裡面《三國演義》的關公,不過就算「美髯」的「紅臉」關公也出現於正史的《三國志》,卻在電影裡面完全看不見。 主演者的裝扮不像,沒有高大的身材、美髯、紅臉、剛正不阿,卻多了曹關同性戀、劉關曖昧、關公覬覦兄嫂等甚為奇特的描述。 當然,劇情要「出奇制勝」也能夠理解,古代男性可能有互相愛慕的情況同樣有可能性,然而台詞裡面的現代感,卻讓人覺得很是荒謬。 回顧廿多年前的經典《三國演義》電視劇,同樣是影視贏家,內容設計完全沒有那般斧鑿的流俗感,個人買下DVD收藏,也就是為了當年拍攝的嚴謹與對照史實。 現在的內地影視作品,就完全顛覆了既有印象,反而加入了男女情愛、男性曖昧等情誼的描述,或許放大了細節也未可知,但是扭曲了人物本質的手法,不能不說是一種極端。 看過新華網的報導之後,我個人覺得有點意思,除了對情節頗有質疑,本應漢賊不兩立的三國情勢,卻成為玩起了相互曖昧的「情事」;而當我看到關羽護送嫂子的一段,叔嫂不倫的敘述,體現的是一種膚淺的歷史虛無感。 這種隨意篡改經典作品的手法,無論是電影、電視劇、地方建設,標明了「褻瀆經典」四個字,這樣的新聞也值得讀者去思考。 (三)時事反響與措施發布:買票實名、稅法改革、食品管控、城鄉直接選舉。 這方面的報導不少,但多數都很難在台灣看見,這也是個人覺得瞭解大陸所欠缺的問題,就在於台灣傳播媒體對於這些都缺乏關注。 除了缺乏關注之外,有些立場偏頗的新聞從業者也會從負面消息來切入,這就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所阻隔的問題:內地朋友多數知道台灣的重點新聞、關鍵人物、旅遊景點,因為相關報導絕對不缺,但台灣多數居民則通常不太瞭解大陸。 例如這幾天的報導內容,有「第九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後續內容,得獎者和眾多評論家的專文,在內地充分報導之際,也特別介紹了台灣方面的相關作家。 文學類的內容很多,更能深度探討的則是相對實際的「實名制」設計。 網路的「實名制」不說,只要去過大陸的民眾,一定會對許多景點和購票上的黃牛問題層出不窮,感到些許的厭煩。 為了避免黃牛票和黃牛充斥的現況,今年六月一日開始,買車票要採取「實名制」,看似簡單的一項措施,實際上攸關的是上億大陸民眾的生活。 我在<內地面面觀:「台胞證」引發的大陸西進潮(一)上海,以及流動人口的迷思 相信這樣的政策實施之後,確實會改變黃牛兜售車票的情況,也能緩解人口流動壓力。 最近正值台灣報稅期間,而在內地同樣有許多人關切「所得稅法」的內容,好比台商在大陸納稅項目、和台灣的雷同與相異處等,或者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細項,也很少介紹的專文。 目前根據統計,大陸有最少一百五十萬的台灣人,這些人的權益與關切的主題,似乎台灣乏人關心? 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前一陣子在中國大陸的「全國人大」藉由網路公開徵求意見,這應該是格主從未見過的一種政策徵求民眾意見的方式,或許也超過了台灣在地居民的認知。 而在前幾天的五月五日,「中國人大網」就有了相關新聞,不過台灣沒見到任何資訊。 中國人大網子網站: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4%BA%BA%E5%A4%A7%E7%BD%91 關於稅制的各項建議,原名《人大工作通訊》的《中國人大》其實有不少實用內容,半個月就有近廿萬條對於稅制相關改革的建言,參與徵集意見的人數很多,也「超過二OO九年以來廿部法律徵集意見數總和」,這種公民透過網絡參與法律內容變革的情況,大概在其他國家都看不到。 以大陸的十三億人口,或者近五億的網路使用者來說,廿萬網友不過是個小數字,但是這樣的意義遠大於實質數據,這也是台灣媒體大概沒有興趣報導的內容。 這類的「公民意識」開始出現,還是藉由網路作為開端,形成政府與民眾可以從網絡調查和建言提供上,呈現一種多元的發展,是大陸近幾年最值得觀察的現象。 上圖來自於新華網,引用自: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03/28/121241107_11n.jpg 瘦肉精詳細資料,可參照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8%A6%E8%82%89%E7%B2%BE 這兩年持續爆發「瘦肉精」問題,最近的在今年三月進行的大規模查緝行動,由於「食品安全」在三聚氰胺報導之後出現,使得這方面的報導持續發燒,而大陸目前更是全面禁止使用瘦肉精來牟利。 無論是道德危機,還是更進一步的食品安全,都是內地報導絕對少不了的主題,根據統計資料和新聞發布來看,美國目前是瘦肉精的使用大國,除歐盟完全禁止之外,曾經也要銷售到台灣,結果引發了相當的討論。 法治制約外在行為,道德制約內在想法,很多事情在大陸不斷發生,在關注新聞報導的同時,事後並非「船過水無痕」,這也是我所觀察到的一種進步現象。 上面圖片為新華網的圖樣,引用自:http://we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1105/8/101686555.jpg 另一則新聞是這兩天的重頭戲,去年有一些討論,但今年又有了新的變革,那就是中國大陸最新的「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的「同票同權」平等新規定。 這種屬於「直接選舉」的活動,從一九七九年迄二OO八年,實際上已經有卅二年的歷史。 內地在這段期間,曾先後進行過九次鄉級的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八次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更有六次縣級以上人大代表間接選舉,這些選舉與台灣或世界各地的選舉不太一樣,肇因於政治體制的不同,使得他們必須考量世界最多的選民數量(目前合法選民總人數高達九億多)。 「億」真的是一種可怕的概念,這樣龐大的人數,即使只是基層的縣鄉人大換屆投票,九億人參與涉及的縣級政權兩千多個、鄉級政權三萬多個,城鄉居民不再有計票上的隔閡,選出縣鄉人大代表總數兩百多萬人,實現「同票同權」的基本概念。 「同票同權」相對的就是以前的不同票規定,以前四個農民纔能代表一個城裡人的代表選舉權,現在城鄉都一樣了,就沒有以前為人所詬病的選民不平等規定。 當然,城鄉差距的縮短也促成了這項政策的實施,目前發現人口流動已經在倡議控制,且選舉方面也達到一種城鄉之間的平衡,對於公共政策的討論和審查也能夠在網路上進行,許多改革從今日一天的網站報導,就可以完全清楚地呈現。 這次的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是去年三月選舉法修改之後,首次準備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來選舉人大代表的方式,除了體現人人平等、地區平等、民族平等之外,後續效應也值得觀察。 而縣鄉兩級人大代表數量還高達兩百多萬人,幾乎等同於一個台北市的選民人數,此地的選民總數,相當於彼岸的當選人數,由此可見大陸之大與人口之多。 而涉及縣級政權兩千多個、鄉級政權三萬多個,也是相當驚人的數據,光是縣級人大代表選舉的選民就有九億多人,參加鄉級人大代表選舉的選民也達六億多人,可以想像到時投票的盛況如何。 在台灣媒體一天到晚炒作明年總統大選的當兒,省思一下對岸新聞報導的內容,看一看他們所關切的部分主題,一想到數億選民通過縣鄉兩級人大換屆的直接選舉,就能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變革,似乎日後的發展與革新實踐,同樣也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