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9 23:58:17瀏覽3027|回應2|推薦60 | |
這五年以來,覺得內地網路的趣味性超過了想像,特別是二OO六年出現的「梨花體」,以及後續各種網路流行創意的興起。 雖然現在回顧起來,會覺得這樣的題材已經落伍,但是對照新近流行的「咆嘯體」,就覺得自從「梨花體」以來,創意的發揮愈來愈多元化,甚至有合流的趨勢,兩岸可以說是進入新交流、新感觸、新合作、新發展。 其實個人覺得自己不擅長寫詩,即使這五年多總共貼出四百多篇作品,截至目前為止,還是覺得很難掌握現代詩的技巧。 在O六年發端於內地網絡的「趙麗華詩歌事件」,最後成就了趙女士諧音的「梨花體」,這位女士也有了「梨花教主」的稱號,可以說在互聯網波及面之廣、影響所致也掀起了網路熱潮,或許自民國時期一九一六年的「新文化運動」迄今,除了胡適、郭沫若所倡導的白話文和新詩運動以來,「梨花體」的發展可以說是史上最大、最多人討論的文化事件。 以下引述「梨花體」的代表性名詩《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 「一只螞蟻, 這類的詩句被稱為「梨花體」,也稱之為「口語詩」,由於簡單易懂,大概學過中文的人都可以書寫個十七、八首也不為過,因此在網路上引發華文世界的創作熱潮。 此類貌似非常好寫的詩句,一連串的口語,也沒有特別難懂的表現手法,所以能夠創作此類體裁的網友絕對不少,以下是格主仿作: 一個博客 寫得雅一點,還可以變成這樣: 一行詩 不過,「梨花體」迄今已經退了潮流,想要討論的主題也不多了,只能在此回憶一下當年引發的熱潮,並且哀悼一種寫詩創新手法的凋零。 「梨花體」的百度解說: http://baike.baidu.com/view/549209.htm 新華社在今年五月十一日引用南方日報的一篇專文<專家談詩歌教育:應當給“梨花體”留一席之地>的繁體內容,認為「梨花體」有其時代意義,可參見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5/11/c_121404645.htm 大陸女詩人趙麗華的維基百科介紹: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4%B8%BD%E5%8D%8E 上圖引用自內地天涯網站圖片,當年最紅的瓊瑤演員馬景濤,個人覺得他的表演手法相當令人難忘,網址: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7-16/23_1184573034_1484666.jpg 到了今年,最受矚目的就是所謂的「咆嘯體」。 「梨花體」如今已經式微,且讓眾多批評者與愛好者所拋棄,相對於「梨花體」對照的「梨花教主」,「咆嘯體」可能剛開始也可以對應一位「咆嘯教主」,不過個人沒有聽過他以特殊口音來演繹角色,只能別過不談。 當初台灣連續劇引發的內地熱潮,這一位來自台灣的男性演員紅到了內地,人稱「咆嘯教主」。 這位男演員長相俊美、演技突出,不過近年很少看到他的作品,最早認識他是來自於台灣武俠連續劇,後來則是許多瓊瑤愛情電視劇,相信看過的人都絕對不會忘記。 專業演員塑造的回憶,就是學生時期的笑料,以前打工的時候,書店有個小電視每晚播出收視率最高的那齣連續劇,很多觀眾可能當場為苦情戲看得涕泗縱橫,我卻總會笑得無法自己,甚至遭人白眼。 目前「咆嘯體」方興未艾,最經典的就在於每個斷句結尾使用的標點符號「!」(驚嘆號),以及起始句的「有木有」(有沒有)這類天津腔調(也有一說是山東腔)的開頭。 「咆嘯體」看似格式嚴謹,其實更能夠顯現創意,只要懂得運用方言的腔調,就能顯得非常逗趣,樸拙的鄉音和誇張的表演,讓人覺得是一種另類的想像風格。 只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咆嘯體」就可以成為精神食糧,減壓解愁,無所不能,建議格友們善加利用。 譬如可以試寫一些心情故事,格主很喜歡練習「咆嘯體」的表現手法,但絕對不代表個人立場(所以下面的段落可以跳過不看,直接欣賞影片吧)。 有一些內地網友製作的影片都非常能夠排憂解勞,譬如以下的英國人講的「咆嘯體」和《出師表》新解,格主覺得可以讓星期日劃下一個快樂的句點,而不是惹人厭煩的驚嘆號了。 從城市看到之後,心情不好就會欣賞兩回,這位女孩自稱「老子」也挺搞笑的,上面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xQ7oRHhC-JU 感謝內地網友的分享,上面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dBeGI0ZXhac 有沒有啊,有沒有! 嗯……寫完舒服多了,哈。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