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27 20:27:21瀏覽27287|回應12|推薦26 | |
民間傳說,是不是也可以成為歌劇? 可以,歌劇是可以雅俗共賞的藝術。 在十八世紀中期,偉大的音樂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就已經倡導這種概念,他認為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貴族王公們,完全不瞭解真實的藝術,於是他採取了通俗的題材,從童話式的城邦傳奇,到生活中的雞鳴馬嘶,都化為筆下的樂曲,深入民間,體現當時的社會價值,這也是他最為人所知的創作態度。 莫札特的歌劇《Die Zauberflöte》(魔笛)做為他生命中最後完成的歌劇,這齣戲在許多人眼中只是單純蘊含濃厚的童話色彩,然而在王子公主的主幹之外,邪惡的夜女王和光明的掌握者Sarastro,大蛇和補鳥人,也都充滿了鮮活的色彩;這齣戲是Singspiel(德語輕歌劇,將對白寫入歌劇中取代宣旭調,多屬喜劇性質),當時的樂評者多半出身貴族,無法接受通俗歌曲,也認為真正的歌劇應該要學習義大利式的正統表現法,這齣劇本由Emanuel Schikaneder(席克奈德)所寫的喜劇,採用通俗歌曲,日爾曼各地區流行的方言,也都可以寫入台詞中,因此是現今德國最特殊的「有唱歌的話劇」。 《Die Zauberflöte》全劇除了一小部分,幾乎充滿了快樂的音符,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簡直是到了生活窘迫、疾病交加的最悽慘境地,抑鬱不得志的作曲家,雖然精神處於極度絕望,卻能夠寫出光明熱情的一面。 Emanuel Schikaneder(席克奈德)是莫札特在維也納的少數知音,他非常欣賞莫札特的音樂,認為音樂家可以寫出貼近民眾的歌劇,在只有一千個座位的小戲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維多戲院)上演,於是將這部德語劇本交給莫札特譜寫歌劇。 為了方便莫扎特全力投入創作,Emanuel Schikaneder(席克奈德)還將莫札特任性浪費的妻子Constanze送到外地,還在劇院附近出錢租了一個小房間,專門給莫扎特一個人專心譜曲,兩人約定歌劇上演後,莫札特可以得到戲院總收入十分之一的潤資。 一七九一年七月,莫扎特還沒有結束譜曲工作,去了布拉格一趟,在Leopold二世加冕典禮上,指揮他的另一部義大利文的歌劇《La Clemenza di Tito》(迪托王的慈悲),他還接受了Von Strack伯爵的委託,寫了著名的《Requiem in D minor》(安魂曲),這期間還不滿兩個月,在短暫的空檔,他就快速完成了這麼多作品,實在令人佩服,也不難想見,他的健康狀況為何會因為疲勞而變得如此糟糕。 回到維也納後,九月下旬的時候,莫扎特很快完成了《Die Zauberflöte》(魔笛)這齣明顯以普通百姓為訴求、貴族王公無法接受的Singspiel全劇的譜曲,他僅僅和全體歌手排練了兩天,就急急在維也納郊外的劇院進行首演,據稱排練當天歌劇草稿纔剛完成,莫札特忙著四處接case,完全是為了應付每日不停找上門的許多債主,以及解決他窘迫的財務狀況,這種多頭馬車的情形,也讓著急戲碼不知何時可以完成的Emanuel Schikaneder(席克奈德)覺得非常憤怒,但他還是對莫札特寄逾厚望,勉強耐著性子,等待唯一的腳本完成,然後又因為沒有太多錢聘請足夠的演員,莫札特想要趕快拿到酬勞,便自己親自指揮,Emanuel Schikaneder(席克奈德)則跟著上場參與演出。
《Die Zauberflöte》(魔笛)是一齣多元化的歌劇,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從降E大調開始,弦樂聲流暢地展開,輕盈表現出美好的時光,也象徵著光的存在。 電影中的Emanuel Schikaneder(席克奈德)飾演的是劇中最有趣的角色Papageno(補鳥人),在第一幕中的《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我是一個快樂的補鳥人)以民謠為基調,後面與另一個補鳥女孩對唱的感覺,表現出捕捉山雞的雞叫聲,則顯得非常生動靈活、快樂美妙,這是題外話。
上面這段真是唱得好!讓我忍不住要大聲喊著:「Sehr gute!(太棒了!)」 主角之一的Der Hölle Rache(夜女王)是這齣戲的靈魂,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噢,這不困難,我親愛的孩子!)一直到第二幕的幾首詠嘆調,需要由抒情到花腔女高音,旋律變化美妙,這都可以說是花腔女高音詠嘆調,在歌劇史上真可謂是數一數二的名曲。 夜女王這個角色,在故事一開頭本來是個為求解救身陷囹圄女兒的母親,後來貪圖光明的魔法,由善變惡,逼迫女兒傷害她的愛人,轉變的對照必須在唱腔和肢體上刻劃出微妙的分別,莫扎特以最難的華彩高音來展現她的本質,華麗出彩的唱腔也賦予了這個女神複雜的心情,在極高的女高音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轉音唱法,混合了重複音、斷音和吶喊交加,這完全考驗了女高音的能耐,並且顯露出十足的戲劇性。 善與惡的對立,輕快卻又飽含高亢的強烈節奏,以及代表光明、真理的疑惑與肯定,劇中的音樂幾乎充滿了無比愉悅的氣氛,實在無法想像這是莫札特在貧病交加、人生谷底的當兒能夠寫得出來的作品。 我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夜女王(Der Hölle Rache)據說是仿莫札特所厭惡的岳母Frau Weber(韋伯太太)所創造的角色,許多證據顯示音樂家無法忍受她的勢利眼,早年他在維也納宮廷成名的時候,莫札特的岳母就全力促成他與妻子Constanze的婚事,對他極盡討好,後來在他落魄時卻凶悍以對,譏諷嘲弄,活像是夜女王的翻版,而在電影經典之作的《Amadeus》(阿瑪迪斯),就有類似的結論。 目前公認唱夜女王最棒的女高音是Lucia Popp,不過我還是認為她適合當年唱女主角Pamina的部分,出於對她的尊敬與喜愛,我打算蒐集一些相關資料,再另外為這個偉大的女高音寫一篇專文。
要把這一段唱得如此溫柔有感情,唱出精準的跳躍音,還能展露出獨特的個人音質,只有以下公認把這個角色在第一幕唱得最精采的Natalie Dessay:
一九九四年夏天在法國的Aix-en-Provence,Natalie Dessay在這齣歌劇擔任要角,她是至今所有扮演夜女王的女高音中,外貌長得最美的一個,比起其他肥嘟嘟或老醜的女高音,她可以演出溫柔善良的美麗夜女王,不過到了第二幕,個人覺得氣勢沒有出來,雖然她的音域可以達到高音F,卻太過於柔性,而且表演當時她懷孕了,這可能是她不敢大膽演繹這個角色的主因。
這是Natalie Dessay在一九九八年的演出,看得出來她的聲音和動作比較放開來了,她使用新奇的表現手法,感覺上唱得比較激情,但個人還是覺得氣勢上不夠,那柔軟的唱腔始終達不到夜女王逐漸改變的境界,她還是適合抒情女高音的曲目:
與了不起的女高音Natalie Dessay相對的,則是把這個角色唱得最讓人難忘的Diana Damrau,最基本的音準有了,聲音的表現有了,無論是表情還是肢體演技,無一不是最好的,要是能找到Lucia Popp來做比較就好了,可惜沒有相關的音樂資訊,反正在我的認定:聽來她是最適合這個角色的女歌手!
看這種氣勢!用德文最能表現出凶悍的語氣!妙不可言的聲音!完美的華彩女高音!
我知道有個韓國的女高音Sumi Jo,個人蠻欣賞她美妙的音質,是個甜美的女高音後起之秀。 她也扮演過夜女王,前面的這段訪問,顯示她是一個謙遜可愛的女孩,後面的唱腔也算上程,這一段表演,無論是音準還是聲音的表現手法,都算是中規中矩,但她的長相太過於溫和,聲音也沒有女王般的霸氣,不過F都唱得上去,希望能在她四、五十歲的時候再來挑戰這個角色:
以下為我所知的最老的夜女王扮演者Roberta Peters:
由於是黑白片,時代又太過於久遠,我好不容易纔發現這個古老的片段,Roberta Peters沒有什麼名氣,唱得還可以,音準也夠,可惜就是沒有什麼感情或肢體的表現,顯得有些平淡,這是她扮演這個角色的失敗之處。 至於下面這個視屏,男主持人說的那段介紹讓我有點生氣,不過這是法文重新配過音,說不定只是誇張的讚辭,個人認為這位歌手實在不是那麼出色,她不單比不上Maria Callas,也沒有上面幾位如Sumi Jo和Natalie Dessay的清新音質,勉強算她可以當個戲劇女高音吧,技巧也不怎麼樣,聽得我都不明白該如何評價她了。 最可笑的,是主持人說他從未聽過比這位歌手更好的聲音。 我百分之百可以肯定:這個主持人沒有聽過幾齣歌劇! Ewa Malas-Godlewska或許可以唱唱流行歌曲,或者對不懂聲樂的人賣弄一下幾個初階高音,不過,這段夜女王的曲目完全在高超技巧的表現,可以說,她除了完全沒有唱出任何感情,技巧也不夠,高音F只有勉強輕輕點一下,聽起來應該是根本唱不上去:
我一向認為Luciana Serra這個歌手還不錯,可是前面她漏唱許多音,氣也不太夠,導致許多音符忽然中斷了,可惜! 所幸最後的長音都有唱到,算是瑕不掩瑜:
Edita Gruberova就像一般水平不夠的女高音,在連續的幾個F裡面偷偷跳掉了那些難唱高音,可以清楚聽得出來:
竟然讓我發現有一部卡通也有莫札特的《Die Zauberflöte》(魔笛)! 不過,Jennifer Rhys-Davies唱的夜女王,差強人意,把歌詞改成英文,感覺上氣勢都弱了,而且我認為她還不夠格唱這種華彩女高音的曲目:
這裡的Birgit Nordin高音唱不上去,音色稍嫌鈍了一點,她本人的音域稍微接近Mezzo,缺乏Natalie Dessay的技巧:
也不能說Rosa de Alba相較之下唱得很差,只是她的音準錯得離譜,背景音樂也表演得太讓人失望,這不是一齣喜劇,聽完這一段,我可以說,這位女高音把內容唱成諧劇,夜女王也變為一個丑角:
拿上面這幾個歌手來跟下面這位自封為夜女王的人比,似乎褻瀆了女高音這三個字。 聽得出來嗎? 我想沒有人會在欣賞完前面三位美好的唱腔之後,聽不出最後這位練唱者亂七八糟的表演。 她的音域完全不對,全程都是破音,沒有一段能讓人聽得下去,好吧,就當作是週末難得的笑料好了!
上面的這位讓大家笑完之後,我承認自己是個有點壞心眼的人,演唱女高音聲部的歌手,最後兩個讓人無法不捧腹大笑,倒數第二個還勉強可以當個Mezzo歌手,最後那個,則應該像我一樣重新學習何謂聲樂,女高音還真不是人人能唱的啊! 《Die Zauberflote》的夜女王表演,我先前貼過一段也是唱同樣的曲目,不過扮演夜女王的並非某個花腔女高音,而是唱假聲男高音的少年,詳見(假聲男高音(contre-ténor)的演唱:由Farinelli(絕代艷姬)談起)最後一個視屏。
備註女高音分類(請參見女高音- Wikipedia維基百科的解說): 按音色、音區等不同特點分為: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聲音最高,能唱出相當高的顫音)、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聲音較高,連貫流暢)和戲劇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聲音較低但有力度)等。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