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09 08:17:46瀏覽839|回應2|推薦8 | |
退朝後,皇帝召喚新任宰相張九齡、裴耀卿二人,進入勤政務本樓。 張九齡氣概悠閒,一張橢圓臉,鬚髮美姿,是一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看起來文弱、書卷氣十足;裴耀卿多年當官,為人性格豪爽,體格壯碩,高鼻厚唇,頗有官家氣派。 內堂之中,李隆基與高力士正等在那兒,只見高力士驅散內侍宦官,偌大的宮殿裡,只這四個人在;空氣凝重、氣氛緊繃之際,似乎連根針尖兒掉在地上的聲響都能聽得到。 見這二人進來,李隆基劈頭便朗聲問道:「說到這嚴挺之其人,愛卿你們有何看法?」 裴耀卿與張九齡互望一眼,趨前稟報道:「微臣以為,嚴浚為官,確實有才。」 張九齡也道:「臣與裴相意見相當。」 李隆基問二人道:「你們說,這嚴浚該是庸才,還是幹才?」 張九齡道:「回皇上,嚴浚有其辦差循吏之能,自然是幹才。」 裴耀卿也道:「臣也認為,嚴侍郎循理法稟公為之,見地寬闊,絕非一般庸碌之流。」 李隆基這下倒發了火:「這嚴浚干冒大不韙,挑起崔渙一事,名著非難我朝宰相不才,暗地裡倒譴責起朕無識人之才來了!膽大妄為、自行其是,他為官不知所進退,你二人倒是替他說話了?」 張九齡回道:「非也!陛下,韓、蕭二相相噬亂政,嚴浚當與微臣是一個心思,也與皇上是一個心思。群臣皆知,朋黨禍國、朋比為奸,黨爭一起,禍端俱發;可韓、蕭二相,有哪一位是為己為私?然則二相爭權,亂了朝政,又有誰人敢直斥天子、勸諫皇上?而百官不諧,又有誰人敢當眾發難、一言興邦?……嚴浚認為這崔渙有將相之才,當可了結爭端,斯言斯行,允執厥中,擇善固執,又何損其忠肝義膽?」 見皇帝仍不為所動,張九齡也急得跪地叩首道:「皇上,請勿折殺忠臣!」 裴耀卿也同時跪拜道:「臣願與張相力保嚴浚,望陛下恩允。」 李隆基見這二位丞相都站在嚴浚一方,又道:「嚴浚之罪,朕就看在你二人份上,暫且不予發落。只是,他在這吏部,上下官員都教他得罪光了;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他心高氣傲、朕要容他,可那吏部大小官司,誰又容得了他?」 裴耀卿道:「有容乃大,陛下,既然吏部容不下嚴浚,皇上何不換湯換藥,將之調任他處?」 李隆基皺起眉頭,狀甚煩躁:「你倒說得輕巧!要調動官吏,既無功勳、又無實績,又得如何巧立名目?諫官不說,光那好事的韓休一天一個褶子,朕的寢宮就會被一堆褶子給淹了!」 張九齡道:「話說蕭、韓二位大人,陛下打算如何處置?」 「還能怎麼著?他二人總是爭執不休,朕被擾得煩都煩死了!……這樣吧,你和吏部主事發派詔令,將他二人轉任太子太傅與太子少保(太子老師),吵吵鬧鬧,就不如去東宮那兒好好教授太子,什麼纔是朕的治國之道,更為恰當!」 皇帝不耐地搖了搖頭,又道:「至於那嚴浚,又是個麻煩人物……你們說,我倒該怎麼處置他啊?」 張九齡奏陳道:「皇上勿慮,臣有一事相稟,這事高爺也是曉得的。」 話頭說到高力士身上,皇帝也驚詫莫名地和高力士對望一眼,後者立時不知所措地瞧著張九齡乾瞪眼。 這下子,不僅皇帝和這個宮內的大宦官,連丞相裴耀卿也都緊張起來。 李隆基疑惑道:「張愛卿,嚴浚又如何扯上高將軍,你倒說來聽聽。」 張九齡微微一笑,遂向三人娓娓道來,鋪陳無隱。 話說兩、三年前,與皇帝頗有情誼私交的大官王毛仲,請求當兵部尚書(國防部長),皇帝不悅,王毛仲也鞅鞅不樂。等到王毛仲與另一權貴--左領軍大將軍(全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之一)耿國公(公爵)葛福順成為姻家(姻親),而葛家養的門客李守德及左監門將軍(宮廷出入口禁衛軍總監)盧龍子唐地文、左右威武將軍(全國武裝部隊指揮官之一)王景耀、高廣濟等數十掌握軍方的官員,則與王毛仲相交甚篤,倚杖為姦。 其中,王毛仲恃著與皇帝的舊情,最為不法;宮中派遣特使至王毛仲家稱詔,王毛仲態度都不甚恭敬,連他家中地位卑下的僮僕,都狗仗人勢,或踞見不跪,稍迕其意,即侮辱誶語,盛氣凌人,直出其上。連當時頗具權勢的大內高手高力士、楊思勗等人,都吃過王毛仲的虧。 王毛仲有兩個妻子,其一為皇上所賜,二妻皆封有國邑(封地)。嘗因其妻生子,皇帝命高力士前往賞賜,授其子五品官。 待高力士回宮,李隆基問他:「朕賞封了他的兒子,王毛仲歡喜麼?」 高力士奏陳道:「王毛仲熟視臣曰:『是子,亦何辱三品官?(為何不是封個三品官?)』官封五品,王毛仲嫌棄,倒認為是個折辱了。」 李隆基怒道:「以前王毛仲負我,寡人未嘗為意,今天倒以嬰兒顧云云?」 高力士等人知道皇帝震怒,過了幾日,又從容說道:「北門奴官(管理宮廷出入的禁衛軍)皆為王毛仲所與所授,不除之,必起大患。」 後來,王毛仲移書太原(轉任今陜西太原市),秘索甲仗(偷偷收集兵器),當時嚴挺之為少尹(太原市副市長),迅即將此事上奏朝廷。 皇帝恐怕王毛仲其黨遂震懼起事,聚眾為亂,乃隱匿其實狀,下詔曰:「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空、司徒,掌理宮廷各項大事)、兼殿中監(宮廷機要官)、霍國公(公爵)、內外閑廄監牧都使(掌理兵馬、官馬之總監)王毛仲,是惟微細,非有功績,擢自家臣,升于朝位。恩寵莫二,委任斯崇。無涓塵之益,肆驕盈之志。往屬艱難,遽茲逃匿,念深惟舊,義在優容,仍荷殊榮,蔑聞悛悔。在公無竭盡之效,居常多怨望之詞。肆其深愆,合從誅殛;恕其庸昧,宜從遠貶。可瀼州別駕員外置長任(長期駐任禁衛侍從官,不使調動,實同監管),差使馳驛領送至任(以快馬函送、護送上任,實同監護移送),勿許東西(家當)及判事(金元,指錢)。」 開元十九年,有詔貶謫王毛仲至瀼州(今甘肅西北),左領軍大將軍(全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之一)耿國公(公爵)葛福順,貶壁州(今湖北北部)員外別駕(禁衛侍從官);左監門將軍(宮廷出入口禁衛軍總監)盧龍子唐地文,貶振州(今廣西)員外別駕(禁衛侍從官);右武威將軍(全國武裝部隊指揮官之一)成紀侯(侯爵)李守德,貶嚴州員外別駕(禁衛侍從官),李守德本名李宜德,立功後改名;右威武將軍(全國武裝部隊指揮官之一)王景耀,貶黨州(今甘肅西部)員外別駕;右威武將軍(全國武裝部隊指揮官之一)高廣濟,貶道州(今河南南部)員外別駕(禁衛侍從官)。王毛仲之子,太子僕(東宮執行官)王守貞,貶施州(今江西施縣)司戶(管人事雜務);太子家令王守廉,貶溪州(今浙江溪口)司戶(管人事雜務);率更令(掌軍團機要)王守慶,貶鶴州(今江蘇南部)司倉(管倉儲);左監門長史(宮廷出入禁衛軍參謀官)守道,貶涪州(四川涪陵)參軍(民兵軍官),緣坐黨、連累者有數十人之多。 後來,李隆基又即刻下詔,誅殺王毛仲,王毛仲四子悉數奪官,貶謫極惡之地,有詔縊(勒死)王毛仲於零陵(今湖南零陵),及永州(今湖南零陵北)而縊之。 就連宦官高力士也開口道:「陛下,張丞相的確所言不虛,那嚴浚之功,朝廷是該嘉許。」 李隆基想了想,這嚴浚是有些大才可用,便要張九齡草詔,陞嚴浚的官,改派任他「太府卿」(供應部長,管理官司食糧、器械供需)一職,當日便調離吏部。 張九齡謝恩之後,又道:「臣以為,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此我朝綸才精要。中書(起草詔令)事務繁劇,文書發放亦多壅滯,微臣以為應選文學之士,遞補其闕。」 李隆基言聽計從,依言為之,既而決議推選文學之士,號為「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敕。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