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7/26 09:52:16瀏覽479|回應0|推薦2 | |
幾乎每一個思想家都曾給予我們他自己關於人類本性的描述。好比每個人都有一付自己偏愛的有色眼鏡,然後透過各自的色鏡,告訴別人,自己看到了什麼(恐怕這色鏡還有不同的曲率)。人要認識自己,首先有必要先脫掉習慣於戴著的色鏡,以本來的眼光,重新再看看世界和自己。 達爾文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的「人的世系」第三章裏明白地表示︰ 「假定,除了人類,有機生物未曾擁有過任何精神能力;或者假定,他所擁有的能力,性質上完全不同於較低的動物,那麼,我們就永不能夠確信,我們的高等能力,曾逐漸地發展過。但,它所顯示的是這種性質根本沒有甚麼不同,我們亦應當承認,就精神能力來講,在最低級的一尾魚和較高級的一隻猿之間……較諸一隻猿和人之間……存有更寬闊的懸隔。人擁有感覺,和較低級動物是一樣的,它基本直覺必定是相同的。人,類似地亦具有某些少數的本能,例如︰自我保護,性愛,母愛,新生嬰兒所具有的啜奶和其他的欲望。」 達爾文是對的嗎? 人類學家恩斯特.卡西勒,在《人論》一書中提到︰ 「就我們關於人類本性的知識之泉源而言,以往從未有一個時代能處在這樣有利的狀況中。心理學、人種學、人類學和歷史已經纍積豐富得令人驚異並且仍不斷增長的大量事實。我們用於觀察和實驗技術工具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們的分析力變得更加敏銳、更加深刻。然而,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一種方法來掌握和組織這種材料。與我們自己現在掌握材料的豐富性相比,從前的材料顯得非常貧乏。但是,事實的財富並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財富。除非我們成功地找到了引導我們走出迷宮的指路明燈,我們就不可能對人類文化的一般特性具有真知灼見,我們就仍然會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統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 這一番話雖然是1944年所說的,但到今天仍然適用。人類對於人的本性的認識仍是眾說紛紜,甚至互不相容。人類為什麼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學一樣的,在研究“人”的方面也達到相當的一致性呢?至少數千年來,人們對於“人的研究”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並不會亞於對物理自然的研究。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嘗試回答,例如,從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對象本質的不同,或是研究角度不同(從歷史、社會、語言、思想、心理、宗教…等)等。但這還是不能回答為什麼學術界對“人的認識”達不到一個基本的共識。解決“人是什麼”的問題是一回事,解決“為什麼人對人是什麼的回答是如此的分歧?”的問題是另一個層次的課題。 當我們不能在“人是什麼?”方面得到一致滿意的回答時,我們似乎應該嘗試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人們對『人是什麼』的回答是如此的意見分歧?”也許在回答第二個問題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有助於對第一個問題回答的啟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