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8 12:19:42瀏覽6654|回應5|推薦39 | |
新總統馬英九行政官僚出身,先在總統府、行政院與學術界繞了一圈後,才投入地方首長選舉。從政廿七年,馬英九獨樹一幟,建立了鮮明的形象,參與過兩次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主席選舉與總統大選,全都過關斬將,未曾嘗過敗蹟。 受到故總統蔣經國的提拔,有學者形容馬英九後來走的就是「蔣經國路線」,他一面反共、抗獨,一面親華、愛台,在統獨兩極的社會中,努力尋找另一條軸線。此番他以五成八的選票贏得大位,代表他的軸線得到多數台灣人民的認可,成為未來的主流民意。 多數人都認同,馬英九的優點就是清廉、正直與善良,他從政的每一個階段,不斷強化民眾這種印象;然而優缺點就像光和影,是一體兩面,馬的善惡標準太過絕對武斷,在複雜的政治叢林裡,往往就成為太過簡單天真的二分法。 之前馬英九對涉案同志,不屑與之為伍,還修內規「起訴就停權」,博得喝采,但沒多久馬自己也陷入司法泥淖,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黨內只能又凍結內規;冤屈不平的擠壓,讓馬對政治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處事更加圓融柔軟,人和問題改善,反而讓他更有庶民魅力。 馬團隊一直想在清廉、正直與善良之外,在馬的形象特質中,注入「改革」要素,但由於執行力的關係,效果始終有限,無論是市府推動的改建或更新、國民黨黨產處理,事後都成為馬的包袱,對手抨擊不斷,讓馬選舉路上跑得辛苦。 諷刺的是,馬團隊多年來改變有限,本身就是亟待改革的組織:權力過度集中在同質性極高的少數人手中,決策過程缺少辯論與激盪,沽名釣譽的形式主義超越實質;核心權力一把抓,對下授權有限,大部分的人缺乏直言正諫的勇氣,少數意見沒有挑戰核心的空間,最後結果就是更加一言堂。 不過,台灣已充斥太多「奸巧型」的政治人物,馬英九的出線,反映了人民對新典範的渴望。馬英九創造政治的另一種可能性,呈現截然不同的選舉樣態,而他所催生的二次政黨輪替,也讓台灣的民主鞏固邁入全新的進程。 (本文寫於2008/03/18)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