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17 03:40:51瀏覽3673|回應3|推薦24 | |
近來最重大的天文話題就是行星的新定義了。冥王星算不算九大行星之一,爭議已久,現在終於到了要作決定的時候了。(參考《航向冥王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昨天初步決定,把冥王星從傳統的行星中移除出去,而獨立成為一個新的行星類型。 傳統的行星中,像地球這樣的固體星球叫作類地行星,集中在太陽系的內圈,包括水星、金星和火星;像木星那樣有著一大團濃厚氣體的,叫作類木行星,分布在太陽系的外圍,包括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至於冥王星,則和其他凱伯帶的較大星體歸類為類冥行星 plutons。 這樣的決定可以說是一種妥協,主要是考慮到文化和歷史的因素。過去最大的爭議是:星體究竟要大到多大才能叫作行星?沒有一個科學的界線。現在科學家們很巧妙的找到了一個可以滿足科學和文化因素的行星新定義。 根據新定義,星體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可以稱之為行星 planet:第一,它的質量要大到它的重力能使本身成為一個接近圓球形的星體,根據這個條件,大部分的小行星或慧星都被排除了;第二個條件,它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的衛星。 根據這個新定義,有四個星體可能會被承認是太陽系的類冥行星。其中冥王星被降級,那是意料中事,倒是新名單中有兩個星體值得注意。 第一個是穀神星 Ceres,它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屬於小行星帶的小行星 asteroids。我完全沒想到它。其實它過去曾被考慮為第十大行星,只是因為實在太小了,沒有實現。我只想到海王星之外的凱伯帶 Kuiper Belt 星體,沒想到小行星,所以對它有點意外。 第二個更令我吃驚,就是卡倫星(或譯夏龍)Charon。過去它一直被認為是冥王星的衛星,中文學名是「冥衛一」,至今 NASA 網站還是這麼認定的,現在居然搖身一變,和冥王星平起平坐。難道是過去的測量錯了嗎? 今天我看到新聞稿,還以為譯錯了,提醒相關同仁,找來外電查核,發現外電確是這麼寫的。我還擔心外電也搞錯了,追查到 IAU 的網站,也是這麼寫的,這才死了心。但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還沒搞清楚。 雖然太陽系的行星,一下子從 9 個變成了 12 個,但這還只是個開頭,還有一長串的候選名單等著審核呢!上圖就是幾個可能被認定為類冥行星的星體,照片右方顯示的是地球的大小。 太陽究竟有幾個行星,已經越來越難回答了。我相信,類冥行星的數字還會繼續增加。有一天,當這類星體多到記不太住的時候,隨著我們這一代的過去,大概也不會有太多人記得冥王星了。 《聯合報》今天的報導是這樣的: 國際天文聯合會七人委員會十六日提議將太陽系行星分成兩組,現有九大行星除了冥王星,其他八顆稱為「傳統」行星,冥王星則降為二軍,和三顆新發現的行星並列為「侏儒行星」。這項提議若獲採納,冥王星仍將保有行星地位,太陽系的行星則增為十二顆。 由於陸續發現新行星,且體積有的比冥王星還大,天文學家從兩年前即開始討論行星的定義,以及冥王星的地位,但始終未能獲致結果。七人委員會十六日決定,不將冥王星從太陽系行星中除名,同時,太陽系行星家族將新增三個成員,變成十二顆。 換言之,如果建議獲得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通過,教科書中行星的定義與太陽系的基本知識將得改寫。天文聯合會近千名天文學家廿四日將在布拉格投票表決。許多知名的天文學家大多贊同新建議,預料大會會順利通過。 天文學家一直將離太陽最遠、最小的行星冥王星稱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現在,天文學家將太陽系的十二個行星分成兩組。地球、木星等八大行星為「傳統」的行星,冥王星與另外新發現的三個新天體為「侏儒行星」。冥王星仍是行星,但不再是太陽系的「大行星」。 亦即,冥王星不再是體積較大的「正規」行星,而是另一類體積較小,名叫pluton的行星。過去反對把冥王星及其他類似星體定位為行星的科羅拉多大學天文學家艾斯波西多說:「這是很好的妥協。它們的體積實在太小,但又難以從行星行列中剔除。」 根據新建議,行星的廣義定義為,體積夠大且呈圓球形,不是恆星,是圍繞恆星旋轉的天體。天文學家並未針對行星的大小訂定嚴格的上限或下限。 根據新定義,太陽系的八顆「正規」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外四顆pluton行星分別是冥王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長期被視為彗星的穀神星(Ceres),一九七八年發現的夏龍星(Charon),及二○○三年發現的齊娜(Xena)。齊娜的名字尚未獲確認,預期在布拉格會議一併決定的機會不大。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