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6 14:55:39瀏覽2316|回應6|推薦54 | |
那是1949大遷徙後的半個世紀,二呆與家人一同回到了身分證上的祖籍地;此行的目的,是要掃爺爺奶奶的墓,代他們父親盡一點孝道。 這一年,二呆的父親張老過世十年了。張老打從到戰亂輾轉到台灣後,就再也沒回去過老家,等到再得到他父母親的消息時,已是天人永隔。鄉愁,從一枚小小的郵票,連結到了一方矮矮的墳墓。 二呆與我一同去看了舞台劇「寶島一村」,那是描寫眷村裡一群人的故事。散場後,二呆一路跟我述說著這些陳年往事。劇場裡的主角,再回家鄉時人事已非,就像二呆第一次踏上老家土地的感覺。從未謀面的一大群親人,手拿花環,激動著站在機場外等候。雖然他們相認,只是靠著人群中豎著的那塊寫著名字的大牌子;相擁時,早已泣不成聲。 我終於明白,二呆為什麼在看寶島一村時,時而大笑,時而拭淚了。二呆說,「我沒經過這場戰亂,但一幕幕戲裡的主角,都好像在演著我的爸爸、媽媽、親人」。 二呆掃墓的經歷是特別的,從縣城裡坐車,顛簸了個把個小時才到爺奶的墓地,他們在田埂彎延了好一陣子,親人們指著一抔黃土,「就這兒了!」二呆即使滿心狐疑,但也無從考證,「好吧!就這兒吧!」 二呆說,「家鄉」對他是一個遙遠的記憶,是父親「口述歷史」描繪的輪廓。他對著才請家鄉親人刻好的墓碑,碑文還是父親之前用毛筆工工整整地寫的,再請人拓上去的。二呆跪在爺爺奶奶墓前,說著:「我回來了,我幫爸爸來探望您們了!」二呆笑笑說,「回來」多麼錯亂的一個名詞,在那之前,二呆從沒有來過;張老,也再沒回去過! 我們一路走在忠孝東路上,二呆繼續說著,他到老爸過世以後,才知道老爸身分證上的出生日期完全不對,「難怪他從來不過生日!」張老把他的出生年減了兩年,但出生月日又都乘以二。借了一個「二」,還了兩個「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什麼樣的年代? 張老到台灣後,也改了名字,二呆說,「跟戲裡演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說來荒唐,二呆回到家鄉,才知道自己堂侄的名字,與老爸原來的名字發音完全相同;堂侄女的名字竟然和自己的名字,發音完全相同。這是錯亂了吧!還是骨肉相連的心靈感應? 二呆在午夜裡低聲哼著戲裡那首「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這歌,曾是那個年代裡,幾百萬人的心情寄託,後來又禁唱了,但以二呆的年紀,這歌不該唱的如此悲涼。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