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洛造神之鄭和下西洋(六)之四、攸關面子問題~就不能等閒視之
2017/12/08 11:13:29瀏覽948|回應0|推薦27


四、攸關面子問題~就不能等閒視之

「天朝上國,不恃強凌弱」「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國與國交,不以利害義」...這是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前,永樂皇帝屢屢對其提面命之事。鄭和自幼入宮,為後宮奴僕。由前朝的官家之子,驟成處處仰人鼻息的奴才,這使得鄭和比一般人,更善於察顏觀色,善體人意。乃至善於體察上意。因此得以受到永樂皇帝的賞識與重用。是以率龐大船隊出使西洋這樣的重責大任,滿朝文武百官,永樂皇帝皆不用。反是指派了鄭和這樣一個後宮的宦官,擔任船隊的主帥。正是滿朝百官,縱是有的戰功彪炳,有的名滿天下,可卻沒有一個官員,能像鄭和這樣,如此善於體察永樂皇帝的上意。永樂皇帝就擔心,要是他指派一般的官員,率船隊出使西洋。而這些官員,或是戰功彪炳的將軍,或是名滿天下的文官,一旦手握龐大的武力,到了海外番邦小國。為宣揚國威,一旦這些番邦小國,稍有忤逆,就怕這些好戰的將軍,或好利的官員,動轍即以武力征伐。或佔其國,或盤剝得利。如此一來,對於這些海外番邦小國,縱得其國,縱得其利,恐也並非永樂皇帝之所想要。但鄭和就不同。

鄭和自幼被送到燕京,服侍後宮,自善於揣摩永樂皇帝上意。就算永樂皇帝,沒有明白說出口的。鄭和亦知永樂皇帝,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據出使西洋前,永樂皇帝,對鄭和的耳提面命。鄭和也當知道,此次率船隊出使西洋諸番國,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面子問題」。所謂「宣揚國威」,其目地,並非是要這些海外番邦小國的土地,或是奇珍異寶與財貨。而是要讓這些海外番邦,對天朝上國,心悅誠服的臣服。簡言之,派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在海外番國面前,做足天朝上國的面子。永樂皇帝真正想要的,無非就是,希望這些海外番國,可以快來中國向他稱臣納貢,好讓他這個竄位而來的中國皇帝,覺得很有面子。當然,懂得這個天朝上國與永樂皇帝,面子問題的,也不止是鄭和而已。當下舊港的唐人頭領施進卿,亦是前元官家之後,自也深切明白,關於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實是一切關鍵所在。

臨著海口的舊港,地少水多。岸上錯落的茅草,多是一些比較富有之人,或頭目所居。一般的庶民,則通常在木筏上造屋而居,再以繩索栓於岸邊的木樁。河水漲潮,船屋即隨潮水浮起,所以不會被淹沒。百姓舉凡吃喝拉撒,做買賣亦在擠滿船屋的河面進行。且見岸上錯落茅草屋的後方高地,有幢中國式的四合院磚造屋。這磚造四合院,共有三進二院,兩旁又各有一側院,算得上是幢大宅院。當然在舊港這海外化外之地,能夠住得上這種大宅院的,必當不是尋常人。原來,這座大宅院,正是舊港唐人推舉的前任國王梁道明的居所,稱其王居不為過。不過二年前,梁道明被大明國派的同鄉御史所招撫,誘騙回大明國後,即未再返回舊港。因此目前這舊港國的王居,暫就由其外甥施進卿,所進住。這日,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來到舊港。而施進卿即在這四合院的王居,迎接及招待三寶太監鄭和,與一干的使節。

王居四合院的前院,原本就是施進卿,與一干舊港的唐人頭領,平日議事之處。院內兩側有四間廂房,中央的公廳二旁亦各有二廂房,算來頗為寬敞體面。院中角落原本有一棵樹,但梁道明被誘騙返大明國後,未再返回後。施進卿即命人將院中的棵樹給砍掉。因為院中有棵樹,看起來就是個「困」字。又這「困」字,原就有困難,或是被圈限之意。正因其代表不吉利,難免又讓施進卿聯想到,這些許年來,舊港面對的困境。包括陳祖義盜夥的荼毒肆虐,與國王梁道明回大明國,即一去不返。果然,院中的大樹砍除後,穢氣盡去。轉眼,大明國龐大的艦隊,即來到了舊港。只見這日,這四合院的前院內外,金戈鎧甲的官兵羅列,戒備森嚴。因院中的公廳內,此時施進卿率一干唐人頭領,正與三寶太監鄭和及其使節團,共聚一堂,共商舊港國事。

公廳內擺設簡單,甚為潔淨。正對門口,是兩張太師椅,中間擺著一張茶几。靠著兩側的牆,則各擺了數張座椅。按唐人習俗,左側為大。舉凡貴客臨門,皆坐左側為上位。施進卿引領三寶太監及一干使節入廳後,自讓其坐於廳內的左側上位。另幾個舊港的唐人頭領,則坐於廳內的右側坐位。由於施進卿並非是舊港國的國王,所以不敢與三寶太監鄭和平起平坐,同坐於廳內的主位。算是唐人的禮數。經過了一番謙讓,又推又拖又拉,就見施進卿在鄭和右邊的主位,起了又坐,坐了又起。頻頻拱手作揖,滿口謙詞,拖拖拉拉之後。折騰了半日,施進卿總算才在鄭和左邊的太師椅上坐定。當然,一坐定位,開場之言。不免見施進卿,又是對著鄭和與在場的大明使節,頻頻拱手,滿口稱頌的,直說:
『鄭大人。你不辭千里海路,甘冒海上浪濤風險,率這麼龐大的船隊來到舊港。這真是舊港的唐人之福啊。多虧當今皇上,天縱英明,才使得大明國,文治武功興盛。倘真是皇恩浩瀚。不止德澤我中華天下,更德披海外番邦。連得我舊港,距大明國不知幾千幾萬里海路之遙,都能同沐皇恩。尤其皇上,派出這麼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友愛臨邦,宣揚中國國威。這更是曠千古之未有。功蹟直比漢武帝、唐太宗啊...』

「漢武帝、唐太宗」其雄才大略,乃是中國歷史上,最被稱頌的二位英明皇帝。而施進卿拿現今竄位而坐上大明帝位的永樂皇帝,與之比擬。這自是對永樂皇帝的極盡恭維,給了十足的面子。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本是奉永樂帝的皇命而來。聽得施進卿如此稱頌永樂皇帝,自是個個大明使節與鄭和,皆喜形於色,笑得合不攏嘴。半月之前,船隊在爪哇國,因其宗教內亂,使得一百七十船兵,被誤殺,皇威大損。使得這半月來,整個船隊,皆因此事,而氣氛沉悶陰霾。難得來到東西洋之交的舊港國,不但放眼所及,舉國皆來自廣東或閩南漳泉的唐人。而船隊,原本亦皆由閩南漳泉人及廣東人,所組成。
雙方皆為故鄉人,不但言語相通,服飾穿著,生活習性皆相似。連得船隊的譯官,來到舊港國後,也都備而不用。尤其讓鄭和更感到熟悉的是,舊港國的唐人,許多都信奉回教,頭上都戴著穆斯林的希賈巾。就有如施進卿也是如此。而這回回的象徵,恰就有如鄭和小時候,在雲南的家鄉,見到其父執輩與祖父輩,也都是這般穿著打扮。由此,鄭和面對眼前的施進卿,更感到一種份外的親切。彼此雙方,交談的氣氛,可謂和樂融融,一片喜樂。與之前在爪哇國,彼此劍拔弩張,可謂大異其趣。

『施大人。難得在這距大明國萬里遠的海外,東西洋之交的舊港國,居然能看到這麼多的唐人。真是讓我等感到吃驚。尤其在施大人的治理下。這舊港國,看來百姓富饒,且安居樂業,竟更與內地無差別。這讓我對施大人,更是佩服萬分。了不起啊,了不起啊,施大人...』因應施進卿對永樂皇帝的恭維,鄭和自也禮尚往來,頻頻對施進卿稱頌。然而當鄭和,說及舊港國百姓富饒,安居樂業之時。卻見施進卿的臉色,頓是黯然,一時竟是頻頻搖頭,一付有口難言。嘆了口氣,卻是回說:『鄭大人。不是你眼前看到的這樣啊。眼下的舊港,實是苦不堪言啊。』鄭和與眾使節聽了,大惑不解。施進卿眉頭深鎖,即續又說:『鄭大人。您初到舊港,有所不知。眼下的的舊港,一方面,不但飽受來自爪哇滿者伯夷國的威脅。一方面,更糟糕的是海盜為禍。兩相交迫,前有狼後有虎,百姓如在水深火熱之中,卻求助無門啊!』

「海盜為禍」施進卿所言,自是指陳祖義的盜夥。但就鄭和而言,聽在耳裡,卻是滿頭霧水。並非是鄭和不知道舊港有海盜作亂。只是就鄭和所知,舊港的海盜作亂,應是在永樂二年,就已解決。由於當時,鄭和受皇命,正在南京積極督辦下西洋事務。所以對東西洋事務,亦算瞭若指掌。於此時來到舊港,卻聽得又有海盜為禍。「舊港的海盜既已招撫,又何來海盜?」一時鄭和,不免滿是疑惑的,即對施進卿說:
『施大人。舊港有海盜為禍。你這話,讓我可有點不大明白了。記得當時,約是永樂元年。這我在南京,督辦下西洋事務時。當時,爪哇國派使臣,確曾到南京朝貢。而且曾向皇上稟報此事,說是有中國海盜,竊佔其舊港的國土,還四處劫掠作亂。爪哇國的使臣,還向我大明國皇上求助。當時皇上,對此事,甚為重視,大費周章調察。最後終於察出,原來盤據舊港的海盜,是個名叫梁道明的海南人。於是皇上找來同為海南人的監察御史,出海到舊港,招撫梁道明。果然,這梁道明也受招撫,回到了大明國。而且他現在人就在南京城裡,皇上還賞個官位給他。好讓他在我大明國當官,免再為禍海上。這已是永樂二年的事了。照理說,梁道明已經被皇上招撫,回我大明國。怎的,現在舊港還有海盜為禍?這~~我真可不大明白了!』

鄭和提到了梁道明。還說梁道明被招撫後,人就留在南京當官。當然一般人都知,鄭和應是避重就輕,其所言梁道明在南京當官,應是被軟禁。施進卿當然明白這點,難怪梁道明回大明國後,一去不返。而這梁道明,本是施進卿的舅舅,也是舊港唐人推舉出的國王。驟聽得梁道明,居然被大明皇帝當成海盜,還被軟禁。一時施進卿,不免要為梁道明喊冤。頓見施進卿,苦著一張臉,又是頓足又是搥大腿,滿口說:『唉呀!鄭大人啊。皇上被爪哇國,給矇騙了呀。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啊。』見施進卿,一張臉皺得跟苦瓜一樣,似有滿腹怨言。鄭和更是不解,即反問:『施大人。這話又怎說?』聽得鄭和問,施進卿逮到了伸張的機會,即答:
『鄭大人。你有所不知,事情的原委當是這樣。當年,爪哇國的國王法哈納,野心勃勃,又貪圖我舊港國的富饒。所以十多年前,派兵征伐了舊港,滅了當時的舊港國。也就是三佛齊國。三佛齊國王,舉族出逃海外。但我舊港的唐人,不願受到爪哇國的盤剝與荼毒。所以我唐人,即推舉了梁道明為舊港國國王,繼續與爪哇國作戰周旋。嗯!也是十多年前,有一個叫陳祖義的海盜,聽說被洪武皇帝,懸賞五十萬兩抓拿。所以這個陳祖義,就率其數千盜夥,南竄到了舊港。因為,當時梁道明國王,與爪哇國交戰,正值用人之際。於是這陳祖義就率其盜夥,投靠到了梁道明國王的麾下。因陳祖義的盜夥,甚為善戰。確實也幫梁道明國王,擊退了爪哇國。恨只恨,這陳祖義賊性難改。在舊港坐穩其地位後,居然仗其勢力,利用其盜夥,又開始劫掠四方。從此東西洋諸國,不得安寧,無不懼怕。當年,梁道明國王還在舊港的時候,這陳祖義還尚知道收斂,不致太過張狂。只是梁道明國王,被招撫回大明國後,舊港就再無人可以約束陳祖義。使得陳祖義這二年來,行事作風,越加猖狂,其盜夥亦越加的龐大,約至五六千之眾。被其所劫掠的來往船隻,幾乎近萬。受其荼毒的土地,更幾至東西洋五十餘國。包括我舊港的百姓,也不能悻免啊...』

「陳祖義」於洪武年間,嘯聚數千盜夥,為禍大明國東南沿海,聲勢浩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於是朱洪武懸賞五十萬兩白銀,欲取其項上人頭。雖說鄭和,自幼被擄至南京城淨身,入宮為宦官。但隨後,即被送往北方的燕京,服侍燕王朱隸。且當時在南京,尚年幼,所以鄭和,並不知陳祖義,這號人物。至於永樂皇帝朱隸,竄位之前,原本就是長年鎮守燕京。所有心力,更皆放在與前元餘孽作戰。所以永樂皇帝,自也不識陳祖義。難怪,獲報舊港有海盜為禍。而永樂皇帝,居然把梁道明當成了海盜,卻不知真正作亂的,是南竄舊港的陳祖義。總之,聽得施進卿的稟報,鄭和這也才第一次聽到陳祖義這個名字,卻尚不知陳祖義的手段與來歷。又聽得之前受招撫的梁道明,居然是舊港國的國王,而非海盜。這可讓鄭和的神情,也躊躇了起來。猶似自言自語,沉吟著說:『唔~~居然有這樣的事。照施大人這麼說。原來那叫陳祖義之人,才是海盜的禍首,並非是梁道明。如此說來,那這事情可麻煩了啊!』

『鄭大人。這陳祖義為惡,不僅是殺人放火、四處劫掠而已啊。這陳祖義,還藉宗教以鼓惑人心。自稱他是媽祖唯一的兒子,自稱是什麼媽祖聖子。更可惡的是,陳祖義還竊用了回教教義,第六功義務的吉哈德。將其所信仰的媽祖,稱之為吉哈德媽,又稱是聖戰媽祖。藉此,鼓惑其盜夥,發動聖戰,流焚劫燬,不擇手段。這簡直是辱沒了真主,辱沒了我回教的吉哈德精神。如此無知,更是丟我唐人的臉,丟盡大明國皇上的臉啊...』大明國的龐大艦隊,來到舊港,難得勦滅陳祖義的救兵,就在眼前,施進卿自是使盡渾身解數;但盼鄭和艦隊,能出手相救。但對鄭和而言,要讓出使西洋的艦隊,來勦滅海盜。這卻可是一件棘手的事。
縱是出使西洋的艦隊官兵,近三萬,海船二百餘艘。若以此兵力,要勦滅一支海盜,當不成問題。只是又聽施進卿說,這陳祖義盜夥有五六千之眾。且是人人以聖戰之名劫掠,個個奮戰不怕死。倘真是如此,那出使西洋艦隊,就算能取勝,勦滅陳祖義盜夥,最後恐怕也難免要損傷。萬一艦隊,受到損傷。倘以殘破的寶船,受損的艦隊,出使西洋諸國。如此豈不有損天朝上國的顏面,更讓皇威大損。而此,正是讓三寶太監,頗感為難,猶豫不決之處。及至聽得施進卿說,這海盜頭子陳祖義,居然竊用回教吉哈德精神,鼓動盜夥發動聖戰。丟盡了唐人與大明國皇上的臉。陡聽得「丟盡大明國皇上的臉!」這句話,竄入了鄭和的耳裡。倏忽,鄭和整個耳朵都豎了起來,渾然如坐針氈,一顆心更是忐忑不安。

『鄭大人。陳祖義這賊,為禍東西洋五十餘國,各國懼之如虎狼,人人敢怒不敢言。有些小國,懼於陳祖義的淫威,其國王更是對陳祖義卑躬屈膝,聽其號令,任其驅使。大家都是有苦難言啊。倘若鄭大人的艦隊,能勦滅陳祖義這個匪徒。如此必能為大明國,揚威東西洋。屆時東西洋諸國,豈不同感大明國的皇恩浩蕩,德澤四海。齊臣服我大明國的皇威下...』終歸是面子問題,還有什麼比東西洋番國臣服,能讓大明國的皇上,更有面子。總是施進卿,總算是講到了重點。但聽得,若能勦滅陳祖義,必能使東西洋諸國,臣服於大明國皇威。正不是艦隊出使西洋,宣揚皇威的大好機會。陡聽至此,鄭和宛如大夢初醒。一回過神,抖擻起精神,即斬釘截鐵,回說:『施大人。你儘管放心。我奉皇命,出使西洋。今日艦隊,既來到了舊港,那舊港的事,就是我艦隊的事。出使西洋前,皇上曾召見我,對我耳提面命。命我艦隊出使西洋,不恃強凌弱,且需濟弱扶傾。今日舊港有難,受海盜荼毒,我艦隊又豈能見死不救。且別說,咱同樣都是唐人,鑑於骨肉同胞之情,血濃於血。而陳祖義這賊,同是我唐人,非但荼毒我海外唐人,更為害東西洋諸番國。就憑這點,我鄭和稟受皇命,出使西洋,必當擒拿此賊,為東西洋除此害蟲。並將此賊,押回南京城,聽候皇上審判其罪。以讓東西洋,四海諸國,同蒙我天朝上國,皇恩之浩瀚....』

( 創作連載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02806692